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在水文化建设中的职责使命刍议

2021-04-02 23:34
中国水利 2021年5期
关键词:水情新闻媒体水利

张 范

(中国水利报社,100038,北京)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国水利报社长期致力于传播和弘扬水文化,为推进水文化建设发挥了建设性作用。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科学认识新闻媒体在水文化宣传、教育、传播和建设中的作用,准确理解新闻媒体在水文化建设中应有的职责,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在水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全社会营造传承和弘扬水文化的氛围。

一、文化建设与水文化建设

什么是文化?多年来理论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940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且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来划分新中国国家建设的内容。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再次采用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划分法,并且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建设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建设始终是国家建设板块中的重要一块。

因此,无论如何定义文化一词,在党和国家建设中,文化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等相对而言的概念。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文化建设指的是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这个表述明确了新闻出版是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水文化”一词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历经30多年的研究,水利界对其认识不断深化。2009年11月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在济南召开后,水文化建设逐步进入各级水利工作领域,但从总体上看,水文化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水文化建设在各级水利工作中仍处于从属地位。这固然与水利工作的专业技术属性有关,但很大程度上还是与水利从业者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文化建设意识和自觉性分不开的。因此,有必要加强水文化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和各级水利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传播和普及水文化理论和知识,促进水文化理论研究成果与水文化建设实际更紧密结合,真正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水文化。

二、新闻媒体在水文化建设中的职责使命

水文化作用的机理是通过影响人的认知使其自觉调整、改变从事某一工作的行为方式。水文化必须通过宣传、教育,才能传播普及到他人,并在其内心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新闻媒体在文化建设中具有双重属性,既是文化建设本身应有之义,又是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1.价值引领

与水利工程相比,水文化建设是传播思想、铸造灵魂的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闻媒体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一员,在宣传水文化时,必须把举旗帜、把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通过广泛深入的正面宣传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念,起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2.文化传播

水文化说到底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几千年的治水历史塑造了一代代治水人的集体人格,水文化凝聚着水利人的价值追求,是水利人的精神标识。水文化的传播是水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新闻媒体是水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中国几千年治水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从文化的视角解读中央治水思路,可以帮助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水利工作者深化对水利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规律的认识,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利用文化的力量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

3.水情教育

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水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我国,国情也是水情,水情就是国情。水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传递给社会公众,增强全社会的水安全、水忧患、水道德意识,形成了解水利、支持水利、建设水利的良好社会氛围。因此,水情教育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新闻媒体在水情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4.精神满足

水利人不仅是水利物质文化的生产者,也是水利精神文化的生产者,同时还是水利精神文化的消费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水利人在物质生活日益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生产与消费需求也水涨船高。新闻媒体要搭建平台,推出更多积极向上、健康优秀的文艺作品,满足水利人对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为当代水利人营造精神家园,为水利事业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5.知识普及

水利工作专业性很强,离社会公众既远又近。说近是因为水利与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社会上广泛流传着一些历史人物的治水功绩,水利工程无处不在,所以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对水利说点什么。说远是因为水利专业性、科学性很强,且其专业性、科学性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入而不断拓展。今天的水利和大禹治水、李冰修建都江堰时期的水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新闻媒体有必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水利科学知识,增进社会对水利科学知识的了解。

三、中国水利报社在水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中国水利报社致力于传播和弘扬水文化,为加强水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1.加强水文化宣传

经过多次改版,《中国水利报》不断增加有关水文化宣传的版面。目前报纸每周推出文化建设版和文化副刊版,并在每月月末设置水文化专刊。文化建设版通过文化展示、水利遗产说等栏目,聚焦各地、各单位水文化建设做法,展示水文化建设成果。文化副刊版定位为水利人的精神家园和情感抒发窗口。水文化专刊定位为“传播河流文化、宣传水利贡献”,创刊以来,在传播与诠释河流文化、传递人水和谐的价值观等方面深耕内容,推动了水文化知识的传播。

2.推进水情教育

《中国水利报》开设水情纪实、走进基地、水情在线等栏目,汇集展示各地在水情教育方面的经验做法,指导开展水情教育实践。特别是紧密结合每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统筹策划,内外协同,创新方式,多方联动,一方面深化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的合作,另一方面将重要内容引入人民号、今日头条、抖音等媒体平台,实现了报社融媒体多业态整合多向传播,收到良好效果。

3.普及水利科学知识

结合时令和水利工作重点,以科普方式介绍水利知识。如结合汛期不同阶段在《中国水利报》推出《凌汛只在黄河发生吗》《汛期又至话防汛》等科普文章;在中国水利网微信公众号推出图文并茂的科普作品《我是台风,我只是控几不住我寄几……》《三峡工程如何抵御“洪荒之力”?》《图说|黄河首次全流域生态调度成效来了!》等,以轻松活泼的语言介绍涉水知识。

4.推动水文化建设研究

近年来,中国水利报社利用媒体平台策划选题,聚合资源,加强交流,打造水文化传播品牌,扩大水文化影响力。2019年4月在天津举办首届河流文化论坛,邀请专家围绕水文化教育与传播、水文化实践、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水利杂志举办“玉渊六人谈”主题沙龙,围绕“问水都江堰”“论道合同节水”“黄河泥沙之辨”等主题,邀请业界权威专家学者畅谈观点建议、阐发解题之策,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虽然中国水利报社在推进水文化传播和建设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深层次问题。

一是投入的力量仍然有限。受版面、人力限制,虽然在水文化传播和建设上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与水文化宣传的需求相比投入力量仍显不足,需进一步加大水文化方面的专家型编辑、记者培养力度。

二是融合传播深度不够。近年来中国水利报社注重加强融媒集群建设,建立起以“中国水利”为品牌标识、集报刊网端微屏为一体的水利行业主流融媒集群,但在对同一事件、同一信息根据不同的媒体形态创新表达、精准传播及深度融合方面仍需加强。

三是传播影响面不够广。虽然报纸、杂志、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媒介形态都已具备,入驻的众多新媒体账号也有爆款信息或现象级内容出现,但总体而言,影响范围主要在水利行业内部,社会影响力仍需扩大。

四是生产运营机制没有完全理顺。中国水利报社具有事业和产业双重属性,既要履行好党和国家赋予的新闻宣传职责,同时还要完成经营任务。报社生产的水文化优质产品投放到社交媒体后扩展了受众,增加了流量,但未建立相应的赢利模式,传播效果和经济收益不匹配,还需进一步理顺生产运营机制。

四、新时代发挥新闻媒体在水文化建设中作用思考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一是人民生活水平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旅游、影视、图书等文化消费在生活支出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二是媒体发展进入新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媒体内容的生产、运行或传播过程,直播、短视频等新的传播形式迅猛发展,媒体发展进入“内容+技术”叠加驱动的新时代。三是水利发展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水利的需求也开始“升级换代”,除了传统的水安全外,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水利工程的功能价值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工程功能,还要有文化功能,进入了“工程+文化”的新阶段。

经济发展新常态、人民消费新习惯、媒体技术新创新、水利发展新阶段,既对加强水文化建设、做好水文化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可能。立足媒体平台,依托融媒技术,加强和促进水文化建设和传播既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所在,也是新闻媒体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1.把水文化宣传报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文化的影响、作用和价值不仅取决于其内容和形式的魅力,也取决于传播的效力。要下决心拿出更多、更重要的版面来做水文化宣传;要整合已有栏目,实施黄河文化等重点策划,办好水文化专刊,生产更多适应形势要求、满足读者需求的水文化精品;要办好文艺副刊,打造水利文学艺术品牌,在水利、文学艺术与读者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让更多的人走近江河,了解水文化。

2.大力推进“互联网+水文化”产品开发

随着计算机、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迅速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水利新闻媒体要争取更多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增强受众的黏性,就要依托融媒平台对现有水文化内容进行N次开发,面向手机、平板、计算机等终端生产制作更多符合受众阅读习惯、移动互联网需求的内容产品,走“互联网+水文化”之路,促进水文化知识在全社会的普及。

3.打造优质媒体文化品牌活动集群

目前中国水利报社有 “最美家乡河”活动评选、“玉渊六人谈”主题沙龙、江河论道等水文化活动品牌。要从规模、层次、方式、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对这些活动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打造,形成面向不同群体、形式多样、错位发展的优质媒体文化品牌活动集群,不断扩大水文化传播影响力和覆盖面,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关注水文化的建设,让水文化根植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

4.培养高素质水文化宣传人才队伍

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鼓励编辑记者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水文化理论,学习水文化知识,参加水文化交流,把更多编辑记者培养成为水文化宣传方面的专家里手。要适应智媒传播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全媒体采编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既熟悉新闻宣传业务又具有互联网思维、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全媒体人才。打造熟悉新媒体生产经营、了解市场化运作的优秀运营团队,抢占水利媒体融合发展和水文化传播制高点。

5.健全有利于水文化传播的体制机制

水文化要传播得广,传播得更好,还是要借助互联网融媒平台。要着眼互联网融媒传播对媒体资源、要素、力量进行重新配置,将版权、技术、商务等进行对接,探索建立符合市场导向、受众需求的营销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将优质水文化内容产品进行精准投放,把传统的受众转化为有效的用户,在推动水文化传播的同时提高媒体经营创收能力。

猜你喜欢
水情新闻媒体水利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曹新刚
基于单片机的简易水情检测系统装置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甜水情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