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唐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海绵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生态文明背景下解决城市涉水问题的重要手段。各地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基本都面临着如何管、在哪个环节管、管什么等问题。经研究发现:多数城市存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控制度可行性不高、海绵城市项目的建设管控不严等问题,导致项目建设标准不高、海绵城市管控指标未能有效落实、海绵城市推进进度慢等一系列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基本原则[1]。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3点:①重点保护城市原生态系统,在开发建设后该城市水文特征不发生明显变化,加强对水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例如河湖和湿地等,其原因是未来城市面临较大强度降雨或洪涝时,城市自身即可应对。②注重生态恢复,就是利用生态方法,修复受到损害的水体、绿地和其他自然环境,保证海绵城市具有一定面积的生态空间;此外,要发挥绿地自身功能,绿地本身具有存储、调节和净化水资源等功能,最大限度减少河流湖泊污染的发生。③注重生态城区低影响开发,尽量减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保留一定比例自然下垫面面积,控制不透水道路面积的开发,也可以增加城市水域面积,例如建造人工湖泊、沟渠等,使降水实现最大化储存、渗透以及净化,最大程度上提高水循环利用率。此外,在基础设施综合管廊、地下管线等建设中,必须重视绿色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发展,强化天然河流、湖泊等自然生态可以蓄水的地方。
由于各城市情况不同,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应根据城市自身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城市规划。海绵城市的建设多用于解决城市内水资源紧张问题,然而各个城市发展侧重点不同,所走的建设规划道路也不相同,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构建针对城市特色的水资源体系。发挥城市优势,杜绝照搬照套造成资源浪费等现象。
建造海绵城市过程中,需要规范设计,保证工程质量。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防护措施,虽花费的资金不低,但取得的效果极好。设计建造过程中既要重视整体设计又要保证居民能正常生活,维护居民生存环境。建设过程中结合费用与整体花费的现状,合理使用资金,防止出现因资金问题带来一系列恶劣影响和相关问题。
当前环境问题凸显,随着海绵城市理念逐渐深入,许多城市开始海绵城市的建设。但在建设过程中却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一些城市建设规划较零散,处理问题的能力欠缺,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系统科学的建设方案做指引,城市规划比较碎片化、零散化。但海绵城市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建设实施也是基于城市的整体状况,系统化的实施建设,不能零散化、碎片化。海绵城市建设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的,力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综合治理自然问题。
在推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海绵城市很难实施建设。政府将海绵城市建设立为城市的建设目标之一并在部分城市试点。如果没有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势必会出现管理上的混乱,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很难付诸实际。目前,我国城市降水整体监督工作职责仍不明确,防洪工作主要是由水利部门负责,但也需要水务部门、环保部门等的支持,只有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才能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推广。
根据海绵城市规划的相关标准和要求,其所涉及的规划程序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内容:①优先规划和保护生态敏感区。事实上,水生态敏感区是城市天然海绵体的重点内容,将城市中河流、湿地、沟渠等列入非建设用地范围,明确城市建设蓝线,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雨水的利用率。②合理开发集约式城市。注重城市水系生态空间的规划,促进科学合理的区域水循环,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出现无序发展。要明确城市边界,划定出城市规模后,应确定基本的透水面积,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和保护生态环境。③确保基本透水面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许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土地硬化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雨水的渗透能力普遍降低,因此要确保充足的渗透范围,需设置出适当的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等指标,以保证城市透水进展正常。
分区建设管控的抓手是基于详细规划层面的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或系统方案(以下简称“分区海绵方案”)。因此,城市建设分区、重点功能区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时,宜编制分区海绵方案。
在分区海绵方案中,应针对建设分区的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海绵城市规划管控策略;根据原始地形地貌和水文特征构建系统连续的城市竖向格局,明确地块和道路的竖向标高管控要求;低洼区和潜在湿地区域等水生态敏感区应当被列入禁建区或限建区进行管控,并进一步分解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各类指标。
建设分区内建设项目用地批复时,须确保不能与分区海绵方案中确定的河湖水系、绿地、湿地、坑塘、沟渠、低洼地等水生态敏感区的保护范围矛盾,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调蓄空间。分区内进行地块开发和建设市政道路时,须确保满足分区海绵方案中的竖向控制要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海绵城市的建设同样也需要完备的城市建设机制,一个良好的建设机制能够保证各个环节的有序运行。建设良好的机制需要各方参与者的积极配合和相互协调,决策者应该考虑全面、深谋远虑,参与者应该积极参与、实地调研。只有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工作,不断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提高各个部门间的工作效率,才能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应当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从居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城市中不同阶层居民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让民众为城市的建设建言献策。
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建议工作人员最先关注城市自然生态海绵体的运行状况,对其采取保护、修复措施,以此奠定城市高效水循环系统的基础。海绵城市的建设是立足于自然生态圈中“自然海绵体”的基础上,自然海绵体不仅能够有效调节城市的河流水情况,调节地表水体污染情况,还能够有效解决旱涝灾害。基于此,在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建议要关注自然生态海绵体的保护与维护,根据地区有关规定,明确限建区、蓝线区与绿线区,加强对生态板块的保护,制定强制性规定与法律条款,避免这些区域遭受破坏,让自然海绵体保持自己的调蓄与呼吸能力。之后,需要加强对城市水环境、自然绿地环境的修复,开展河流疏浚、河流截污工程,保护天然湿地环境,建设人工湿地,形成人工湿地与天然海绵体之间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打造完整的海绵体系,实现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
工业化发展不断向前,带来的环境隐患问题日益严重,其中以水污染为各类污染中最为显著,为解决城市洪水问题减轻污染压力,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发展可持续性[2]。道路在城市水径中占比较多,是造成雨水污染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交通物流行业要求逐渐提高,城市规划应在确保交通正常运行下进行,道路建设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采取凹式绿化带建设,通过绿化将雨水排入地下减少路面积水,达到净化雨水的目的。绿化带的合理运用不会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影响,直接将雨水汇入地下,合理利用城市内水系统进行水质提升,增加雨水循环使用率[3]。
以地处连云港徐圩新区为例进行详细阐述:徐圩新区规划面积为9.2km2,南有长江三角洲,北连渤海湾,是重要的经济发展枢纽。徐圩新区核心多为盐田和海水库,周围生态被破坏蓄水能力降低,容易发生洪水隐患。
要想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城市水系网络与生态系统的保护。从河道整治角度入手,由于城市周边的地表径流-江、河、湖等具有自净功能,能够有效净化城市雨水中的杂质与脏污,可以进一步开展城市河网水系、湖泊水系、湿地、绿地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提升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河道自净化能力,维护自然水系网络的净化功能。从防洪防涝角度分析,建议开展大坝、水库修筑工程、堤岸加固工程,通过这种方式调节城市水系统循环情况,阻止水流肆意扩张。从城市水系循环角度分析,建议对城市水系海绵体进行改造,建设完善的骨干河网,连通大小河道的水系,引入分散式处理系统,将多个网点搜集到的水资源集中汇集于地下某区域,通过调节池与污泥池进行处理与消毒,最终排入河流或者海绵体蓄水池中,作为绿化灌溉使用,而系统处理之后得到的污泥可以用作城市绿地肥料或者农业肥料,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零污染排放。
国家大力扶持海绵城市建设,给予相应资金补助和技术支持。各地政府在进行海绵城市试点申请时由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各地需要在规定年限内建成海绵城市,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指标。海绵城市理念与规划的全面融合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基础,能提升城市建设效率。
各部门积极配合。为促进城市发展和谐稳定,各地应积极加入海绵城市建设中,参考海绵城市建设成功案例,提升对雨水净化量,增加雨水循环使用率。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成功案例总结得出,海绵城市能小幅度改善城市天气,利于环境建设。各地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时,各部门应进行沟通,相互协调,积极配合城市建设,促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是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城市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水循环环境的关键措施。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自海绵城市建设落实以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的建设,应先对城市的基本特征进行评估判断,例如地质条件、水文气候特征等,进一步确定流域范围,在保护和尊重生态环境基础上,确定各个规划指标值,选择合适的技术实施,这样才能发挥出绿色生态海绵城市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