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雪屏
“备忘录”,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作用,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之间。
个人备忘录,大多数也是记叙一些事情,以免忘记。可是汪曾祺的备忘录竟然是关于昆虫的,倒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文章写了四种昆虫。作者在写这四种昆虫时,当然要写一写它们的特点,外形的,生活习性方面的,不然也称不上是“昆虫备忘录”。不过,文章对昆虫特点的記叙,并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写这四种昆虫的特点时,并不是以说明的方式进行枯燥的介绍,而是用散文的笔触,进行饶有趣味的描绘,令人读来觉得趣味盎然。
散文和说明文的区别在于,散文是作者用自己独具个性的眼光看待世界,对世界的记叙具有个性化色彩,在写作时,作者往往加入了自己独特的情感思考。也就是说,这个昆虫是作者汪曾祺眼中的昆虫,有其独特性。
说明文则完全不同。说明文的写作就是要摒弃作者的独特情感,尽量向读者客观地介绍事物的特点,以说明清楚为主要目的。除了文艺性说明文外,说明文一般不加入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这篇文章,虽然也有客观介绍昆虫特点的语句,但是更多的是作者站在自己的角度,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就是具有汪曾祺个人特色的“儿童”情趣。比如对蜻蜓的描绘。若是介绍蜻蜓的特点,一句话就可以讲完——复眼,灵敏。但是作者并不是这样写的,而是从自己的琢磨开始,这个琢磨,似乎就是一个孩童般,面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煞是好玩。而“好玩”“孩童般的纯真”也的确是汪曾祺对待生活的态度。他就是以一颗透明澄澈的心凝视这个世界。所以,即使在写蜻蜓这样一种常见的昆虫时,也显示了儿童般的好奇和猜测,让读者也忍不住要和他一起来琢磨。琢磨的不仅仅是“复眼”怎么看东西,还可以琢磨:“复眼”是如何构成的?是由多少只小眼睛合成的呢?
更加有趣的是,这一小节的后面——
我曾经想过:如果人长了一对复眼……
还是不要!那成什么样子!
有趣在哪里?就在于作者的奇思怪想,“老顽童”式的奇思怪想让人忍俊不禁。
对瓢虫的描写也是如此: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瞧这一段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这哪里是瓢虫,分明是一位淑女的形象。谁说不是呢?看看“款款”“黑绸衬裙”这几个词的运用,多有女性的味道。整个句子画面感也特别强。
对“独角仙”的描写也不例外:
吃晚饭的时候,呜——扑!飞来一只独角仙,摔在灯下。它摔得很重,摔晕了。轻轻一捏,就捏住了。
独角仙的出场,情境性非常强。晚饭时,灯下。若是一般的大人,捏住了就扔了,说不定踩上一脚。汪先生很有情趣,得慢慢地看,这还不算,还想去了很多故事来——
北京隆福寺过去有独角仙卖,据说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拉着就走。
拉泥制的小车,这个事情也恐怕只有小孩子才做得出来吧。这样爱憎分明的情感表达,不正像一个小孩子毫无遮拦地表白自己的心吗?
《昆虫备忘录》这篇文章所在的单元是“自然界可爱的生灵”。这个选编确实高明,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体验“万物皆有灵性”的美好。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和阅读有关的是两个: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这篇文章若是想象画面,不合适。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倒是很合适,毕竟汪曾祺的文字简洁,平白如话,而且情味十足,值得咀嚼。
最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的课前提示部分:
蜻蜓、瓢虫、蚂蚱……这些昆虫你了解吗?它们身上的秘密你知道多少?默读课文,说说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再用你喜欢的方式,如表格、配有文字说明的图片,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这是2018年版编者提出的学习任务,一共有三项。
“它们身上的秘密你知道多少”,这个学习任务虽然也是指向“信息的提取”,但是却没有用“它们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方式提出,表明编者也非常清楚这篇文章是散文性质,不希望老师们把它看作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默读课文,说说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很明显,这个任务范围大了很多,既可以围绕昆虫的秘密展开,也可以围绕作者独特的感受展开。
第三个任务,“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这个任务的设计不符合散文的特质,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容易滑向“说明”的方向,更多的是将提取出来的昆虫的信息转化成其他的方式。这样就大大削弱了这篇散文的功用。
好在,2020年版的教材中,删除了第三项学习任务。这个删除非常及时,尊重了文本的文体特点,也让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地成为可能。
所以,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千万不能着眼于昆虫的特点,而应重点体会“感兴趣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汪曾祺的孩童眼光,体会生动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