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原则与实践

2021-04-02 03:44刘春柳冯铁山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6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刘春柳 冯铁山

[摘要] 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内容丰富,地域性与知识性特征鲜明。挖掘、传承、发展浙东硕学鸿儒优秀家风文化,对新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家风改造以及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培育具有独到的价值,有助于校本课程建设地域化、校本化与个性化。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从目标、内容、实施过程以及评价角度出发,对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进行校本课程设计,以优秀家风文化熏陶、感染学生,塑造其理想人格和优秀道德品质。

[关键词] 硕学鸿儒;家风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开发

浙江省东部沿海的宁波、绍兴、台州等地,自古以来人杰地灵,诞生了以王阳明、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鸿儒家风文化。这些硕学鸿儒大家庭为了规训子孙后代,形成了以爱国重孝、养德修身、知行合一等品行修养为核心的家风、家训、家教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情况,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由学校成员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要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1]

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资源丰富,是既具有鲜明地域性色彩,又具有典型知识性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将鸿儒家风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弘扬这些鸿儒家风内蕴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习俗以及人格品质、精神风尚,既是新时代家风建设的需要,也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并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

一、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硕学鸿儒家风文化资源丰富,内容符合当代家风文化建设的需要,值得中小学重视、关注,并进行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对象,既要立足于课程资源的内容,同时也需注重校本课程的学习对象、开发主体以及开发效度。因此,在进行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时,应当关注课程开发的目的学生的需要,开发主体的能力以及资源内容的选择。

(一)立足于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校本课程的目标对象是具有差异性、独特性等特点的学生个体,其开发基于具体学校而考虑,目标更加注重本校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课程具有层次性。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以学生的一般学习需求为基础,很难把握各个学校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异,而校本课程开发为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取相应的课程对策提供了可能和条件。[2]因此,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学生的成长,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

首先,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于本地区的现有家风文化资源以及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自身需求,确定问卷的调查指标,了解学生对浙东地区的家风文化资源的看法,定位学生的发展需要。其次,开发者要明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真正需要。学生的需要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制定。面对内容包罗万象的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资源,我们要明确的是,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的发展,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需要进行选择。最后,開发者要明确目标理念——基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管是进行某项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分析、内容选定、评价设计还是在实际教学等方面,目标理念都是贯穿其中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中,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将符合学生个性成长的内容渗透到校本课程中,让学生从中习得上孝下悌、读书明理、修身养德等好家风,感受传统家风文化。

(二)关注课程开发主体,提高课程开发的专业性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之一是教师专业发展[3],教师通过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教学与科研的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并转变课程观念。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参与者,更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从开发前准备阶段到开发阶段再到实施阶段以及评价测试阶段都离不开教师的身影。现实中,教师往往担任的只是教学者角色,对于相对专业的校本课程开发,一线教师经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校本课程常常成为学科知识拓展课,或者是教师的特长教授课,没有真正地跟地区和学校的实际资源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结合在一起。因此,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有必要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性。

首先,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方面的培训。尽管大多数教师毕业于师范专业,但在从学习学科知识到成为一线教师的过程中,更多接受的是教师专业技能或学科内容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对课程理论相关内容浅尝辄止,这也就造成了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举步维艰。因此,应让教师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其次,对教师进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培训,扩大教师的知识面。众所周知,教师一般都掌握专业学科知识,从而成为某一学科的任课教师,这也就导致大多数教师往往精通本学科知识而弱化其他学科知识。但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学科知识的开发,也不是学科知识的拓展,要求教师的知识面以及思维不能局限于自己从事的学科领域,还要从其他领域汲取知识和经验。最后,邀请课程专家进校园,和教师合作开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线教师最终要学会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式,真正走向开发实践。通过专家进校园,在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指导一线教师,面对面解决出现的问题,推动教师课程开发的专业性提高。

(三)选取适切的课程内容,发挥文化资源的价值

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表现出爱国重孝、养德修身、知行合一等内涵,是当前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将其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对于浙东地区的学生而言,面对熟悉的家风文化接受程度更高,同时也继承发扬了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同一地区有不同的家风文化,同一家风文化有不同的家风内容,同一家风内容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将不同。可见,面对种类繁多的硕学鸿儒家风文化内容、程度不一的学生以及在课程目标确定的情况下,需要选取具有适切性的校本课程内容,发挥家风文化资源的价值。

首先,内容选取要有科学性。在校本课程的内容上,选择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资源中符合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内容。如王阳明家族家风文化中,爱国重孝、种德养心以及知行合一等仍然是当今国家与社会对学生最深切的希望与要求。同时,在内容选取上还应该具备趣味性。校本课程不是学科课程的延伸,充斥着知识和理论,而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因此,可以选取家风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内容选择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拓展性。可操作性是指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加入课堂,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拓展性是指校本课程的内容在课堂教授给学生的同时,在实际生活中甚至在学生的未来生活中仍然具有指引性。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资源丰富,如黄宗羲家训中的“经世致用”思想,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将其运用到其他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最后,内容编排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即内容的编排顺序要符合家风知识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家风文化内容构成一个整体,形成完整的体系。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课程开发目的

任何课程的开发都离不开课程评价,校本课程也是如此。从评价目的而言,评价能够检测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能够检验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从评价对象而言,评价对象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建立科学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有利于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首先,明确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要素,包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实施方案、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资源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在建立评价体系时,需要明确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继承优秀的家风文化,并以家风文化资源为教学内容,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学习效果。其次,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如对实施过程的评价,它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评价主体,主要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目的达成度、学习过程等方面进行评价。将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资源开发为校本课程,需要对其设立评价机制,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目标落到实处。最后,丰富评价的方式。当前中小学阶段课程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以考试作为评价的方式。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不以考试作为评价的方式,而更关注学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收获到了什么,是否达到了本课程的具体目标,如通过颁发荣誉称号或奖励小物品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二、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资源校本课程的实践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对青少年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4]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毫无疑问,对于课程建设能提供丰富的资源,尤其是本地的校本课程开发,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因此,以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资源为开发对象,根据泰勒原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以及课程评价四个角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设计。

(一)课程目标预设:塑造理想人格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是面对具有个体差异性、独特性等特点的学生,立足于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泰勒原理中的“学校试图应该达到什么教育目标”[5],对课程目标进行预设,以家风文化为资源,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塑造理想人格,传承优秀文化”。

“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校本课程以浙东地区的中学生为对象,旨在通过浙东地区的家风文化,对浙东地区的硕学鸿儒家风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教育利用,扩展学生学习的途径,促进个人素养的培养,理想人格的塑造,最终实现青少年道德品质以及核心素养的提高。其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一定的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知识,能够清楚地阐述浙东地区硕学鸿儒的家风故事。

能力目标: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探究浙东地区硕学鸿儒家风文化,在搜索资料以及討论的过程中培养其组织、合作、交流与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认识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自古以来浙东硕学鸿儒大家的高尚品质和独特人格魅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内容组织:根植于优秀家风文化资源

作为一种以传统家风文化资源为开发内容的校本课程,课程设置方式应当区别于传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以“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主参与的实际操作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6],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感受先人观念,在实践中践行传承目的、塑造理想人格。

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内容庞杂,选取适当的家风文化资源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对象是“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要求。该课程包括四个板块9个专题的内容(如表1)。

“发现家风”板块主要通过影视书籍等途径,在教师讲解浙东硕学鸿儒人物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走进家风”板块通过参观浙东硕学鸿儒故居、展览馆等课外教学,了解浙东硕学鸿儒人物的家风故事,引导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家风的内容与精神。

“我与家风”板块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探寻家风,认识家风与生活的关系,在理解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的同时,践行家风精神,提高个人素养。

“成果展示”板块则借助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结合身边或搜集到的家庭生活故事,从一个家庭出发,编写课本剧并展示成果。如此,在编写的过程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家风的内涵以及对家庭和个人的意义。此外,围绕家风的四个板块,我们以一学期14个课时为教学周期,一周1课时设置具体课程。

(三)课程实施及评价:多种评价方式并进

作为浙东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校本课程主要按照家风文化资源的内容进行课程实施,整个课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进行课堂的组织、合作与探究。因而,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家风文化知识的了解、学生对家风文化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对家庭生活中家风的感悟,从而呈现该校本课程的三种教学形式,即讲授、组织合作与探究。所以,在课程推进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学习家风文化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开展课程,使得学生在理解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的同时,反观自我,探寻身边的家教家训故事。

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必备环节,既能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又能评估教师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是学生课程学习完成情况的判定标准。因此,任何时候都离不开课程评价。具体地说,“浙东硕学鸿儒家风文化”校本课程评价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教师教学的评价以及学生学习的评价(如表2~表4)。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专业性,选取适切的课程内容以及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真正地将浙东鸿儒家风文化资源融入课程当中,达到校本课程的真正目的,塑造学生理想人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6.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04):12-17.

[3]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2(07):21-2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4-2.

[5]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08):11-18.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开发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校本课程开发
高中生物HPS教育融入科学史的校本课程开发
简析校本课程开发在农村中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论校本课程开发的被动性和功利性
简论“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开发
探讨工作过程导向下的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
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