林巧稚的医德观及其时代价值*

2021-04-03 12:12:40陈燕萍肖慧欣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林巧稚医德医学

陈燕萍,肖慧欣

(1 福建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福建 福州 350122,409562657@qq.com;2 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林巧稚是我国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也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她在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奋斗者”。林巧稚不仅在临床医学领域有众多建树,更因为其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德观,视患者为亲人的崇高道德人格,至今仍可以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沿着正确的道德方向开展工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作出了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重要论述,并将先进模范的事迹和精神作为激励人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来自于伟大的人民。”[1]学习和传承林巧稚的医德观,既能为当今医务人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升医德水平提供根本遵循,也为促进我国医德建设和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时代价值。

1 林巧稚的医德观

1.1 医学圣母的大爱情怀

1929年,林巧稚从协和医学院以最高分获博士学位毕业,为了“让所有的母亲都高兴平安,让所有的孩子都聪明健康”[2]82,她毅然选择妇产科学,成为协和医院妇产科里的第一位女医生。1942年,日本侵略者强行关闭协和医院,林巧稚为救治受难的同胞,选择留在战火中的北京开办私人诊所。为了减轻患者负担,主动降低挂号费,减免贫穷患者医疗费,开诊的6年间,她书写的病历就有8887份[2]167。新中国成立后,林巧稚积极投身祖国的医学事业,提出并主持全国大规模的子宫颈癌普查普治,使该病发病率迅速下降;筹建北京妇产医院并任院长,为全国妇产科学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接班人;带头主编科普读物,造福亿万妇女儿童。她的墓志铭是“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患者”[3],这就是“中国医学圣母”的大爱情怀。

1.2 全身心地护卫人的生命尊严

所谓生命尊严是指生物人的尊严,即人以生命形式所享有的尊严和权利[4]。作为个体而言,生命的存续和维持是实现其他一切价值的前提,而护卫人的生命尊严也是医学的本质和价值所在,同时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所在。林巧稚在行医历程中,充分践行了护卫人的生命尊严的神圣职责。首先,将患者的生命始终放在第一位。她在参加协和医学院入学考试的时候,就因在考场上施救一名考生,导致试卷未答完。但监考老师在报告中却称赞林巧稚乐于助人,处理问题沉着、得当,表现出美好的救死扶伤品行[5]18,最后录取了林巧稚;其次,常怀同理之心。在把握自己的角色和责任的同时,能从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其内心体验和想法[6]。林巧稚在产科工作时,就非常理解临产时女性的疼痛,这种疼痛可能会让人尊严全无,会让人无助和恐惧而导致大声叫喊。如果有医生不耐烦而训斥这些产妇,林巧稚就会严厉批评这些医生并告诉他们“产妇不是患者,但产妇是需要帮助的人”[5]63;再次,时刻保持对患者的温情。林巧稚在行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患者的关怀,为患者擦汗,与患者拉手,对患者嘘寒问暖。解放前,曾有位外国医生质疑其拉患者的手和擦汗的行为,但林巧稚却认为“医生不知道患者的冷暖,没有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又怎能治好病呢?”[7]她要求身边的医生要真正理解患者,给患者更多温暖和希望,“医生给人看病,不是修理机器,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5]113在诊疗活动中,患者是一个有思想、有温度的人,患者期待能获得医生的关爱和治疗,哪怕是不治之症,他们也渴望保持作为人的尊严。

1.3 既为患者治病也为患者幸福着想的仁爱之心

明代王绍隆在其著作《医灯续焰》中提出:“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医生的中心职责是救人性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这也是其最大的爱。医乃仁术原则规定了医术是一种爱人、救人性命的技术,所以“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8]林巧稚始终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患者,并且一视同仁,在她眼里,每一个患者都是平等的,对于贫病交困的患者,她不仅分文不收,还用自己的钱去资助这些患者。同时,林巧稚认为:“好大夫要考虑全面,要为患者的幸福想办法。”[9]林巧稚顶着压力和风险不断挑战新的医学难题。比如,通过脐带换血,成功完成中国第一例新生儿溶血病手术;为一个被怀疑宫颈癌变的患者保留住了子宫和孩子,这种罕见病例几年后被医学界确认为是可随着孕妇妊娠过程而自动消失的蜕膜瘤。林巧稚的仁爱之心,让患者备受感动,“做一个大夫,不光是治你病啊。她对你的终生,什么都为你着想了。”[10]对患者深切的爱,以患者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是林巧稚对医乃仁术思想的充分践行,这也是其赢得人们爱戴、尊重的根本原因。

1.4 对工作慎始敬终的高度责任感

医学面对的对象是人及其生命和健康,这一职业特性要求从业人员必须秉持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即具备责任意识、责任态度和负责任的能力[11]。医务人员只有具备了高度的责任感,工作中才能精益求精,才能真正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林巧稚做带教老师时,要求来妇产科实习的医生先为100个产妇接生过后再谈其他的技术,她认为“仅有对患者负责的态度还不行,还得掌握过硬的医术。”[5]105遇到一些诊断结果不太明确的病例,林巧稚不会急着下结论,而是不断查阅相关文献,反复核对检查结果,并对患者仔细检查,这样误诊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她认为,医生的责任就是要对患者负责,只能治好病,而不能给患者造成不幸[12]。她还具有“省身自悟”的精神,在每例产妇完成分娩以后,总要进行反复思考、仔细琢磨和推敲,以找出哪些处理还有不够恰当之处,便引以为戒,好在下次修正和改进[13]。林巧稚将办公室设在产房对面,产妇一声不寻常呻吟,她都会敏感地听出来,下班后往往还要巡查一遍危重患者;外出开会回来,她首先要去看的是患者。就算在医院附近的家里,她也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患者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她说:“我的唯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3]这种负责的精神与态度就来自于她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2 林巧稚医德观的生成逻辑

2.1 林巧稚医德观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创办了大量女校,客观上为女性接受教育提供了机会,对女性的崛起和解放产生了一定作用。女子学校毕业的女学生进入社会后,主要从事医生、护士、教师等职业。这主要跟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性加入医疗行业创造了有利的主客观条件,“女医生为众欢迎者,其故一由妇女患病者之需求,于是中国女医师遂几成为妇科小儿科之专门家矣。”[14]正如林巧稚在妇产科实习时,她就明显感受到女医生在妇产科特别受患者欢迎。尽管她才初出茅庐,但许多患者还是情愿等着她检查,仅仅因为她是这里唯一的女医生。当时绝大多数女性很难接受由男医生作身体检查,并且许多妇科疾病也让女性难以启齿。二十世纪以后,广州夏葛女子医学校、北京协和医学堂等一批医学院校陆续建立。据统计,在1900—1915年间,先后建立的相关医学院校有323所,西医教育的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15]。大学开放女禁后,许多医学院校都兼有培养女性医生的责任,女医生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她们通过专业训练后,为社会特别是女性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16]。中国教育制度的改变和新式医学校的开办,为林巧稚的从医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为其医德观的生成创造了客观的“物质生活关系”。

2.2 家庭教育环境是林巧稚医德观生成的前提条件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优秀人格的基础。”[17]个体认识世界首先是从周围环境开始的,任何一名医务人员医德观的生成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其高低程度与医疗技术水平并不一定直接相关,而是与其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及个人思想意识等密切相关。林巧稚医德观的生成和其家庭教育与成长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与大多数人相比,林巧稚是幸运的,她的父亲林良英比较开明,他认为男孩女孩都应该平等接受教育,而且对于封建社会对待女性的一些苛刻的陈规陋习,例如缠足,主张要坚决予以取消。这为林巧稚的成长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她从小就走向了与同时代绝大多数女子完全不同的道路。在决定报考协和医学院的时候,父亲还用中国古代的励志名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来支持鼓励她。可以说,宽松和开明的家庭教育对林巧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也为其医德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上的启蒙。然而,不幸的是,林巧稚的母亲因宫颈癌去世,母亲面对疾病的痛苦让年幼的她印象极其深刻。母亲去世后,林巧稚的大嫂身患妇科病,却难以启齿[18]。嫂子的痛苦,母亲的早逝,使林巧稚深深体会到了女人的病痛和不易,懂得了妇女的健康对后代的影响,也进一步催生了其学医的理想。

2.3 学校和医院系统教育和训练是林巧稚医德观生成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发展计划署顾问德怀特·艾伦说:“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要使学生变得聪明,一个是要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19]通过学习知识,可以使学生变得聪明,但光靠这一点还不够,还要通过道德教育,使其生成道德智慧,让知识与价值、认知与情感、智慧与道德同步发展,才能使学生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医学道德的传播,需要在特定的医学目的的支配下,伴随着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进程,通过教育感化这一基本形式而得以实现的,至于此后的医学实践过程,则是医德教化和传播的继续与发展[20]。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求学经历,为林巧稚医德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途径。北京协和医学院始终遵循“科学济人道”的校训,并将其作为开展医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内核,也成了协和师生共同的精神准则[21]。在师资方面,协和医学院聘请的是能够进行第一流医学研究特别是中国特殊医学课题研究的科学家[22],他们大部分在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很多人还以身作则为学生在人品上树立了楷模,如确定“北京人”特殊人种的解剖学教授步达生、为孤儿院儿童义诊的儿科医生豪特以及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兰安生。协和医学院还建立“一对一的导师制”,不仅导医术,还导医德[23]。在学业要求方面,协和医学院设置了预科3年的学制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外语等课程并作出严格的学业规定,考核通过后才能进入5年的正式本科学习,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除了学习成绩,还要评估这位学生是否具备成为一位优秀医生的潜质,比如: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强弱、言行举止得体与否、仪表是否端庄等,并依照评议决定学生中优秀、升级、留级和淘汰的名单[5]37。此外,北京协和医学院还坚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学生加强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的熏陶培养。这一时期,北京协和医学院将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培养了诸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优秀人才,毕业生中涌现出了我国现代医学诸多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21],林巧稚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毕业后,林巧稚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数十年的行医实践为其高尚医德的养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种作风的形成不会在一朝一夕之间,一个集体形成的作风能影响集体中的个人。”[5]42比如,林巧稚毕业后跟随的妇产科主任马士敦,每天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作风,潜移默化地成了林巧稚的职业榜样,当时这样的优秀专家、教授,协和医院还有很多。协和医院严谨的管理制度处处透露着对患者的关心、爱护和尊重,比如规定医护人员走路不能发出声响,开门、关门时要用手扶着轻轻开合,不能因为任何原因惊扰到患者等[5]42。

2.4 社会服务活动是涵养林巧稚医德观的重要形式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已人生的最高目标。”[24]社会服务本义而言,是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协助其走出困境。这种活动是培养个体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和关心社会的良好品德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林巧稚美好医德品行的养成也与其从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有关。从小学到高中,林巧稚的老师玛丽·卡琳女士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公益活动,林巧稚跟着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贫苦人家中做义工,为底层贫民提供各种帮助。到了大学,尽管学业任务繁重,但林巧稚仍然热心各种学生社团活动,除了担任校刊编辑、校学生会会计等学生职务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参加学院教会的活动。值得一提的还有,林巧稚在大学期间,还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预防流行病学调查活动,深入胡同关注更多老百姓的健康,到饭馆、澡堂检查卫生,为有传染病的人家消毒,宣传防病保健知识,进行预防接种等[25]。此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职能最完备的时代,职责是为有困难的患者提供经济、心理、愈后服务,为医生提供治疗前的社会调查和治疗后的追踪回访[5]72,林巧稚在那个时期,就经常联系社会服务部,给经济困难的患者申请救助,这种对社会底层人员施以关怀和抚慰的社会服务使得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具有了道德的、情感的因素,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林巧稚。正是在这些活动的熏陶下,林巧稚养成了关爱他人、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行,这种奉献精神也贯穿其一生。

3 林巧稚医德观对新时代医德建设的启发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全球范围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人们在思维方式以及相应的道德观念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也冲击着传统的医德观念,医德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一些医务人员奉行医学技术主义,将看病当作“修理机器”,忽略了对患者的关心和关爱,进而使充满温情的医患关系异化为冰冷对话抑或暴力相向[26]。同时,在医德医风方面也出现了某些滑坡现象,例如,个别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淡化、收受患者的红包、开大处方和过度医疗等。林巧稚的医德观对加强新时代的医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3.1 医德教育要全程化

从林巧稚的求学和从医的经历可以看出,学校和医院的系统教学和训练是其医德观生成的重要途径。对于高等医学院校而言,医德教育应该贯穿医学教育的始终,也就是医学教育的全过程。首先,要根据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不断优化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除了开设医学人文、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医学道德等相关课程外,还可以设置常态化的医学人文专题讲座,作为相关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例如,在学校和医院开设“巧稚精神”系列专题讲座,不断提高医学生和医生的人文素养;其次,要将医德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教学中,加强医德教育与思政课、医学课程和其他各门课程的渗透融合,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职业精神教育部分,融入林巧稚“对工作慎始敬终的高度责任感”的职业精神,在妇产科学课程学习中,可以融入林巧稚“既为患者治病也为患者幸福着想的仁爱之心”等医德观内容,这样将理论和实际的事例相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27];最后,还要将医德教育融入临床教学,发挥好带教老师的思想引导作用,如将林巧稚“以患者为中心”“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的医德观融入日常的临床教学活动中,教育引导医学生深刻领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内涵,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医德修养。

3.2 医德建设要系统化

林巧稚高尚医德的养成,除了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外,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服务活动等,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医德建设,需要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医院、媒体等各方面的作用,才能共同推动构建美好医德医风。首先,要完善医德的相关制度建设,如对医学生医德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医务人员的道德规范、廉洁行医制度等,建立医德档案,完善医德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其次,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医学生和医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走出校园和医院,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义诊”“青年志愿者”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和奉献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再次,要营造良好的医德文化氛围。所谓医德文化,就是医德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中具有根本性和指导性意义的观念或理念[28]。通过加强医德景观建设,建设医学主题园、布局医学碑林、著名医学家塑像等,在教室、宿舍、医生值班室等设置具有医德教育意义的图画和名人名言,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医德情操。也可以通过开展医德文化主题活动,从《大医精诚》等医德经典著作中挖掘医德教育资源[28],开展各类学习医德模范、《医学生誓词》宣誓、医德演讲等活动,不断提升医学生和医务人员的医德修养。比如,在北京协和医院的妇产科,放置了林巧稚的画像,并且每年12月都要开纪念会;每年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上也经常开展纪念林巧稚的活动,这都让林巧稚的医德得到弘扬并一代代传承下去;最后,政府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医、崇尚高尚医德的氛围,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平台以及多种文艺形式在全社会开展医德宣传教育活动,从而让家风、社风、民风涵养高尚医德。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该校通过开展“阳光天使”宣传行动,在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展现医护人员用温暖与希望救治患者的感人故事;同时,积极将医德好故事引入校园,如将福建芳华剧院编排的原创现代越剧《林巧稚》引进校园和医院,前后演出了十余场,很好地诠释了林巧稚“医学圣母”的一生,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和教育效果。

3.3 医德建设要榜样示范化

榜样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某种道德标准和价值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能够对他人产生激励、示范和教化作用的人格范式[29]。林巧稚青少年时期和求学时期,不管是玛丽·卡琳女士,还是求学后学校、医院那些具有高尚品德的老师和医生,都对她起了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正如洛克所言:“(榜样)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强大的。”[30]榜样可以发挥教育功能的机制在于:一方面教育者通过外部榜样的引导激励来实现对个体潜在行为的唤醒;另一方面是当受教育者认同榜样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并符合其本身的需要时,榜样教育的引导、激励作用才能够实现[31]。因此,在医德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积极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是政府部门可以开展各类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如开展“中国好医生”“林巧稚式好医生”“最美医生”等人物评选;学校和医院可以开展“十佳教师”“十佳医生”“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医务工作者”等师德医德先进典型选树活动,让广大的医学生和医生有榜样可学,有方向可走。二是通过榜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如邀请德术双馨的医学专家、南丁格尔获得者到学校、医院开展讲座、事迹报告会等,让他们的成长经历、先进事迹使医学生和医生产生心灵的震撼,激励他们追随和效仿,将榜样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他们的医德情感和信念,引领他们医德的养成。三是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深入挖掘林巧稚的医德思想,使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猜你喜欢
林巧稚医德医学
科学家公益宣传
——林巧稚
科学家公益宣传
——林巧稚
医学的进步
那天我出诊
杂文选刊(2020年11期)2020-11-16 02:08:40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祝您健康(2020年4期)2020-05-20 15:04:20
林巧稚“走”上越剧舞台
海峡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6
孙思邈医德思想发微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5:03
医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9:01
医学、生命科学类
医学研究生医德教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