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河河岸缓冲带及其植物群落构建

2021-04-03 02:36吴亦红李春友田在锋
中国水利 2021年16期
关键词:缓冲带水区河流

霍 然,吴亦红 ,李春友,田在锋

(1.河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050037,石家庄;2.河北省水环境科学实验室,050037,石家庄;3.河北农业大学,071000,保定)

河岸缓冲带又称滨岸缓冲带或缓冲带,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交汇处。 河岸缓冲带特殊的区位条件使其具有丰富的生态功能,但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改造逐步加深, 河岸缓冲带生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其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甚至丧失。通过人工构建河岸缓冲带,即在河道两侧构建宽度在1 m 到100 m 之间的永久植物带,可有效恢复生态环境。

大清河属海河流域, 跨山西、河北、北京、天津 4 个省(直辖市),是华北地区“六河五湖”重要河流。 河北省境内流域总面积4.31 万km2, 其中白洋淀上游流域面积3.12 万km2, 下游1.19 万km2。 大清河作为“华北明珠”白洋淀的重要供水线,其河岸缓冲带的构建、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的恢复对华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岸缓冲带的结构和功能

1.河岸缓冲带的结构

河岸缓冲带具有4 个方向的结构特征,即上游与下游、河床与河岸、地表水与地下水以及缓冲带随时间的变化。 河岸缓冲带从河床至河岸可划分为三个部分:近岸水域、滨水区和近岸陆域。 近岸水域植被以水生植物为主, 滨水区植被主要为湿生植物,近岸陆域一般生长陆生植物。

2.河岸缓冲带的功能

河岸缓冲带处于陆地和河流的过渡区域,结构完整的河岸缓冲带往往具有环保、生态、防洪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功能。

①截留面源污染。 河岸缓冲带通过植被截留和过滤作用,阻挡较大的泥沙和有机物进入河流;通过植物吸收、土壤吸附和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 削减由陆地向水体迁移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植被的存在减缓了地表径流的流速,加强了地表径流通过河岸缓冲带时的下渗,径流中含有的有机农药等可被微生物转化降解。

②防浪护坡保持水土。 河岸缓冲带植被茎干枝叶和枯枝落叶等,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临近河岸的湍流、降低水流流速;植物根系对土壤有固着作用,能抵抗水流冲刷、减少水土流失;一些低矮植物还能截留淤泥和有机质,进一步巩固河岸带土壤。

③提供动植物栖息地。 河岸缓冲带截留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为植物提供了湿润、营养丰富的生长环境。河岸缓冲带处于水陆过渡带, 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适宜陆生植物、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等多种类型植物生长, 保育了许多植物物种, 同时也为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场所。

3.大清河河岸缓冲带的结构和功能

大清河流域在河北省内按高程和地貌可分为西部山区和东部平原。西部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河水冲刷能力强,水土流失严重;东部平原地势平坦,土壤受侵蚀影响肥力较低。

大清河河岸缓冲带受人类活动影响, 原生植被因过度砍伐而退化,河岸缓冲带植被脆弱。 河流沿岸居民点、工厂、企业广泛分布,尤其在西部山区,河道两岸是主要的生活生产场所,河岸缓冲带结构被破坏,近岸陆域、滨水区等结构缺失。 河岸缓冲带截留面源污染能力不足,河流污染较为严重;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 构建大清河河岸缓冲带, 能够减少污染物进入河道,提升大清河水质,保持水土的同时还能恢复其生态功能,为濒危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二、河岸缓冲带范围确定

1.河岸缓冲带范围确定的角度与方法

河岸缓冲带范围, 可从基于防洪功能、截污功能和其他生态功能的角度确定。 从防洪角度考虑,河岸缓冲带区域可划定为洪泛区,在城镇地区,河道自然摆动范围、湿地、河岸栖息地、河道阶地都属于河岸缓冲带区域。河岸缓冲带宽度取决于防洪等级及洪泛区所需,缓冲带宽度和位置影响因素包括高程、地形、土壤和植被等。 根据流域水文数据, 可借助GIS 分析模拟水位淹没范围;根据河道摆动规律及水量,确定河道尤其是主河槽摆动预留范围。

截留面源污染是河岸缓冲带的重要生态功能。 河岸缓冲带截留面源污染物的功能大小与其宽度有密切关系,适宜的缓冲带宽度才能有效控制面源污染。 通常认为30~60 m 的河岸缓冲带可以阻止50%以上流向河流的沉积物,同时能够控制氮、磷等面源污染物质的汇入,此外还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河岸缓冲带的生态功能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不同河岸植被带宽度,功能也不同。 当沿河植被宽度大于30 m 时,可有效降低温度,控制养分流失,过滤污染物;大于80 m 时,可较好地控制沉积物及土壤元素流失;大于600 m 时,能创造自然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含大量林内种。

2.大清河河岸缓冲带范围

大清河流域东部平原区河流的河岸缓冲带一般较西部山区河流的河岸缓冲带更宽。 大清河流域西部山区,山势高峻,连绵起伏,河谷深切,河岸缓冲带最窄;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岗峦起伏,河岸缓冲带变宽,坡麓及低地被黄土覆盖,区域河谷型阶地发育; 东部平原区近山区坡度较大,河流阶地发育,前缘地形更为平缓开阔,河岸缓冲带加宽;洼淀地区位于平原区东部的白洋淀及其周围,海拔在10 m 以下, 为各河流冲积扇的交接地带,地势低洼,除白洋淀为常年性淀泊外,大部分地段多为季节性积水洼地或沼泽,河岸带范围进一步扩大。 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部分河段河岸缓冲带退化。 河岸缓冲带的恢复和构建中河岸缓冲带的具体范围,还需要结合该河段的立地条件和目标功能具体分析。

三、河岸缓冲带植物群落构建

大清河的植被以乡土树种为主,主要是杨树、柳树、椿树、榆树、槐树等常见树种,乔木种类单一,树下野草形成的地被植物群落结构单一,水生植物缺乏,生态系统相对脆弱。 因此,需要引进新的乡土植物。 根据大清河流域堤防统计,约有70%以上的河流、湖泊堤防护坡为土堤,为河岸缓冲带植物群落构建的实施提供了方便。 在评估河岸缓冲带立地条件基础上,立足不同河段功能需求,对河岸缓冲带植物群落进行配置。

1.近岸陆域植物群落构建

近岸陆域植物群落构建,应采用陆生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相结合的形式。 根据场地条件,植物缓冲带尽量选择较大宽度,尽量利用附近或邻近的退耕还林地,与果园、片林地、防护林带等植被结合在一起,扩大植物缓冲带的水平尺度和生物多样性。 尽量提高植被缓冲带与周边其他绿色廊道的连通性,保证河流生态走廊与外界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交换的可达性、衔接性、畅通性。

大清河近岸陆域树种选择以适合当地自然生长条件的乡土植物为主要植物类型,以水土流失防护或水土保持为主要目的,模拟自然界植物群落更加健康的“乔—灌—草”模式,对河岸缓冲带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有层次的植物群落。 建群树种以速生杨、毛白杨等为主;灌木(小乔木)树种采用胡枝子、紫穗槐、金叶榆等;林下植物选用艾蒿、黄花蒿、飞蓬等。

2.滨水区植物群落构建

滨水区构建植物群落, 应该充分考虑滨水区水文条件,从水质净化、驳岸加固、种类多样性等功能考虑,种植各种喜水、耐水植物;种植污水净化能力强、根系发达类植物,增加驳岸稳定性;发展水生植被、湿生植被,提高水域生物净化功能。应充分恢复和利用现有植物种类, 尽量不使用外来物种;选用多样化植物种类,选择适当位置营建植物景观效果。

大清河滨水区植物群落分为河坡灌草组群和水缘湿生植物组群两部分。 河坡灌草组群是从修复水生态系统出发,河坡应种植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减弱水流对河岸的冲击作用。 可利用八字砖、六棱护坡网格砖等进行植草,增强抗冲刷能力。 水缘湿生植物是河道植物景观中的过渡带植物,常见的有香蒲、黑三棱、美人蕉、石菖蒲等。 可直接栽在河边的滩地上,或者栽在盆、缸及竹木筐之类的容器做成的定床上。

3.近岸水域植物群落构建

水生植物按生活类型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 除沉水植物外,水生植物主要种植在河道两侧的浅水处或缓流处。 近岸水域植物配置,水生植物以适合区域为主,植物群落构建应充分考虑防洪安全问题,尊重安全性原则。 比如河道是河流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其主要功能包括行洪排涝、 蓄水灌溉等,所以主河槽水中不宜种植植物。

大清河近岸水域植物群落构建应充分考虑防洪安全的问题,应选择耐水湿、耐冲刷的植物,可选择芦苇、黄花菖蒲、香蒲、茭白、荆三棱等。 由于河流季节性水位涨落,被水淹的土地出露水面,周期性成为陆地,这部分区域的植物应选择在汛期耐水湿、枯水期耐干旱的植物。 一般为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如芦苇、香蒲、荆三棱、獐茅、稗草、狗牙根等。

四、结 语

大清河河岸缓冲带范围要统筹考虑保护生物栖息地要求、河流生态安全、城市防洪、河流历史文化等情况,依据景观单元边界、GIS 模拟泄洪区、城市建设区域边界、道路边界和河流边界等综合确定。 河岸缓冲带植物群落的构建应根据大清河具体河段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河流所处位置、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关系等,科学合理优化配置植物资源和水资源。 对破坏严重和生态敏感脆弱区的河流段落进行重点修复。 在大清河现有植物资源基础上, 维持原生种群和区系,利用乡土植物,不断提高生态功能和绿色景观质量。 植物群落要按照层次、结构进行合理搭配。 在构建河岸缓冲带的基础上,实现环保、生态、社会功能等的恢复,最终提升大清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猜你喜欢
缓冲带水区河流
河岸缓冲带植被布局对氮流失的影响
瓶瓶罐罐大世界之沙水区玩具
河岸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磷素的截留效果
河流
英国城市更新研究——以克莱德滨水区为例
流放自己的河流
后申遗时代杭州段运河滨水区可持续保护利用思路探讨
太湖流域流经不同类型缓冲带入湖河流秋、冬季氮污染特征∗
滨岸缓冲带去除农业面源污染技术研究
当河流遇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