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涵秋 王 蕾 杜孟凯 胡 诚
近年来,我国医院科技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医学科技创新渐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医学科研投入比重逐步上升。医学科普是加速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新时期医院在着力医学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医学科研成果的传播工作,协调发挥好医学科技创新和医学科普的“两翼”作用,将医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大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科普知识,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促进全民医学科学素养的提高,实现以科普带动医学科研创新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
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医院作为集医疗、科研、教学的医学机构,具有开展临床研究的得天独厚优势。医院医学科研攻关工作有效推进,有利于解决领域内的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技术问题,应对重大疾病防控挑战,提升人民健康水平。这就需要医院以精细化管理推动高质量发展,建立完善的科研成果管理制度,并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督导作用,打破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部门、临床科室、宣传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1],建立合作宣传机制,加强不同领域人员的沟通交流,对这些医学科研成果进行系统性、有策划、有重点、有持续性的报道,在医院的各主要宣传平台建立科技创新成果的矩阵传播模式。同时,不仅要宣传医学科研成果的本身,更要大力弘扬科研成果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推动科技创新强国,助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学普及的内容资源,让原本只有少数人知悉的科研成果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认识、应用,并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能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还能激发创新活力[2]。医院通过一定形式、渠道和输出手段对医学科研成果向社会传播,其作用不仅是发布新闻,展示学科成果,更是面向大众普及医学知识,招募适合入组患者加速科研产出的有效途径。同时,对于科研背景和故事的挖掘,可以弘扬医学科研人员创新攻坚、勇于探索、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精神,塑造医务人员良好形象,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社会认可度、对工作的满意度,可以间接增强员工的科研创新能力。
通过对医学科研成果向科普资源的转化,可以有效让医学前沿领域知识得到普及和传播,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水平,增强群众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任何新的、现代的理念与技术能否得到转化并使用于临床,目前主要是看其是否有商业前景[3]。只有当一项医学技术知晓人群广,应用人群多,具备商业价值,才会被临床所应用。随着应用技术越成熟,其成本及使用费用会相应降低,医学科研成果传播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开展医学科研成果传播对降低国民医疗次均费用、发病率、死亡率,提高国民平均期望寿命、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科研是医院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医学科研人员始终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原则,在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各个重要领域科研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医院科研人员对于科研成果传播的认识有待更新,许多科研人员并没有将科学普及放到和科学创新一样的高度来重视。在部分医院管理者和科研人员看来,科研成果的宣传相对于成果而言只是“锦上添花”,需要占用研究精力,大众对专业医学知识的关注度也不高。还有部分科研人员有模糊的宣传意识,可实际工作中“等、靠、要”思想占上风,成果能不能宣传,哪些内容要重点宣传,等上级指示,靠文件出台,要媒体主动来采访。忽略医学科研成果的传播工作,让很多科研成果停留在了论文、著作、结题报告等纸面上,或仅仅是展示在行业内专业网站的页面上,没能发挥出其蕴含的医学科普、成果转化、榜样力量、医院品牌建设等效应。
大部分医院在鼓励科研成果传播方面的相关制度还有待完备。需要将医学科研成果传播工作和科室绩效相挂钩,将医学科研成果传播工作目标细化分解为科室目标,引导科室将医学科研成果传播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4]。但对科研科室和科研人员参与科普内容创作方面还缺乏相应的考核、奖励制度。而在科研科室和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部门、临床管理部门、宣传部门之间也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以往层层请示的“静态”管理模式与科研创新的飞速发展形成了巨大对比和反差,中间漫长的等待消磨了科研人员的意志。由于在医学科研成果传播方面缺乏系统化的顶层设计,部分科研成果的宣传仅为短期行为,研究的评价体系中如果有宣传相关考核指标,就通过行业内、院内等有限渠道发布一条新闻报道,论文发表、项目验收、评奖公布之后便再无音信。我国科研宣传工作不像许多科学传播者描述的那样,是自上而下的模式。部分医院很重视科研成果相关的宣传,通过院内联席会、宣传工作会、媒体沟通会等,短期内加强了科研部门与宣传部门的沟通,联系了科研人员与新闻媒体的关系,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长效机制敦促科研人员持续创作,带来的传播效果是稍纵即逝的。
科研人员从事项目的研究是一个“深入”的过程,而科研成果的传播则是一个“浅出”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专业的科普人才作为中间环节,打破专业壁垒将研究内容、成果等进行科普化,把专业深奥的医学科研成果“翻译”得通俗易懂,便于面向大众传播。这就要求从事“翻译”的科普人才既熟悉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又可以通过自己的表达让枯燥的科研内容“翻译”地通俗活泼。然而现实是“隔行如隔山”,科研人员写出来的宣传材料往往过于精深,连篇的专业名词给大众理解增加了难度;医院专职的宣传人员及媒体的从业者具备写作能力,但一般为非医学专业出身,对医学专业内容了解不够深入,存在医学专业材料读不懂或误读等问题。在专业壁垒的制约下,新媒体时代的科研成果传播转述存在障碍,内容存在表述过于专业或表述不清等多方面的问题,在医学科研成果传播过程中,被夸大和曲解几乎成了普遍现象,尤其是在极度泛滥的自媒体平台上。由于公众对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这一现象在医学领域更为突出,加之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个别媒体对有关医学和健康的科研结论的误读和曲解,传播速度更快,影响力更广,更容易误导公众。
做好科研成果传播,要从顶层设计着手,全局把握、系统策划、统筹部署,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提升传播综合能效。宣传部门在召开医院年度宣传工作会时,应在与科研管理部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根据医院年度科研重点工作,对本年度科研成果传播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和前期策划;医院科研团队、科研管理部门、宣传部门应建立常态化的协同合作机制,做到全年科研成果早知道,广泛交流,共同推进,定期进行总结和督导,促进科研成果传播内容的产出;探索建立科研团队通讯员制度,每个团队选拔具有一定媒介素养的新闻通讯员,专人负责与宣传部门和媒体对接,便于将科研一线的第一手线索及时传递出去,同时配合前期策划,确保传播质量和效果;成果传播与科研项目同步推进,按阶段拟定详细的科研成果传播活动计划,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院内沟通会,科研团队分享最新科研进展及确定阶段性成果,宣传部门挖掘亮点,与媒体合作,及时报道;重要科研成果做专题策划,对于部分贴近民生需求的、社会关注度高的,可以在项目启动前、论文确定发表时、发明专利申请获批时等重要时间节点,有前瞻性、有选择性、有重点地进行专题策划;定期进行媒体通气会,科研团队作者与媒体沟通交流,结合新形势、新政策,及时沟通宣传需求,适时调整宣传计划。此外,科研成果传播工作还需要强调纪律性以及安全保密原则。
现有的医院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对科研人员的考核重点主要集中于学术研究方面,将科研成果传播工作纳入其中的较少。由于考核评价体系缺失,科普成果与业绩考核、职称评定不挂钩,医护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人员缺乏参与科普工作的热情,医学科普后备人才储备不足[5]。“十三五”以来,从国家层面对科研成果的传播和科学科普工作的要求正在逐步明确,具体到医学领域,如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运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就已经在三级指标中要求科研人员运用科普书籍、报刊、APP、网站等面向公众进行医疗健康知识普及。医院应进一步将科研成果传播相关指标纳入科室及人事绩效考核体系中,在其中作为加分项,旨在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学传播,将科研成果传播、公众宣传教育、参与科普活动计入工作评价、职称评定范畴,真正发挥其一体两翼融合发展的作用,将其赋予与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有利于发掘一批热心推动科学传播工作的科研骨干,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需要明确的是,绩效考核的重点在于“核”,医院宣传工作者应该主动作为,帮助科研人员转变观念、激发兴趣、提升热情、完成指标,有效落实科研成果宣传工作的同时,也将助力成果传播推广,推动成果更快转化。
医学科研成果传播工作的重点在于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前瞻性。然而医学科研成果传播往往有专门化、专业化、术语化等特点,做好医院医学科研成果的传播,实质上是做好将科研一线的研究内容到通俗易懂的传播内容的转化工作。因此,应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元科普”的创作。“元科普”是带有根本性的、第一性的原创科普作品,是工作在科研领域第一线的领军人物(团队)生产的一类科普作品,“元科普”既为其他各类科普作品提供坚实的依据,又真实地传递了探索和原始创新过程中深深蕴含的科学精神,是往下开展层层科普的源头,能为更广泛的次级传播提供无可替代的扎实科学基础[6]。医院应定期进行科研人员的科普能力培训,加强其传播意识,鼓励广大科研工作者进行科普内容的创作。通过医院宣传人员点对点沟通辅导,新闻媒体专业人员专题培训等形式,提升科研人员的传播素养,锻炼其用通俗的语言向公众阐释科学的能力。转变科研人员以往自下而上的医学科研成果传播,通过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对“元科普”的润色和加工,使其真正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传播力的科普内容。对于医院专职宣传人员,也应在进一步在提升科学素养和专业素养上下功夫,保证研究成果传播的科学、严谨、适当。
科学成就、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精神层面的支撑,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智慧与辛劳,是科学家精神的外在体现,要拓展医学科研成果传播的广度、深度,不仅要宣传医学科研成果的本身,更要大力弘扬科研成果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家精神。医院应积极拓宽对科研工作者的宣传平台和渠道,深入科研一线采风,挖掘科研工作背后的故事,可策划“身边楷模”“最美科研人”“科技新星”“对话名医”等宣传专题,以项目抓手,积极选树、广泛宣传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典型,加强医院学科的宣传和展示,大力弘扬科研工作者爱国奉献、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精神和正能量,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发挥内在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强国,助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融媒体概念也慢慢进入公众视野。医院医学科研成果的传播,应借助医院媒体融合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新型医学科研成果传播服务体系,医院宣传部门成为实现面向外界和内部的集合、下发、传播的“心脏”中心。通过融媒体中心,真正实现“一次采集、多样化内容生产、多平台传播”的宣传模式[7],让科研成果的传播全天候、全覆盖,兼具时效性、连贯性,推送也更加精准,达到潜移默化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效果,提升科研成果传播的效能。特别应注意应用好医院“双微”,发挥其即时性、互动性强,用户粘性高的优势,形成以“旗舰”带动其他平台共同发展的引领作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可以设置“科技前沿”相关专题,每月定期更新图文版、视频版内容,微博同步内容并做好标签和话题引导,丰富内容的同时也要注重话题性、趣味性,吸引更多粉丝形成阅读习惯,主动关注医院科研成果的发布,并与“两微”建立良性互动。另一方面,也可尝试建立医院科研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并与医院官方账号联动,突出宣传医院成果科研成果,科普医学科研的新方法、新成效和新机制,以及相关政策,发挥新媒体辐射型、滚动式传播的作用,扩大持续的深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