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周平
摘 要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后,湖北省教育管理部门发出了“停课不停学”的通知,全省各地中学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各种不同的线上教学方式。一个学期的线上教学,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调查报告以较为详细的数据,对后疫情时期全省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进行了细致分析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探讨。
关键词 后疫情;线上教学;语文学习;调查报告
2020年2月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肝炎疫情肆虐全国,武汉市是疫情的首发地及感染人数最多的城市,在此影响下,湖北地区也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地区。2020年3月新学期开始,由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式,中小学校无法正常开学,为了解决中小学生的学习问题,教育部、湖北省政府及各地方政府、积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发出了“停课不停学”的指示,湖北省各中小学校结合学校的自身条件和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开展了线上教学,学生居家开展课程学习,一时间,教师变身网络主播成为大家广泛关注的话题,这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彻底改变了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给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带来了一系列无法预测的影响,造成了许多新的问题,也给中小学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2020年8月以后,新学期即将开始,湖北省各地学校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陆续恢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为深入了解后疫情时期湖北省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及线上教学给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的影响,笔者向湖北省文艺创作研究中心申报了“后疫情时期湖北省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的科研课题,并获得批准。为此展开了近四个月的访谈、问卷调查等调研活动,掌握了许多一手资料,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深入研究。
一、调查问卷设计
课题获批以后,笔者设计了“后疫情时期湖北省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内容如下。
后疫情时期湖北省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同学:
你好!
2020年上半年新冠肝炎疫情期间,中学教学“停课不停学”,网络教学成为代替线下教学的一种新形式,针对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疫情期间及后疫情期间的语文学习所造成的影响,我们展开了这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是匿名进行的,你的评价不会对你的学习生活造成任何影响,希望你能如实回答问卷中的问题。
谢谢!
“后疫情时期湖北省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课题组
2020年8月
1.你就学的学校所在的地区:
○武汉市
○省内其他城市
○乡镇
2.所在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3.你所在学校是否采用了线上教学的形式:
○是
○否
4.疫情期间你是如何进行语文学习的:
○直播课程
○视频学习
○自主学习
○没有学习
5.线上教学使用的工具:
○基础资源应用平台
○学校资源平台
○推荐慕课
○公共社交平台(如钉钉、QQ、腾讯会议、微信等)
○其他(具体内容)
6.你在線上学习时使用的工具是:
○手机
○电脑
○平板
○电视
7.线上教学的主要方式:
○直播
○录播
○课程资源包
○在线讨论与答疑
○布置作业与反馈
○其他(具体内容)
8.上课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问题:
○没接收设备
○没图像
○没声音
○网络延迟卡顿
○流量不足
○聊天信息太多,老师无法及时答疑
9.你能否接受这种学习形式:
○是
○否
10.你觉得这种学习形式有压力吗?
○是
○否
11.线上教学时,因为缺乏课堂监督,你能专心学习吗?
○是
○否
12.线上学习和课堂学习,哪一种形式的学习效果好?
○线上学习
○课堂学习
13.老师能否及时解决你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是
○否
14.你比较喜欢哪种教学方式?
○老师讲,学生听
○师生共同探讨
○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讨
○老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5.你觉得老师的教学应该偏重于哪些方面?
○课文分析
○语文知识讲解
○应试训练
○人文精神的传承
16.在语文学习中,你经常处于什么状态?
○以听老师的讲为主
○处于思考感悟中
○积极参与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
○开小差,做其他的事情
17.疫情期间,你每天的语文学习时长是:
○每天30分钟以内
○每天30-60分钟上
○每天1-3小时
○每天3-6小时
○每天6小时以上
18.疫情期间,你每天的语文作业时长:
○30分钟以内
○30-60分钟
○1-2小时
○2-3小时
○3小时以上
19.你认为语文线上学习在哪些方面效果更好?
○课堂预习
○新课教学
○复习巩固
○交流答疑
○练习训练
20.如果你的老师推荐的是慕课资源,你觉得是你自己的老师教学效果好,还是慕课老师教学效果更好?
○自己的老师
○慕课老师
21.你觉得线上学习时,你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课程内容量大,听不懂
○课程进度太快,没有时间消化吸收
○内容过于简单,对学习没有帮助
○语文知识的讲解不够全面深入
○难度过大,无法接受
22.线上学习期间,你的课外阅读量比平时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增加
○減少
23.你课外阅读的内容以什么为主?
○报纸杂志
○网络时文
○网络流行作品
○老师推荐或指定指定的文学名著
○其他社科类、文学类经典名著
○作文素材类的课外辅导资料
24.疫情期间,你阅读的文学名著有:
具体篇目:
25.你看书有做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的习惯吗?
○有
○没有
26.你对学校组织的线上学习效果是否满意?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27.你喜欢哪种语文学习形式,是线上学习还是课堂学习?
○线上学习
○课堂学习
○其他(具体形式)
28.疫情结束复课后,你是否还在使用网上学习资源?
○是
○否
29.你希望老师多开展哪些语文课外活动?
○演讲
○阅读讨论
○课本剧演出
○书法比赛
○文学社活动
○其他活动(具体内容)
30.谈谈线上学习的优点
31.你对语文学习有哪些建议?
32.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对你今后的语文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造成了哪些影响?
二、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及情况分析
2020年9月新学期开始,随着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湖北省内各中学都陆续开学,恢复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笔者通过相关学校的教师开始着手进行调查访谈等工作,先后向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华师一附中初中部、华师一附中光谷汤逊湖学校、洪山区实验中学、十堰市竹溪一中、孝感一中、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中学、孝感市孝昌县小河镇中学等八所学校发放调查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1000余份。在后期统计的过程中,为了数据统计的方便,共择取了有效问卷1000份,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统计分析。调查统计的结果及分析数据如下。
1.学校所在地区分布:武汉市中学600人,占比60%,省内其他城市中学200人,占比20%,乡镇中学200人,占比20%。调查问卷涉及了武汉市、省内其他城市和乡镇的部分中学,在学校层次上保证了调查结果的覆盖宽度。
2.学生所在年级分布:初中学校600人,占比60%,高中学校400人,占比40%。其中华师一附中、孝感一中、十堰市竹溪县一中为高中学校,其余学校为初中,初高中学生人数比例适当,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
3.采用了线上教学的学生924人,没有采用线上教学的76人。该项数据显示,全省绝大多数学校都开展了线上教学,但也有少数学生因各种特殊原因,无法开展线上学习,只能进行自学或完全没有学习。
4.关于疫情期间如何进行语文学习,选择直播课程的841人,选择视频学习的162人,选择自主学习的127人,选择没有学习的76人。该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开展线上教学的教师都选择了直播教学的形式,即教师通过直播平台亲自授课,这种教学形式从本质上看只不过是教学场地和教学工具的变化,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跟正常的课堂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
5.关于线上教学使用的工具,选择基础资源平台的143人,选择学校资源平台的238人,选择慕课的0人,选择公共社交平台(如钉钉、QQ、腾讯会议、微信等)的961人,选择其他的25人,具体形式有ZOOM、阳光网络课堂等。因为各地学校的教学条件及硬件设置的限制,只有极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选择使用了基础资源平台及学校资源平台,绝大多数教师选择使用的是公共社交平台,这说明在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普遍能够接受和使用社交平台进行沟通交流,而进行教学活动不过是改变了信息交流的内容,这给师生的信息交流方式提供了新的渠道。
6.进行线上学习,学生使用的工具,选择手机的403人,选择电脑的839人,选择平板电脑的359人,选择电视的77人。学生使用的学习工具最多的是电脑,其次为手机和平板电脑,也有许多学生是几种学习工具都有使用。
7.线上教学的主要方式,选择直播的1000人,选择录播的279人,选择课程资源包的198人,选择在线讨论与答疑的562人,选择布置作业与反馈的681人,选择其他形式的0人。从线上教学方式来看,所有教师都采用了网络直播的教学形式,向学生讲解相关教学内容。同时,也有许多教师运用了录播,即将教学内容录制成音视频,让学生自己反复播放观看。教师在线上教学时普遍开展了在线讨论答疑、布置作业与反馈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线上教学的优势,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并能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8.在开展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选择没接收设备的有6人,选择没有图像的157人,选择没有声音的214人,选择延迟卡顿的990人,选择流量不足的98人,选择聊天信息太多,老师无法及时答疑的279人。从该项调查中发现,尽管目前通信技术发展迅猛,但在疫情期间因为用户及通信数据的激剧增长,给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平台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经常造成通信中断、平台崩溃等各种突发问题,所以如果要开展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在线上教学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遇到过网络延迟卡顿的现象,也有出现没有图像、声音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居住在山区的学生,因为网络信号弱造成的无法上网或网课延迟现象更加严重,由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有极少数学生还存在没有接收设备的问题。
9.关于能否接受这种学习形式(线上教学)的,选择能接受的828人,选择不能接受的172人。该项调查反映出学生普遍能接受线上教学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但也有不少学生表示不能接受这种教学形式,从侧面表现出学生对线上教学效果的不满意。
10.对于线上教学感觉有压力的学生559人,感觉没有压力的441人。对于线上教学感觉没有压力的学生不到半数,而感觉有压力的超过半数,这应该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11.对于线上学习,因为缺乏监督,能专心学习的学生587人,不能专心学习的学生有441人。在线上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课堂监督,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居家上课学习的状况,而学生如果没有家长的监督,也无法专心听课学习。从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高中学生的自律性要稍高于初中年级的学生。
12.关于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学习的学习效果,学生认为线上学习效果好的只有59人,认为线下课堂学习效果好的941人。该项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课堂学习的效果要远远好过线上教学,这与许多媒體宣传的线上教学的优势出入较大。
13.关于老师能否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认为能及时解决问题的861人,认为老师不能及时解决的139人。由于线上教学畅通的交流互动,教师能及时回复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反映教师不能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能跟教师的教学态度有一定的关系。
14.在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学方式中,选择老师讲,学生听的342人,选择师生共同探讨的518人,选择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讨的278人,选择老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223人。在该项调查中,学生普遍喜欢跟教师及其他同学互相交流探讨,表明学生对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较高的期待。
15.关于教师的教学侧重点,学生选择课文分析的242人,选择语文知识讲解的618人,选择应试训练的464人,选择人文精神传承的611人。从该项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一是迫于中高考的应试压力,希望教师讲解语文知识和进行应试训练,同时,因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大多数学生对语文教学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及传承人文精神有较高的希望,这也是教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16.在语文学习状态一项,选择以听老师的讲为主的523人,选择处于积极思考中的402人,选择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老师学生进行交流的219人,选择开小差,做其他事情的135人。该项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性较差,对教师教学的依赖性比较严重,而且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积极主动思考领悟的学生不到半数,甚至有不少学生出现开小差、在网上“挂课”的现象。这种情况要引起教师的注意,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实现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要在教学中真正落实这些新要求,教师要开支脑筋,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17.关于疫情期间的语文学习时间,选择每天30分钟以内的学生39人,选择每天30-60分钟的学生346人,选择1-3小时的605人,选择3-6小时的5人,选择6小时以上5人。该项结果显示,学生每天的语文学习时间一般在半小时至3小时之间,情况当属正常。
18.关于疫情期间每天的语文作业时长,选择30分钟以内的251人,选择30-60分钟的564人,选择1-2小时的116人,选择2-3小时的11人,选择3小时以上的58人。学生每天的作业量均在半小时至2小时之间,可见语文作业量是比较适宜的。
19.关于线上学习在哪些方面效果更好,选择课堂预习的262人,选择新课教学的331人,选择复习巩固的268人,选择交流答疑的189人,选择练习训练的284人。关于线上教学的优势反映在不同课堂内容上,呈均匀分布的特点,这个现象表明学生的学习习惯差异较大,没有一种课型有明显的教学优势。
20.对于选择运用慕课教学的教学效果,学生认为慕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好的131人,认为自己的老师教学效果好的858人。从第5项调查中看到,没有教师选择慕课进行教学,但有不少教师使用了慕课作为辅助教学的形式,但无论慕课的质量如何,学生普遍反映慕课的教学效果不如自己老师的教学效果好。这个情况表明,对于中学生而言,即使慕课讲得如何精彩,但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为一是学生习惯了自己老师的课堂教学,二是自己的老师最了解学生的学情,因而针对性相对比较强,容易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1.关于线上学习中学生觉得最大的困难,选择课程内容量大,听不懂的学生361人,选择课程进度太快,没有时间消化吸收的学生639人,造势内容过于简单,对学习没有帮助的学生42人,选择语文知识的讲解不够全面深入的学生333人,选择难度太大,无法接受的学生60人。在线上教学过程中,由于各地的学校对老师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而教師也是仓促上阵,许多教师也由于不熟悉线上教学的技术操作耽误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线上教学也明显存在着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的情况,造成教学内容量大,学生听不懂、消化不了的情况。
22.关于疫情期间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学生选择增大的453人,选择减少的544人,未选的3人。疫情期间,曾经有不少学者呼吁,号召大中学生要利用居家无法外出的大量时间进行广泛的经典阅读,以强化自己的知识能力素养,但从调查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没有因为长时间呆在家中而发生显著的变化,只有不到半数的学生阅读量有所增加,但同时,甚至有超过半数的学生阅读量反而降低了。
23.对于课外阅读的内容,选择报纸杂志的261人,选择网络时文的334人,选择网络流行作品的325人,选择老师推荐或教材指定的文学名著的285人,选择其他社科类、文学经典名著的406人,选择作文素材类语文课外辅导资料的403人。从该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阅读的现实功利性较强,经典名著阅读和作文辅导材料都跟中高考语文命题有直接的关系。
24.关于疫情期间,学生阅读的文学名著,绝大多数学生写出了1-3本,超过3本的学生人数不多,没有写或填写“无”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从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处在自发的状态,在学生列举的阅读名著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文学名著为《红楼梦》。另外,出现频次较高的作品,中国古典名著中有《水浒传》《三国演义》《史记》《儒林外史》《论语》等,中国现当代名著依次有《平凡的世界》《文化苦旅》《三体》《边城》《朝花夕拾》《苏东坡传》《骆驼祥子》《子夜》《活着》《受戒》《呐喊》等,外国文学名著依次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简爱》《了不起的盖茨比》《小王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追风筝的人》《月亮与六便士》《百年孤独》《挪威的森林》《名人传》《红与黑》《老人与海》《人间失格》等,社科类名著有《乡土中国》《全球通史》等,科普类名著如《昆虫记》《时间简史》《宇宙简史》等。
25.关于在课外阅读中有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的习惯,选择有的学生只有338人,而选择没有的则有662人。从中看出,学生阅读随意性较大,而且大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不动笔。
26.对于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效果,非常满意的学生只有96人,比较满意325人,基本满意的478人,不满意的101人。从该项调查结果看出,学生对线上教学的评价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到了80%以上,因此线上教学的效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27.关于喜欢哪种语文学习形式,选择喜欢线上学习的115人,选择课堂学习的847人,选择其他形式的35人。这项结果既反映出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习惯,也反映出线上教学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学生普遍不认同和接受线上教学形式。
28.疫情结束后,继续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学生为275人,不再使用的725人。后疫情时期,学生基本上回归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形态,只有少数学生在线上教学过程中获得了学习语文知识的新的途径。
29.关于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选择演讲的261人,选择阅读讨论的544人,选择课本剧表演的573人,选择书法比赛的169人,选择文学社活动的410人,选择其他活动的85人,具体活动形式有辩论赛、诗词朗诵比赛等。从该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对照前面相关调查内容,要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多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30.关于线上学习的优缺点,学生填写的优点集中表现为:资源丰富、信息量大、方便共享资料、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学习自主、课堂气氛轻松、可以截屏、录播课可以重播、便于复习巩固知识点、可以随时提问、不存在座位的问题等;缺点则集中表现为:教学速度较快、效率低、学生容易走神、精力难以集中、互动效果差、老师无法看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便于课堂管理、教学效果欠佳、老师聊闲话、长期看视频对学生视力有不良影响、有学生“挂网”等。线上教学优势明显,但同时劣势也很突出,在当下积极推进语文教学信息化改革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需要深思慎行。
31.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其他建议主要有:希望老师不要照本宣科,多开展阅读,少应试教育;多组织名著阅读;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学习内容应围绕考纲。该项调查中,多数学生没有填写答案,即使写了的同学,反映的问题也不太集中,表明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比较复杂,语文教学中的“众口难调”是一个比较真实的教学情境。
32.对于线上学习方式对今后语文学习方式及学习习惯造成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没有填写,在部分填写了的问卷中,基本上都填写了线上学习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会了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源,线上教学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学会了自己归纳总结语文知识,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几乎没有学生填写线上教学的负面影响。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影响。这就说明线上教学这种形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起到了开阔视野、开辟渠道的作用,有益而无害。
(30-32题需要学生自己填写内容,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填写或填“无”,或者反映了学生的被动学习心态或者对语文学习无所谓的态度。)
三、对调查结果的深入思考
对于调查问卷及访谈中反映出的情况,笔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了一些思考。
1.线上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自2020年3月初,各学校发出“停课不停学”的通知以后,许多教师也是仓促上阵,一些教师对网络直播的操作还不熟练,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加上一些山区的网络基础建设还比较薄弱,当各学校大规模开展网络教学以后,经常出现网络流量不足和平台崩溃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线上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学生普遍反映线上教学的效果差强人意,因为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氛围,学生学习基本上靠自己的自觉和家长的有效监督。笔者在走访一些中学语文老师的过程中了解到,疫情结束复课后的第一次语文考试,学生的考试成绩呈断崖式下降,甚至许多学生考试不及格,直接反映了网络学习的效果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这与许多媒体宣传的线上学习效果大相径庭,包括现在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大力培育慕课、网课,完全无视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诸多弊端,我们对此需要深入反思。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线上教学这种形式对语文课堂教学是有帮助的,说到底,作为语文课程这一特殊的学科,线上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形式,它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广泛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形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但如果要作为主要教学形式全面开展线上教学,则需要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全面的评估检测,以找到一条能切实有效地发挥线上教学优势的可行之道,并在定点实验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全面推广,否则会遗患无穷。
2.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自律性比较差,自我约束力较为薄弱,这也是中学生的一种天性。相对来说,高中学生因年龄较大,学习意识较浓,加上本次调查的几所中学都是所在地区的重点学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好,因而这些学生的自律性要强于初中学生,而初中生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意识差距较大,所以许多学生一旦脱离了课堂学习的环境,就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开小差、不专心听课、在网上“挂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现象。同时,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普遍比较薄弱,离开了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就不知道如何进行学习。语文新课标强调新课改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语文教学的重点也应由关注教师的“教”向关心学生的“学”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要让学生明白,中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形成只能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即便教师的教学再出色,没有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一切都是徒劳无益的。
3.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线上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在线答疑和布置作业两个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对全班同学,通过每一节课的讲解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因此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在线上教学中,每一位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其实学生提出问题也是学生积极思考的一种表现,教师可以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也可以结合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实现课堂主体地位的彻底转换。在课堂教学时间之外,学生也可以随时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向教师请教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促进学生的能力成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语文作业也是师生都比较头疼的问题,而线上作业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批改作业也相对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能让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作业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
4.线上教学的另一个优势就是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调取大量的语文教学资源,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活跃了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和学习活动当中,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同时还在无形中传递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的真实案例,调查结果表明,在复学以后,仍然有不少学生通过相关的网站自主学习课程知识,查阅相关资源,学生搜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增强,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语文能力的一种体现,在近几年的语文高考命题中,逐渐出现了考察学生对信息的检索和甄选能力的一些考题,这种线上教学的新形式对学生形成在真实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观念和意识,以及在真实情境中训练自己的语文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5.与中学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是一门有人性温度的课程,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时刻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对文本的理解。线上教学中,虽然学生能在视频中看到教师的表情,也能听到教师的声音,但教学的氛围及效果无疑是大打折扣的。在访谈中许多教师也诉说了线上教学中的苦衷,一些哪怕是教了几十年书的、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老教师,在面对冷冰冰的手机、电脑时,完全找不到课堂教学的感觉,调动不起教学的激情,也无法看到学生的表情回应,在面对虚拟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只能自说自话,唱“独角戲”。在这种个人表演式的课堂中,学生自然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开小差、走神就成了学生学习中的“新常态”。
6.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从问卷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内外语文实践活动充满期待,学生对课本剧表演、演讲、辩论赛、文学社活动、诗词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等有着浓厚的兴趣。新分布的中学语文新课标也十分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与此相应的,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也体现了对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展现语文能力的考查。近年来,不少学校在教学改革中也提出了“大语文教学”的观点,应该说,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校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双向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能在实践中增长学生的才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为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7.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实在令人担忧,尽管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各学段学生的阅读量,语文新教材、新大纲也对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阅读任务基本上没有得到落实。面对中高考的压力,学生没有时间进行阅读,甚至连教材里面的课文,学生也十分陌生,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是停留在教师简要地讲解一遍必修教材内容,选修教材、语文读本基本上被搁置了,平时的语文学习就是大量的“刷题”。笔者长期在大学中文专业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少得可怜,甚至连中学教材里面涉及到的课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里面规定的一些必读篇目,学生基本上都没有读过,这一是因为教师和学生普遍轻视语文学习,二是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强的现实功利性,因此造成学生的文学素养极其匮乏,这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及社会的高度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知识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健康成长、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学语文教师应该站在时代历史的高度,努力引导和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开展阅读活动,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打好底子”,为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培养有用人才。
经过前后三个多月的调查访谈,笔者对湖北省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也进入了深入的思考,有成绩、有进步,但问题也不少,有些问题是长期存在的,有些是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试图通过这些调研活动,尽可能充分地了解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并努力寻找到有效的改善途径。
后疫情时期,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我们要在疫情新常态化的背景下,寻找到科学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对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出现的问题也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寻找到切实有效的改善措施,使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支撑,使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能取得良好的效益,使线上教学的优势真正得到充分的发挥。
[本文系湖北省文艺创作研究中心科研课题“后疫情时期湖北省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既是落实“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的顶层设计,也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指南》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要求、学科安排等要求。依笔者之见,在具体落实中要强化“三个引领”。
首先,要强化价值引领。价值引领是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与“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人民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关爱、提升人格修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价值自信。
其次,要强化实践引领。实践引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落地生根的重要方式。强化实践引领,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指南》中明确提出“持续开展体验活动、主题活动,强化学生实践体认”。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中小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注重实践养成。在实践中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衔接古今,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达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从而树立起传承、弘扬、永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与强烈责任感。
再其次,要强化评价引领。评价引领是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指南》提出“建立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時获得关于学习传承弘扬文化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我们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的掌握,又要关注技能、技艺与技巧,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将传统文化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王晓燕,《中国教育报》,2021-02-19,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