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玉为百姓代言的苗乡绣娘

2021-04-02 03:47海悦
绿色中国 2021年3期
关键词:苗绣工坊苗族

海悦

“我今年两会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工坊建设的建议,希望通过国家对非遗文化的扶持,带动更多的人走上致富的道路。” 全国人大代表、彭水苗绣传承人李绍玉开门见山与记者聊起了自己今年有关加强非遗工坊建设的建议。

李绍玉代表来自群山环绕的武陵山区,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市级非遗传承人。她经过多年的摸索创新,让精美绝伦的彭水苗绣走出大山,带着村里人脱贫致富,用苗绣“绣”出了幸福生活。

靠刺绣致富的非遗传承人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有苗族、土家族等34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人口有30多万人,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和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重庆的苗乡、中国的苗乡、世界的苗乡。

苗族服饰可以说是穿在身上的史书。多少代的历史传承,他们很少通过书本,而是把自己民族的创世传说、图腾崇拜以及民族英雄都绣在了衣服上,直观而形象地延续着自己的民族文化。这就是著名的苗绣。

如果把苗族刺绣说成是一个故事的世界,恐怕没有人会反对。蝴蝶妈妈、螺丝姑娘、龙、牛等图案是他们经常使用的主题。苗族刺绣分为平绣、绉绣、挑花绣、绞线绣等许多种类,每种绣法都非常精细、巧妙。其中,彭水苗绣又以其做工精细,工艺考究而著称。

李绍玉从七八岁开始就喜欢刺绣,对针线有一种天生的感觉。与刺绣结缘后,至今没有改变。

2009年,李绍玉开始从事民族服装和苗家刺绣工作。她说:“自己最擅长的是裁剪和绣花。当时就把花绣在旅游商品上,拿出去卖。然而生意非常不好做。不过再难,我还是没有想过要放弃。”

农历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都是苗族重大的节日,每到节日来临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女人则戴上各自纯银的头饰和颈饰,载歌载舞庆祝这个美好的日子。可以说,每一个苗族女性都有一两套节日盛装,这是来自祖辈的传承。然而,苗族服饰作为时尚服装出现在展台和市场上,则是近年来的事。

很多事情都是贵在坚持。随着时代变迁,喜欢手工刺绣的人越来越多,苗绣的价格也越来越高,随之李绍玉的苗绣事业也逐渐红火起来。她说:“自己一直想利用苗绣产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也让更多的人亲自来感受、体验和了解彭水苗绣。希望彭水苗绣走出重庆,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李绍玉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温柔、文静,不善言辞。实际上,她心里充满了如火的热情。她思考着如何将苗绣的手艺让更多人掌握,利用刺绣走上致富路。“作为一名重庆市级非遗传承人,我有责任把手艺教给身边人,让大家找工作不用发愁。”李绍玉说,她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在今后的每一年中要教300名农村妇女学会刺绣。

经过走访调研,李绍玉把施教计划放在了彭水新田乡、大垭乡、三义乡、莲湖乡四个乡镇。这些乡镇经济发展困难,留守妇女较多,年龄集中在40岁至55岁之间,尤其需要帮助。

就这样,她在这些乡镇临时搭起了培训班,“有的妇女刚进门认为很难,就想放弃,转身就往外走,我马上拦住她,告诉她,请相信我,每个女性都有刺绣的天赋,只要肯钻研,就一定能学好。”李绍玉在大垭乡呆了十几天,另外三个乡镇各呆了一周,免费为培训妇女提供针线和棉布,自己掏钱在农户家里吃住。

“有学员要请我吃饭,我跟他们说,人民代表是来为基层服务的,不是来聚会、讲排场的。”只要学员肯问,李绍玉巴不得把最核心的技术一股脑讲完。

目前,跟她学习的300余名农村妇女中,有200余名已能独立绣制香包、鞋垫及大小幅风景画。李绍玉只要有时间,便下乡巩固教学成果。每次,她带去的技术点都不会重复。比如这次讲一根针带多少纱,能一次性完成横平竖直,下次就注重讲苗族刺绣对称的绣法,中间若是大红花,两边便需要一对吉祥鸟。她不断尝试打开学员们的守旧思维,让学员在她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审美。比如颜色的取色不拘一格,她支持学员搭色艳丽,红配绿、蓝配紫、黄配灰等等都可一试。

有学员悄悄问她:“李老师,我们学会了,抢了你的饭碗怎么办?”李绍玉借机告诉所有学员:“请大家记住,我不怕你们抢我饭碗,反而鼓励大家都比我强,真能达到这种效果,我便真正如愿以偿了。”

李绍玉认为,学员的手工活越优秀,就代表彭水苗绣这项非遗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今年,我爭取再培训500人。”李绍玉说,在农村,讲大道理村民未必听得懂,她想以身作则地告诉学员,只有努力向前走,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去年,李绍玉带队在彭水旅游风景区采风,抓拍下了不同天气、不同时节、不同角度下的摩围山、彭水县城、鞍子石磨岩、阿依河等山水风光。然后花了一年时间,李绍玉带领绣娘们,打破了彭水苗绣局限于图腾、大朵花、花鸟虫鱼等刺绣图案的传统,并融入了堆花绣、平绣、辫子绣、打子绣等各种刺绣技法,绣出了家乡的美丽山水,开创了新的一片天地。这些带有家乡风采的大幅刺绣作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摆放在了彭水各大旅游景区,成为当地的明星旅游产品。

传承苗绣 为百姓代言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李绍玉突然察觉,有了不一样的社会角色,促使她不得不拓宽视野,去思考刺绣这项非遗文化的发展方向。

李绍玉告诉记者,中国的民族服饰就其艺术价值而言,在于其传统美、自然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其款式、色彩、图案的变化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给人一种清新而独特的审美感受。中国大多数民族都居住在高山、丛林、江河水边等偏远而封闭的地区,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和周围美丽的风景给了他们崇敬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灵感的机会。

“他们大多就地取材,因材设计,设计出适合自己生活环境的各种服装。又采用天然的矿物和植物染料,将纯正、明快、鲜艳的色彩印染在衣裙之上,再以彩线绣出本民族的图腾以及其它崇拜物,绣出自己熟悉而且喜欢的山水、花鸟、树木。我们苗族也是这样。” 李绍玉说。

李绍玉知道,是传统的民族文化带给了她和家人自信,而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她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很重,眼下和未来,她更应该开拓创新。而今年带来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工坊建设的建议”,就是李绍玉对非遗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思考。

李绍玉说,为助力非遗脱贫攻坚,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自2018年7月确定了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在上述地区依托非遗项目设立了156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当地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提高内生动力,促进就业增收,取得了良好成效。在第一批非遗工坊示范带动下,各地文化旅游部门积极参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工作。2018年至2020年全国已在国家级贫困县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近1000家,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搭建起勤劳致富、摆脱贫穷的基础性平台。

李绍玉认为,目前,“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全面开局,面对新形势,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建设既要加大力度,也要调整思路。一方面要着眼于巩固决战脱贫攻坚胜利成果,继续完善工坊在带动困难群众就业增收方面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要着眼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进一步拓展工坊在带动乡村资源转化、文旅融合发展、农耕文明保护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因此,李绍玉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国家继续抓好现有非遗工坊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重点帮助西部欠发达地区及时开展非遗工坊补点建设。可采取租用、共建、政府投资等方式在文化生态保护区、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培育一批非遗“工坊+民宿”,集展示、展销、体验、加工、住宿功能于一体,丰富游客文化体验,帮助工坊产品便捷进入旅游商品市场。此外,对照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传习所建设标准,进一步丰富非遗工坊功能,引导其积极参与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度,逐步引导符合条件的非遗工坊升级为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传习所,实现非遗工坊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一定会珍惜全国人大代表的荣誉,认真履职,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把老百姓的声音带到北京。”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李绍玉的确很忙。她不仅关心“三农”问题,还多次参加检察机关组织的代表联络活动,就检察机关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建议。

作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带头人,李绍玉对未来充满信心:“渝东南武陵山区,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景观独特、人文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渝东南各区县应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优势,让渝东南少数民族群众最大程度分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的丰硕成果。”

为此,李绍玉建议: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少数民族地区更多倾斜和支持。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快贫困山区、民族地区路网建设,提高公路建设等级质量,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围绕“县与县通高速公路、乡与乡通二级(或三级)公路、村与村通双车道公路”的目标,加强“十四五”交通规划建设,缓解群众出行难、运输难问题;加大贫困山区、民族地区新基建力度,加强光纤网络、5G基建设备、配套设施建设,推进5G、人工智能、物联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助推脱贫攻坚。

“武陵山区虽然风景很美,但当地群众的生活还不富裕,下一步我要发挥自身的苗绣技艺,带领更多人增收致富,巩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让少数民族貧困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李绍玉满怀信心地说。

猜你喜欢
苗绣工坊苗族
苗绣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拖把
入寨出山 留住苗绣
苗绣
鲁班工坊中高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苗绣产业化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补妆
蚂蚁工坊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