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太湖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全力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2021-04-03 02:36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文庆
中国水利 2021年16期
关键词:太湖流域太湖长三角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吴文庆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2019 年12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三大流域机构联手,系统谋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安全保障顶层设计

解决好水问题,发展好水优势,保障好水安全,事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局。 长三角区域江湖海通达,河网水系纵横交错,独具特色,古往今来因水而兴,亦因水而忧。 区域涉及长江、淮河、太湖三个流域,以及众多的水利分区,情况差异较大,水安全保障问题十分复杂。 为支撑保障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2019年12 月,太湖流域管理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共同组织编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三大流域管理机构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协同推进各自域内的水安全保障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广泛听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有关方面意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重重困难,按时保质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放眼全国,围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由三大流域管理机构联合编制同一水规划尚属首次。

2021 年6 月,《规划》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审议后印发实施,为整体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了蓝图,为推动新阶段长三角区域水利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太湖流域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区和发展“引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长三角乃至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9 年长三角地区GDP 总额24 万亿元,其中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浙皖地区占59%。 太湖位于长三角地区腹地,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湖泊,是流域洪水集散地、水资源调配中心和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晴雨表”,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规划》紧密围绕《纲要》战略部署,在深入分析长三角区域水安全保障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安全保障的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目标指标、总体布局,对太湖流域防洪排涝、水资源配置、水生态环境修复等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安排, 是下阶段推进太湖流域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依据和遵循。

二、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准确把握《规划》作出的重要部署

《规划》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太湖治理的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以提升区域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以构建互联互通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为关键,以强化水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为重点,以创新水治理体制机制为突破,着力补齐防洪减灾短板,着力提升高品质供水保障水平,着力改善河湖健康状况,着力强化一体化智慧化涉水监管,满足人民群众对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需求,在全国率先打造水利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幸福河湖建设样板区、协同保护治理先行区、智慧水利引领区、水利改革创新新高地。

在“一体化”方面,打破流域、区域界限,统筹协调长江、淮河、太湖流域、东南诸河综合治理体系,关注长江、京杭大运河等贯穿南北、连接东西,串联淮河、太湖的骨干水网打造,通过大水网大通道建设,协调长江、淮河和太湖的防洪排涝与水资源配置关系;统筹跨省市水安全保障需求,加强原水联动,加强新安江等上游水库水源保护,提升水库供水能力,在有条件的地区通过水库间互联互通、互补互济,率先推进不同行政区域间的优质水源共享, 提高城乡一体化供水水平。

在“高质量”方面,聚焦“三着力”做文章。 一是着力提高水安全保障程度,尽快完善以流域为单元的防洪工程体系,补齐防洪除涝短板达到国家标准,紧盯杭嘉湖平原等部分地区水质型缺水问题解决,满足高质量发展对水资源“量质齐增”的要求;二是着力提升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探索出南方丰水地区水资源节约的有效路径,通过发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引导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三是着力提升生态宜居水平,进一步挖掘发挥水的优势,统筹考虑防洪、供水、生态、景观、文化、旅游等综合需求,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突出“改革创新”,继续发挥河长制湖长制发源地、跨地区河长制湖长制模式创新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做实做强河长制湖长制,完善跨界河长制湖长制议事协调机制,推动流域河湖管理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加大水资源配置要素市场化改革力度,建立健全水权水市场交易平台,加快探索太浦河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成熟后再逐步推广至整个太湖流域和长三角区域,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管理,促进流域上下游共治共享共赢;充分发挥流域科技创新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行业管理上的应用,加快数字流域和水利智能化建设。

三、着力落实《规划》,推动太湖流域高质量发展

坚持将《规划》实施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以及统筹推进《全国“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太湖流域片“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等有机结合,着眼长远,聚焦“十四五”,集中力量推进一批流域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改革制度集成创新。

围绕《规划》提出的共筑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打造互联互通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构建共保联动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体系、 创新一体化协同治水管水体系等水安全保障“四大体系”建设任务,深入贯彻落实李国英部长在太湖治理调研时的指示要求, 充分发挥流域管理机构作用,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涉水事务监管和省际水事协调。

近期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以流域为单元,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 抢抓“十四五”时期中央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完成环太湖大堤后续工程,推进吴淞江、太浦河后续、望虞河拓浚等流域骨干工程全面开工建设,进一步扩大洪涝水北排长江、南排杭州湾工程能力,尽早达到流域100 年一遇防洪标准。

二是强化刚性约束, 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进一批标志性的重大蓄引调水骨干工程, 形成以望虞河、新孟河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为“纲”、以沿江引排河道等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为“目”、以控制性调蓄工程为“结”的骨干水网,构建完善“江湖并举、多源互济”水资源配置格局。

三是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提高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能力。 加快完成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21—2035 年)》编制。 紧盯太湖污染负荷远超湖体水环境容量这个关键, 充分利用好河长制湖长制这个重要抓手,建立并严格实施22 条主要入湖河道污染物浓度和总量双控考核制度,形成支流保干流、干流保湖体,以网状责任制保证太湖水质持续好转。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太湖、新安江、黄浦江、淀山湖等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管控全覆盖, 切实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水量。

四是加强协同创新, 提升流域综合管理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多目标统筹协调优化调度机制, 在充分发挥现有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基础上,建立太湖流域跨部门调度协调新机制,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调省市间、部门间不同调度需求,进一步提高多目标统筹协调调度水平。 强化太湖、钱塘江、大运河水文化传承与发展, 发挥太湖流域水文化建设协作委员会在协调推动太湖流域水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 尽快建成“太湖水文化馆”,弘扬和集中展示太湖流域水文化。发挥太湖流域水科学研究院作用,深化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多领域科研攻关,建设水利部太湖流域水治理重点实验室,积极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提升水利科技创新能力。

五是推进智慧太湖建设, 提升流域治理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推动完善流域片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体系,建设太湖数字孪生流域,打造水上水下、河湖内外的太湖流域数字基底,构建重点区域数字孪生场景和太湖流域动态数字映射,建立太湖流域智慧中心,实现水利业务智慧化应用全覆盖,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功能,全面支撑保障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四个安全”。

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太湖局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按照水利部部署,与有关省市共同努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境界,树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勇气和决心,努力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安全保障各项工作做实做好,在推进新阶段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久久为功,驰而不息。

猜你喜欢
太湖流域太湖长三角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太湖思变2017
太湖揽春
太湖
太湖流域低污染水处理技术研究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太湖一角
太湖流域防洪与水资源调度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