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与耦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引领创新型师资队伍培育

2021-04-02 02:37王诺斯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创新型师资应用型

刘 博, 王诺斯

(1.大连财经学院 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00;2.大连海事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 辽宁 大连 116600)

为了提升地方本科高校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转型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地方本科高校在国家教育改革“内涵式”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径。由此,应用型人才培养以贴近社会、面向市场、服务地方为指引,实施突出专业化、技术化、大众化特色的实践教学,相应地培育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突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创新型师资成为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培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发展趋势[1]。创新型师资是开展双创教学,引导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力量和精神导师,具备对社会发展、行业动态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思维,具备通过教学服务社会发展的激情和动力,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要求的最佳诠释。在这场高等教育重要转型的变革中,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目标、模式等,构建创新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助力机制,闭环创新性师资队伍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创新型师资培育引领的内在逻辑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创新型师资队伍培育的内容表征

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决定了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内容的变化。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是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内在。职业道德素养体现为教师热爱教育事业,自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本着为国为民负责的态度将职业道德理念融于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为学生做好诚信、自尊、自信、自强、创新自立的典范;专业素养体现为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历和经验,具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专业教学丰富化、生动化,为学生答疑解惑的教学能力;教育素养体现为教师掌握丰厚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的教育规律、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表现,能够有效驾驭课堂教学活动,利用多元化的信息技术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的育人能力[2]。不管是从过程有效性维度还是结构有效性维度,都要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创新型师资发展的框架进行重构。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引领创新型教师队伍结构的迭代诉求

教师处在由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受到教师自身、学生、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必然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师资培养目标,据此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统一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力,在学历、职称、专业、经验、能力、年龄等方面形成有效互补。在产教融合视阈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要求提高“双师双能型”师资比例,建立特色鲜明、技能突出,善于将理论融于实践、创新融于教学的创新型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团队协同创新、激励创新、制度创新的优势,引领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把社会需求和行业动态充分融于教学,革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质量,推动高等教育和社会应用有效对接,促进区域产教学研用模式的开发,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教学团队整体教学能力提升与结构优化。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区域化现象是创新型教师队伍培育的内生性方向

以实用性、创新性为宗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强烈而鲜明的实践品质,这决定了其师资队伍培养的内生性方向。促进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构建地方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有效对接的路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流和人才流的持续支持,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逻辑和发展动因。而动因条件的形成,必然要求高校教师破除传统封闭式教学的壁垒,走出校门,深入一线,了解行业动态和专业需求,运用当下先进的大数据、5G等网络技术革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效果,突出实践应用与能力提升,推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指引高校教育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局面。创新型师资是这一过程中协同各方的有力纽带,创新型师资培养是对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发展理念的有效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旨在于提升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和适应性,这决定了创新型师资的培养要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培育能够将专业教学和职业教学有机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师资培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培养目标不清导致创新动力不足

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明确并且重视,但是对于人才培养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与师资培养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决定了实践教学的实践性,进而决定了师资培养的创新性。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着力研究调整培养方案和学时比例,却忽视了师资培养目标的设定与调整,教师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前后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并未感到有明显的变化,依然以原有的模式、原有的内容教学,使得实践教学形式大于实绩,收效甚微。另外,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没有建立起明确的师资培养目标体系的情况下急于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因而寄希望于新教师的招聘和企业实践教师的聘用,忽视了占比较大的现有教师的培训与培养,使得现有教师更加不明确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学校也不了解教师的实际培训需求,创新型师资培养成了部分人的工作,动力不足[3]。

(二)师资培养体系缺环导致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型师资培养体系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方案设计和实施的针对性、时效性与系统性三个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教师来源于研究型高校,从校门到校门,实践经验不足成为创新型师资培养的主要障碍[4],而目前的解决措施还存在很多共性问题:第一,盲目组织各种讲座、报告,模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师参与度不高,既造成资源浪费,创新能力又得不到提升;第二,创新型师资培养缺乏完善的考评体系,教学过程管理缺少数据记录与量化分析,考核指标与培养目标脱节,缺乏时效性,考核的监督、导向和激励功能不足;第三,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的培训只有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对于其他教师的在职培训、进修培训重视不够、覆盖面小,师资培养没有形成体系,使得高职称教师积极性不高,低职称教师经验不足,不利于提升能力,协同创新。

(三)师资培养条件欠缺导致创新效果不佳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民办院校为主,建校时间短,教学管理经验积淀有限,而管理和待遇与公立院校的差距又使得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引入困难。有些院校师资年龄趋中,人事变动频繁,人才流失严重,使得校园文化传承受限,人才梯队上的断层不利于形成“传、帮、带”的互助模式和“创新、突破”的发展格局。有些院校更关注教学任务的有效落实,对投入多、见效慢的创新型师资培养重视不够。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对于教师参加校外学习以鼓励态度为主,既无考核要求,亦无配套资金,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挂职锻炼自己要承担大部分或全部成本,甚至要损失一部分个人利益,这种缺乏奖励政策和规范制度的培训难以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而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职称比例不协调、专兼职教师比不达标的情况也加大了创新型师资培养的阻力[5]。思维僵化,能力不足,条件欠缺使得创新型师资培养工作进展缓慢,效果不佳。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师资培育的路径构建

创新型师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师资要求的更高标准,亦是教师实现自身职业理想的更高追求,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从动力、能力和条件三方面入手构建创新型师资的培养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型师资培养路径示意图

(一)以“三提”策略构建创新型师资培养的动力路径

1.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激发理念创新的动力

激发师资理念创新的动力,是将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理念深植于教师的价值观,进而转化为自觉行为。不断深化并提升教师对于创新理念的认同感,使教师明确创新发展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需,也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精准服务地方经济的必然,更是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必要。一方面,从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追求职业价值的提升必然要求自我以创新的人格、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知识、创新的思维主动改善教学,做好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创新的典范,热爱本职工作,主动将职业道德理念融入教学,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中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实践精神[6];另一方面,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理念的推广与普及也是发掘创新型师资培养的思想动力。让全校师生认识到创新发展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趋势和必然,从而更好地克服思想懈怠、麻痹的阻力,明确目标,形成创新型师资培养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为创新型师资的培养营造宽松、融合的交流空间,鼓励由教师的创新创业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持续激发教师革新教学、提升职业素养的激情和决心,使“创新”成为校园风尚,融入理念和行为,成为教师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发展的驱动力。

2.提升专业素养激发科研创新的动力

创新,即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明创造,这需要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进行科学研究。高校教师唯有认真地做科研,才能准确地把握行业发展的动态和需求,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应用性[7]。因此,鼓励教师以多元的形式开展科学研究是提升创新型师资教学能力、保证培养效果的重要措施。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核心,为创新型师资的培养提供全方位、优质的科研服务,鼓励教师以创新劳动获得成果。例如,鼓励并扶助教师与企业建立横向课题研究;成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创业团队实践创新创业;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申请各级科研课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切实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科研论坛,建立校企合作,扶助教师实现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等等。使教师在夯实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历和经验的过程中,提升将理论融于实践,创新融入教学的专业素养,教育、示范学生创新创业,使课堂教学丰富、生动起来。

3.提升教育素养激发服务创新的动力

培养创新型师资,即是要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由政府相关部门或高校牵头,打造综合服务创新平台,形成联系企业、高校师生的纽带,以企业赞助、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开展创新教学技能竞赛,是培养创新型师资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也可以为高校、教师和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优质的综合服务。通过综合服务平台,企业把关注的焦点、热点体现在比赛、竞赛中,高校教师通过参赛或指导学生参赛,明确差距和努力方向,加强与学生的心理联系,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表现,了解本专业的教育规律和行业发展需求,有效驾驭课堂教学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通过综合服务创新平台,教师还可以了解到市场需求、行业动态和就业信息,精准施策,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也有利于宣传本校的教育品牌,塑造特色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就业力。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把创新竞赛、比赛列入教师考核项目,成为教师技能培养、业绩考核、职称晋级的必选项或加分项,从制度上引导、激发教师教学创新的动力[8]。

(二)以“二优”策略构建创新型师资培养的能力路径

1.优化创新型师资的团队结构,实现协同创新

创新型师资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是在充分发挥组织协同效应的前提下形成的创新规模和创新体系,协同创新,实现“1+1>2”的效果。因此,创新型师资团队的建设,可以在团队的思想结构、队伍结构和工作结构上进行系统优化,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提升团队创新的能力。优化思想结构,即统一创新意识,培育踏实肯干的匠人精神,强化开拓创新的职业理念;优化队伍结构,即形成年龄、专业、知识、能力、经验等互补的创新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优化工作结构,即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实绩创造为依据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建立“学习、互鉴、实践、创新”为一体的工作流程。以广谱式的教学理念,互通有无,将创新型师资培养以点及面,全面展开。

2.优化创新型师资的考评体系,实现激励创新

依据创新型师资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务实的绩效考评体系,突出创新性指标考核,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监督、导向功能,激励教师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给予创新型师资以公平、公正的激励政策和规范制度,既是对创新型师资培养效果的检测,也是对创新教学的强化[9]。创新性教学具有时间长、见效慢、不易考核等特点,如果采用单一成果指标考核,难免误差较大,采用多指标且关键性的指标测评可以有效降低误差的比率。那些教学评估重点关注的指标、其变动对其它指标影响较大的敏感性指标都是关键性指标,要结合本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实际合理设置指标和指标权重,突出激励性与实用性。例如擅长教学的教师成立教学创新团队,考核以教学指标为主;擅长科研的教师成立科研创新团队,考核以科研指标为主,擅长指导比赛竞赛的教师考评中也要突出相应的指标权重,如此从教师的兴趣和特长出发,激发教师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合理配置资源,自主提升创新能力。

(三)以“一创”策略构建创新型师资培养的条件路径

高校教师是社会高知分子的密集人群,是高等教育的引领者和实施者,成长收获和价值实现更能满足这个群体的需要。激发教师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但要在报酬合理、管理公平的基础上配套实施。薪酬缺少竞争力,管理缺乏公平性,就会降低师资的凝聚力,造成人才流失。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始终坚持“创新”与“发展”并重,配套创新型师资的培养条件,从多元化的物质奖励和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双方面入手营造全校的创新氛围,为师资发展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10]。这里的“良好”是指教师学习和工作的体验,即被需要、被尊重、挑战、趣味和价值实现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这种良好的学习、工作体验源于舒适先进的教学环境、科学合理的制度环境、温暖和谐的人文环境,只有配套相应的制度、经费和文化,做到薪酬吸引人、制度激励人、情感温暖人才会形成有效构建创新型师资培养的条件路径,增强教师的凝聚力,提升教师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创新型师资应用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师资培训体系的构建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