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疫区综合性医院缓冲病区设置探索与实践

2021-04-03 10:17胡晓星胡燕生
中国医院 2021年4期
关键词:院级收治专家组

■ 胡晓星 马 雪 胡燕生

目前,我国已稳定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但随着复工复产的进行和国外入境人员的逐步增多,已经进入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防控形势依旧严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为公立综合性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年门急诊量约290万人次,年出院例数8万余例,接诊患者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病种多样复杂,疑难危重患者甚多。同时我院呼吸内科、心内科、急诊科、危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科室为国家重点学科,相应科室收治罹患对应疾病患者人数较多,接触发热或出现呼吸道症状患者及接受转院患者均持续增多。处于当前特殊疫情时期,门诊、急诊、发热门诊、住院病房均是疫情防控的重点,每个环节绝不能有任何疏漏。门诊、急诊、发热门诊作为医院诊疗工作的最前沿窗口,也是整个医院疫情防控的首道关卡,担负着阻挡疑似和确诊病例进入住院病区和流向社会的重要责任[1-2]。住院病区是医院临床诊疗工作的重要和主要场所,将疑似和确诊病例阻挡在住院病区之外,关乎整个医院的命运和正常有序医疗工作的运行[3]。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客观背景下,结合我院自身特点和疫情防控工作实际,必须努力做到新冠肺炎疫情安全防控的同时保证院内常规诊疗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探索适合疫情期间及疫情常态化阶段非疫区综合医院患者收治诊疗的可行管理模式并持续优化改进。医院制定了疫情期间医疗工作整体方案,设置院级缓冲病区,在患者分区分级管理模式中进行新的探索与实践。

1 设置院级缓冲病区的实践

1.1 设置院级缓冲病区的时间

我院于2020年2月3日决定设置院级缓冲病区,提出以颜色划分病区等级,院级缓冲病区命名为黄色区,与隔离病区(红色区)、普通病区(绿色区)按分区分级管理模式,在2020年2月10日正式开始运行。

1.2 设置院级缓冲病区的目的

在医院疫情管理期间医疗工作总体方案中,明确定位院级缓冲病区设置的目的与功能。因新冠肺炎潜伏期长、无症状特异性、相关流行病学史难以准确采集或易被隐瞒、常规筛查依然存在漏诊可能的众多客观事实,院级缓冲病区定义在疫情期间收治的门急诊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的患者经检查和会诊后转出隔离病区和最终转入普通病区之间的缓冲过渡病区,以期最大限度预防控制新冠肺炎的传播、降低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及院内普通病区出现感染的风险。

1.3 院级缓冲病区的医疗组织保障体系

在2020年1月23日成立的医院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院级缓冲病区收治患者的诊疗工作。首先按展示思维调整了医院管理、医政管理、院感防控、急诊科主任授权管理的组织体系。成立了新冠肺炎院级专家会诊组,医务处设立专职管理医师作为干事,负责每位准备收入院级缓冲病区患者的院级专家组病例会诊和诊断,以确认患者是否可以收入院级缓冲病区。

1.4 院级缓冲病区医务人员、床位的配备

由医务处按三级医师统一配备内科系统缓冲病区、外科系统缓冲病区的医务人员与床位配置。选择相对独立于住院主楼区域的诊疗区与急诊科第二监护室,由4个病区组成,共34张床位、38名医师、63名护士。选派内科系统、外科系统高年资主任医师、科主任承担院级缓冲病区主任,明确协调、督查缓冲病区管理权限,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院级缓冲病区医务人员、床位配备按医院疫情期间工作总体方案执行,依据疫情变化动态调整。

1.5 制定院级缓冲病区门急诊患者收入、隔离病区患者的转入、转出标准

1.5.1 门急诊患者收入院级缓冲病区的标准(初始)。①无明确新冠肺炎相关流行病学史;②无发热及呼吸道症状;③72小时内胸部CT初步排除新冠肺炎典型影像学改变;④24小时内血常规结果初步排除新冠肺炎;⑤1周内核酸及抗体结果阴性;⑥科室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史排查后填写《新冠肺炎入院排查单》,患者及医师签字;⑦院级专家组会诊讨论意见为初步排除新冠肺炎,可收入院级缓冲病区。

1.5.2 隔离病区患者转入院级缓冲病区的标准。①3天以上体温正常;②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③复查血常规血象逐渐正常;④复查胸部CT病变未见明显加重或逐渐缓解;⑤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间隔24小时以上至少2次阴性;⑥1周内抗体结果阴性;⑦院级专家组会诊讨论意见为排除新冠肺炎,可转入院级缓冲病区。

1.5.3 院级缓冲病区患者转入普通病区的标准。①在院级缓冲病区期间无发热及呼吸道症状;②复查血常规结果排除新冠肺炎;③1周内复查胸部CT影像学上排除新冠肺炎;④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间隔24小时以上至少2次阴性;⑤1周内抗体结果阴性;⑥院级专家组会诊讨论意见为排除新冠肺炎,可转入普通病区。

以上各项标准的具体时限均根据疫情变化动态调整。

1.6 制定门急诊患者收入院级缓冲病区、隔离病区患者转入转出院级缓冲病区工作流程

1.6.1 门急诊患者收入院级缓冲病区工作流程。①收治科室提供填写完整的《新冠肺炎入院排查单》《门急诊入院患者新冠肺炎院级专家组会诊意见书》、住院预约单,上交给床位管理中心,完善收治患者72小时内胸部CT及血常规。②院内床位管理中心提交医务处专干审核,专干审核后提交院级核心专家组会诊。③院级核心专家组会诊意见排除新冠肺炎、同意收入院级缓冲病区并签字。④医务处专干提交院级核心专家组会诊意见(复印件)至院内床位管理中心。⑤院内床位管理中心安排床位并通知院级缓冲病区收治该患者。

1.6.2 隔离病区患者转入院级缓冲病区工作流程。①隔离病区符合转入标准的患者提交医务处专干交由院级专家组会诊。②院级专家组会诊同意该患者转出隔离病区、收入院级缓冲病区并签字确认。③确认后医务处专干通知隔离病区负责人、院级缓冲病区负责人及收治该患者的相应专科医师。④隔离病区医师开具入院通知单,通知院内床位管理中心。⑤院内床位管理中心安排床位并通知院级缓冲病区收治该患者。

1.6.3 院级缓冲病区患者转入院级缓冲病区工作流程。①收治科室及院级缓冲病区提供填写完整的《患者转出院级缓冲病区新冠肺炎院级专家组会诊意见书》(简称《意见书》),完善收治患者72小时内胸部CT及血常规。②《意见书》提交医务处专干审核,专干审核后提交院级核心专家组会诊。③院级核心专家组会诊意见排除新冠肺炎、同意收入普通病区并签字。④医务处专干提交院级核心专家组会诊意见(复印件)至院级缓冲病区和院内床位管理中心。⑤院级缓冲病区将患者转至相应收治科室的普通病区科室缓冲病房。

2 设置院级缓冲病区的初步成效

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8月26日,设置院级缓冲病区取得初步成效,达到了设置院级缓冲病区的预期目的。目前门急诊收入院级缓冲病区患者14276人,其中内科系统科室7332人,外科系统科室6943人,隔离病区转入院级缓冲病区1324人,急诊收入院患者1679例,进入院级缓冲病区的患者均经过相关流程最终转入普通病区,住院患者及医务人员情绪稳定,日常医疗工作有序进行,共计完成外科手术4537例,其中四级手术1764例,移植手术67例。院级专家组会诊14276例,确诊新冠肺炎阳性9例,未出现医患纠纷。以上数据体现了我院作为非疫区综合性医院在疫情期间及开始进入疫情常态化阶段的工作状态和医疗服务能力、医疗安全质量、医疗技术水平,实现了医院疫情期间及开始进入疫情常态化阶段后医务工作总体方案的零漏报、零漏诊、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3 讨论

3.1 非疫区医院设置院级缓冲病区的依据

医院领导层在及时全面了解新冠肺炎的特点、疫情发展变化的现状、全国及北京市疫情实时报告后,决定在严防严控的同时,满足患者正常的诊疗需求,并为复工复产做好准备。设置院级缓冲病区,保证了患者的合法利益,同时在医院管理、医政管理、医疗管理、医院感染、门急诊管理体系等方面做了适合疫情防控的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的调整,做出了设置院级缓冲病区的探索和实践。

3.2 建立健全院内疫情防控组织指挥体系的重要性

2020年1月23日成立医院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在院党委的支持下,第一时间发挥有效作用,包括完成院级缓冲病区选址、区域划分、医务人员和设备仪器的调整配备、床位数的确定、明确院级缓冲病区主任的任命和职责划分等,为实践和探索非疫区大型综合三甲医院院级缓冲病区的正常运转做出了坚实保证。这种组织指挥体系突出了北京大型公立综合性三甲医院的党组织领导能力与医院管理执行力,对疫情防控中院级缓冲病区的精准收治患者极为重要。

3.3 建立健全疫情防控中医政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020年1月23日成立以医院医务处、门诊办公室、急诊科、感染科为核心的疫情防控医务工作小组,在门急诊患者收入院级缓冲病区、隔离病区患者转入院级缓冲病区的实际医疗工作中,强调战时思维、联防联动,明确工作小组的职责、权限,明确医务处设置疫情防控工作专职医师作为专职干事并赋予24小时内随时做好协调、组织、督查、指导、评估、病例讨论、汇总、上报等工作权限,保证经院级专家组会诊后决定可收入院级缓冲病区患者的及时收治。强调医务工作小组的执行力,确保疫情防控中院级缓冲病区医疗工作与病区管理工作同时有效运转和进行,保证医疗质量、医政安全、医疗服务,降低医政管理工作风险、医疗风险、法律风险、差错发生风险。实践证明,医政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非疫区大型综合三甲医院院级缓冲病区在疫情防控期间正常发挥其缓冲病区功能的一种有效的医院管理支撑系统。

3.4 建立院级会诊专家组为疫情防控的核心医疗技术保障体系的关键性

每一位从门急诊收入院级缓冲病区、隔离病区转入院级缓冲病区的患者均必须经过院级专家组的会诊确认初步排除新冠肺炎后方可收入院级缓冲病区。院级会诊专家组作为防控疫情的核心医疗技术保障体系,由急诊科、感染科、呼吸内科、放射科主任及主任医师组成,明确了院级专家组的授权,明确了提交院级专家组会诊病例的程序、工作流程,明确了医务处专职医师与院级专家组工作的关系及权限。院级专家组对所有从门急诊收入院级缓冲病区、隔离病区转入院级缓冲病区患者进行会诊、讨论、筛查、派出后出具会诊报告并签字。医务处专职医师负责每日召集专家组会诊,制作会诊报告,汇总、汇报、存档。医务处专职医师每日24小时随时在线工作,对科室随时提交的病例随时进行组织会诊。院级专家组会诊形式除传统的现场会诊外,利用远程医学中心设备进行院内视频会诊、微信在线会诊,不仅最大限度地降低参加会诊人员聚集而出现的交叉感染风险,还显著提高了院级专家组会诊的组织效率[4]。实践证明,建立院级专家组作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医疗技术保障支持体系,是保证非疫区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医疗安全、避免院内再发疫情的必要体系,对我院实现零漏诊、零漏收、零感染的成效起到了关键性技术支持作用,体现了我院院级专家组强大的综合医疗技术水准和勇于担当的行政支撑,建立院级会诊专家组,是一种在疫情防控期间的重要尝试和举措。

3.5 建立院级新冠肺炎会诊核心专家组的意义

在门急诊拟收入院治疗的患者被高度不除外新冠肺炎时,由院级新冠肺炎会诊核心专家组会诊,会诊中需明确提出准确的会诊诊断及诊疗建议,以最大限度地阻断可疑新冠肺炎患者收入院级缓冲病区医学观察后转入普通病区的通路。疫情防控中我院共确诊9例新冠肺炎阳性患者,均转入北京市定点医院治疗。这是我院医疗技术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明确的建设意义,对医院实现零漏诊、零感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6 建设院级缓冲病区,实现患者分区分级管理模式的尝试

依据医院病房楼的物理状态、建筑布局的客观现状[5-6]、疫情疾病的特点、患者就诊的需求和自身疾病程度,在疫情防控期间提出分区分级住院患者管理。分区分级病区管理的实际意义不仅仅是体现在医护人员防护程度的分级,更重要的是依据收治患者的疫情疾病相关危险程度,由高到低分为三级,危险程度级别最高收入红区(隔离病区),危险程度级别中等级别收入黄区(院级缓冲病区),低级别收入绿区(普通病区)。患者转诊的原则确定为:分阶梯收治诊疗,逐级递降式转诊,不可跨级转诊收治,严格执行分区分级管理模式和转诊病区原则,确保非疫区综合性医院不发生疫情。患者分病区收治,病情分级管理,是我院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保证非新冠肺炎患者得到及时诊治的有效尝试,院级缓冲病区的设置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功能。

综上,非疫区综合性医院在疫情防控期间设置院级缓冲病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既要对新冠肺炎患者及无症状患者做到诊断准确、排查及时、筛查充分防止漏诊,又要保证常见疾病、重症抢救、急诊患者得到及时诊治,设置院级缓冲病区发挥出了这种功能。院级缓冲病区的正常运行,得益于院内有强大执行力的组织指挥体系、医疗医政管理体系、院内感染防控体系、医疗技术院级专家组会诊体系等各个重要体系的联防联动、督查,制定了整体病区分级分区管理制度和标准及流程,最终达到了零漏诊、零漏报、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猜你喜欢
院级收治专家组
以立项形式开展分层递进院级专项教改课题对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作用研究
协会专家组2021年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
大学生校园文化育人载体探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应急病房筹建策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急腹症患者收治与防控体会
宁夏定点医院收治68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临床症状分析
全院病床统筹收治模式下的绩效核算方法初探
高校院级科研业务信息化平台构建研究
韩长赋部长在巴拿马接见中国热科院农业专家组
基本医疗保险评估专家组赴苏、浙、渝评估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