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冯道

2021-04-02 12:04青禾
领导文萃 2021年6期
关键词:冯道契丹百姓

青禾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时逢乱世,做人难,做官更难,做一个于心无愧的好官,就难上加难了。

冯道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好官。

冯道,字可道,生于唐中和二年(882年),卒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活了73岁,寿与孔子同。他25岁时,唐亡;他死后4年,北宋立。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五代的动荡中度过的。

在近50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是个有名的“不倒翁”。因此,封建史家说他“不忠”,“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所以他得不到“文贞”,或“文忠”的美名。

我想,这怪不得他。

皇帝走马灯似的换,大都是一些由节度使抢得天下的野心家,忠于谁都不大合適。他只好忠于自己的良心。

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在另一首诗里又这样写道:“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豺虎丛中也立身。”

看来,这不只是说说而已。最少有几件事可以证明。

第一,敢于直言。他先事幽州节度使刘守光为幕僚。刘守光是个残暴的人,“道常以利害箴之,守光怒,置於狱中”。事后唐庄宗时,有一次庄宗与首辅郭崇韬发生矛盾,“遽令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冯道久久不肯落笔,从容劝说庄宗以大局为重,注重君臣团结,免为强敌所乘。敢于在皇帝盛怒之下犯颜直谏,史称“人始重其胆量”。后唐明宗是五代比较清明的皇帝,有几年连续丰收。明宗问他,“今岁虽丰,百姓赡足否?”他说,“农家岁凶则死于流殍,岁丰则伤于谷贱,丰凶皆病者,唯农家为然”。同时他用自己走山路小心而没有摔倒,走平路大意而“俄至颠陨”的切身体会提醒皇帝,“凡为天下者亦犹是也”。并引用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诗》,劝告明宗,时刻记住百姓的疾苦,使明宗十分感动。

由此可见,他的直谏精神不亚于魏征。可惜他没有魏征幸运,生不逢时。

第二,在民族灾难深重时,他仍不忘黎民百姓,用自己的方式去拯救百姓。天福十二年(947年),契丹攻入汴京,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问冯道:“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说:“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表面上吹捧耶律德光,实际上是希望他救救生民,用心良苦。所以后人评说,“人皆以谓契丹不至灭中国之人者,道一言之力也”。后来,冯道被俘北行至常山,与汉族军民共同驱逐契丹守将嘉理,并“率同列,四处安抚”,使离乱中的百姓能“因事从宜,各安其所”。面对入侵者,奋起反抗是英雄,而像冯道这样,用可能的方法来保护百姓,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后周太祖郭威向冯道问政,冯道给他送上一本他手抄的《贞观政要》,说:“行节俭,去苛政,罢营田,举贤能,天下太平。”郭威是五代时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可惜过早去世,第二年,冯道也去世了。

第三,他在明宗时,主持《九经》的雕版刻印,历四朝,共22年,于他去世前一年,即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完成。由于他的努力,儒家经典《九经》得以“雕为印版,流布天下”。人民出版社1958年2月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称,“五代刻书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自然是冯道”,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件大事。

用现在的说法,这也许可以说是他的政治表现吧。

他的人品也不错。他从小“不耻恶衣食”“为人能自刻苦为俭”“平生甚廉俭”。有几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他在军中,从不搞“特殊化”,睡在茅草房里,“不设床席,卧一束刍而已”,他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与仆厮同器而食”。在他当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时,“闻父丧,即徒步见星以行,家人从后持衣囊追及之”。在家乡,“遇岁俭,所得俸余,悉赈于乡里。道之所居,唯蓬茨而已。凡牧宰馈遗,斗粟匹帛,无所受焉”。用当今流行话说,既艰苦节俭,又不接受贿赂。二、他在军中,诸将把抢来的美女送给他,他虽“不能却”,却把她们藏起来,然后“访其主而还之”。在常山时,他自己已沦为俘虏,但“见有中国士女为契丹所俘者,出橐装以赎之,皆寄于高尼精舍,后相次访其家以归之”。这很见他的风格,既坚持原则,又讲究策略。三、有一次,有个人因事在他的宰相府门前,破口大骂,左右数报,他假装没听见,最后,他说:“此必醉耳。”把那个骂街的人请进来,“开尊设食”,没有一点生气的样子。又有一次,有一个人在汴京市里卖驴,在驴的脖子上挂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冯道”。有人报告他,他说:“天下同名姓人有何限,但虑失驴访主,又何怪哉!”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

难怪史称他“以持重镇俗为己任”。

冯道有《长乐老自叙》及《荣枯鉴》存世。

人无完人。生逢乱世,冯道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摘自《史趣:书里书外的历史》)

猜你喜欢
冯道契丹百姓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哄堂大笑①
五代宰相冯道心平气和
百姓看家“风”
“一国两制”由契丹人首创?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读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
凤翥契丹
老油条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