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丹昊
(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100053,北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水利部李国英部长在“三对标、一规划”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要求“确保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作为行业运行的主体形态之一,水利企业要紧跟步伐,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服务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政治站位、适用范围、审计方式、审计内容、审计评价、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为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更具操作性、更有实践意义的制度支撑。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水利企业评价、干部使用的参考依据,对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起到重要作用。《规定》将“经济活动中落实有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业规定情况,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等内容纳入经济责任审计关注内容,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廉政建设发挥监督作用,更加符合新阶段水利企业的管理需求。
水利行业具有民生工程多、小型水利工程多的特点。新阶段,水利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要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更具实践价值的审计方式。
水利企业领导干部具有任职期间长、履职稳定的特点。这种情况,仅开展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不利于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职情况的全面监督。相比于任中审计,事后审计、事后整改的监督模式加大了审计难度和强度,加剧了经济风险。例如秦皇岛某水务公司负责人担任领导职务十几年间贪污过亿元的案例就是惨痛教训,如果该企业建立领导干部任中审计制度,就能够更早地规避风险。
此外,开展任中审计可以更及时地明确审计责任,加大审计整改的力度。对于已经退休或者离职的领导干部,任中审计的缺失往往造成后续审计整改难度加大,甚至难以确定整改责任人,形成历史遗留问题。
水利行业项目有两大特点:一是民生工程多,如农村饮水工程、居民供水安全等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二是小型工程多,虽然项目金额不大,但工程招投标、采购环节较多,容易出现风险点。水利企业内部审计要格外关注统筹规划审计资源,聚焦小型工程项目审计,降低企业管理风险,规范企业稳健经营,履行社会责任。
水利企业内部审计要根据企业经营需求、风险管理要求等,科学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根据审计重点、审计频率、项目急迫程度等,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审计计划。特别对于审计对象众多、审计人员相对不足的国有企业,更要加强审计资源规划,通过内部控制审计、经营绩效审计、工程管理审计等专项审计方式,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审计范围广、时间跨度大的特点,受到审计现场工作时长和审计人力的限制,传统审计模式往往难以实现审计内容全覆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创新审计方式带来了新的契机,经济责任审计应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审计数据的全面抓取,进而开展审前信息分析工作,为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审计实施方案奠定基础。
在当前疫情影响下,存在审计人员无法到达被审计单位开展现场审计工作的情况。运用远程信息分析的方式,审计人员可以及时对财务数据开展分析工作,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现场审计工作方案,通过视频等通讯方式,审计人员也可以完成部分审计工作,适当弥补疫情对审计工作时效的影响。在具备现场审计工作条件时,审计人员可以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开展现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现场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规定》对审计结果运用单独成章,提出“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责任追究、整改落实、结果公告等结果运用制度”“审计机关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国资委于2020年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提升内部审计监督效能。由此可见,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的审计监督体系已成为国有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水利企业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充分运用好经济责任审计,落实审计监督职能,持续完善企业经营水平,提升企业风险防控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监管中的重要作用。
水利企业应持续跟踪审计整改成果,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内部审计要建立审计整改台账及“销号”制度,对屡审屡犯的问题开展跟踪审计和整改“回头看”工作,对共性问题举一反三自查自纠,使审计整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审计成效。
审计部门应与其他相关部门建立沟通机制,将审计结果作为领导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约束力;加强审计整改监督检查,提高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整改的重视程度,将审计结果作为健全制度、加强管理的重要参考,全方位、多角度地强化审计结果的运用,提升审计监督整体效能。
水利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规定》在政治站位、适用范围、审计方式、审计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是更有实践意义的制度创新,同时也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
《规定》鼓励领导干部改革创新,保护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何正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对审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国有企业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对审计评价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对领导干部做出更加客观、公正、全面的审计评价,审计人员要综合考虑领导干部职责分工、相关事项历史背景、决策性质、过程、结果等。同时相关国家机关、行业机构应该出台更具体的实施细则,建立判断依据和标准,使审计人员能够正确区分领导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和错误,综合分析研判,准确审计评价。
当前水利企业信息系统多覆盖于管理领域,水利企业的供水业务、污水业务等生产经营系统信息化程度尚处于较低水平。对生产运营方面的审计缺乏完善、全面的数据支撑,制约审计信息化发挥。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水利企业应尽快构建完整的信息化体系,实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办公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生产运营信息系统数据实时跟踪、共享,实现水利行业高质量发展。
水利企业要进一步摸索信息化审计方式、方法,尝试完善信息化审计机制,构建审计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平台开展定性定量分析工作,管理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结果,加强审计成果运用,实现审计信息共享。要适应信息化对审计人员提出的更高业务要求,既要懂得业务知识又要懂得信息技术。审计人员要具备持续学习能力,了解最新行业动态,加强与业务部门的交流学习。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重大决策部署、重大经济事项、风险管控情况、党风廉政建设等企业核心经济事项,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知识、行业背景、综合素质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利企业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审计人员数量相对不足;并且内部审计人员多为财务背景,甚至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由财务人员兼任,造成企业复合型审计人员缺乏。同时水利企业内部审计项目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每个审计项目时间分配有限,与经济责任审计审深审透标准存在矛盾。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应调整审计人员结构,补充具有工程、生产经营等专业背景的审计人员,构建复合型审计人员结构;另一方面应加强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学习最新的国家方针政策、行业动态、专业业务等内容,全面建设水利企业审计队伍,为企业生产经营、风险管控保驾护航。
通过水利部“三对标、一规划”专项行动,水利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要提高政治站位,转变审计思路,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运用审计成果,更好地适应新阶段的新要求,促进权力规范化运行,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