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现代诗在农村中学校本教材中的应用

2021-04-01 16:19刘闰双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农村中学初中学生

刘闰双

内容摘要:初中阶段,提高学生现代诗歌鉴赏能力,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一项重要培养目标。但由于初中语文课本中现代诗的选材比例较少,学生单一依靠课本中的选篇来学习现代诗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呼唤学校自主开发适合学生学情,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诗歌专题校本教材融入进学生的学习,进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鉴于农村中学所处环境和学生身份的鲜明特色,本文研究了乡土题材的现代诗歌对农村中学校本教材资源开发的价值和必要性。

关键词:乡土题材的现代诗歌 农村中学 初中学生 校本教材开发

受经济条件和学习环境的限制,农村中学生思想较为单纯,但同样会在中学阶迎来多思多梦、情绪多变、富含饱满情感的青春期。现代诗歌中乡土题材的诗歌中常见的诗歌意象,如:骤变的夏季阴雨,金黄的连绵麦地,农民朴实厚重的乡音,肥沃或贫瘠的泥土……都是农村学生最常见的生产生活现象,如果能选用一些包含此类元素的经典乡土诗歌进入校本教材,顺势引导学生发现乡村人文事物等所蕴含的诗灵诗意,发掘诗人们用风土风情风俗风景入诗的奥秘,学生也就会在品鉴诗歌之后,萌生出模仿性创作的冲动,从而实现学——思——品——悟——写等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农村中学选编乡土题材现代诗歌进校本教材的现实依据

(一)教材的缺失与诗情涵养的需要

引导学生对现代诗进行学习,不光有利于其对诗歌凝练表达方式的习得,也有利于其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诗中陶冶性情,学会通过体味具有典型化的意境,在脑海中重现诗中富有美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尝试悦纳自己,尊重生命和自然,爱生活、爱自己的家乡和社会,最终升华为尝试创作诗歌的冲动,学着用诗歌表达自我,抒发情感。而诗歌意涵的不可穷尽性和可诵性,也往往给学诗、诵诗、品诗、写诗的过程,注入进更多乐趣,进而激发孩子饱含激情的想象,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

但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现代诗歌作品所占比重较少。由此,将课外现代诗歌经典引入到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以弥补统编教材的不足,是很有必要的。而现代诗歌形式自由,无格律限制,通俗易懂的特点,又决定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就能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引入到校本教材中,可以和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课内诗歌交相呼应,形成学生自学和教师教学的内外联动。学生在现代诗和古诗词交互学习的过程中由简入难,既能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和审美体验,也能开阔文学视野。

(二)农村中学特点与乡土题材现代诗歌特色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乡村中学选址在农村,学生身份构成一般是农村户口,文化背景也都具有典型的乡野文化特色。在挖掘乡土诗歌的教材资源开发价值时,先要找到与相适应的契合点,校本教材的开发,也要与地方特色、农村学校特色和学生心理认知以及文化身份相适应。进而引导农村中学生在城乡经济文化多元碰撞的今天,形成乡野文化保护的内在情感,激发出学生最原始的诗歌创作动力,进行模仿性和原生性创作,让更多文质兼美的乡村题材现代诗歌得以不断涌现,且代代相传。

二.乡土题材现代诗歌作为农村中学校本教材资源开发的典型示例

诗歌是美的艺术,农村中学校本教材编写时,所选作品也要具备基本的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想象美和意境美,主题要积极向上、明朗乐观,适合农村中学生阅读鉴赏。

例1:诗人海子的部分经典乡土题材诗作

作家刘亮程说:“家乡是地理和文化的,故乡是心灵和精神的。家乡存在于土地,故乡隐藏在心灵……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过程。”乡土诗人在诗中描写的乡村生活体验和经历,更容易引起农村学生的情感共鸣。诗人海子本身就是农民的后代,农村的热土给予他以创作灵感和现成的素材,乡村气息在他身上烙下终生的印记,对乡村的弥久记忆为诗歌注入了充沛的情感,加之诗人本身的天分和饱满的想象力,让他的乡土诗歌拥有了深长而隽永的味道。包括他在创作中常用的“村庄”“麦地”等意象,都已然浓缩成一种乡土诗的生动符号,值得每一位农村教育者挖掘探析其中的教育价值。

如他著名诗作《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就可以引入农村中学的校本教材中。这首《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巧妙运用了许多农村题材诗歌的典型意象,如“太阳”“白云”“青草”“黑土块”“泥土”等,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抒情,歌颂泥土的干净,大地的高贵,植物和雨水似乎也被赋予了爱情与幸福,看似书写着寻常的乡间原野,却是诗人对自身身份的一种现实体认,最终升华出一种诗人对自然恩赐的感激,对人世生活的珍惜,对生命的原始尊崇和敬畏。让生在农村的中学生了解海子的诗,并对海子的身份和诗歌创作背景进行补充,进而引领学生主动探知这个“来自农村的年轻诗人”一手构建的诗世界,不光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和审视身边原本平凡的乡土风物,慢慢领悟“抽象的诗”与“具象的物”之间的内在关系,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明丽轻快的诗歌笔调中,感受诗歌最原本的温度,触发起孩子们的诗歌阅读兴趣。

例2:诗人余秀华的部分经典乡土题材诗作

余秀华是当代著名的农村残疾女诗人,出生时既定的缺憾,让她的诗歌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涵,蒙上了更丰富的色彩。将余秀华的诗引入农村中学校本教材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传统乡土诗歌意境及情感赏析的基础之上,跟随诗歌展开自我生存环境、生命本质、现实体验以及乡村文化走向的再思考。

在此,以余秀华的一篇乡土题材作品《点种》为例,浅谈其作为校本教材开发时的价值。“父亲用锄头抠出一个窝/我丢下两颗花生/窝儿不深/我很想把自己丢进去/我想知道如今的我会不会被风一撩也去发芽/一颗花生不经意碎在手心了/我被一声哭喊惊得乱了步伐/谁在红纱帐里枯坐了一个冬天/爱情敲了一下门/你一个惊喜,就粉身碎骨/它跳了一下,落在窝外了/红得像是一句没有说完的诺/天那么蓝/老天,你在种我的时候/是不是也漫不经心/。该诗以农村常见的生产活动“点种”为创作题材,却在花生手中破碎的现实景象中,与诗人自己的命运产生了联系。在花生面前,这位多情的农村女诗人最终发出悲叹:“老天,你在种我的时候,是不是也这么漫不经。”向我们展现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渺小感和卑微感,而这也恰恰是在城市侵袭下,受都市物质生活冲击后的很多农村孩子经常抱怨的话题。但通过这首诗的赏析,也可以得知,其实面对老天为诗人镌刻的苦痛,她或许抱怨过命运的不公,却从未认输,她敏感的感知到一颗花生的卑微情谊,她看到花生在红纱帐里枯坐了整整一个冬天,只为春天一来,能与春风爱恋,她把春种秋收写进诗里,也将自己对爱情的真挚渴望渗透在字里行间,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诗歌也因此被賦予了最原始的生命张力。带领农村孩子在校本教材的学习时,教师就可以此为基点,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意蕴的同时,去感受这位残疾农村女诗人诗中的无限能量和爆发力,唤醒孩子对乡村的热爱,学习诗人这种面对命运蹂躏,依旧能坚持在红纱帐里等待春天的积极人生态度,从而在看透了现实的不美好后,依旧还能在心底升起一抹永恒的白月光。

除《点种》以外,余秀华其他很多乡土题材的现代诗歌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像《南风吹过横店》《星宿满天》《假如开出一朵花》《礼物》《我爱你》等,都是很好的农村中学校本教材选材范例。

三.乡土题材现代诗歌作为农村中学校本教材资源开发的价值反思

正如张忠义在《乡土诗学新论》中说的那样:“乡土题材的现代诗歌,经历了风俗画——文化乡愁——家园意识的演变进程。风土风情风俗风景作为一种必然性基元,永远铺垫在乡土诗学最底层和最外层,进入乡土写作中,首先必须面对这种庞大的选择。”依托乡村既得资源,一草一木、民风人物、田园风光、新旧变迁都被敏感的诗人融进字里行间,四方原野和人情风物从具体形象转化成诗歌意象,乡野和诗,就产生了内在的有机联系。乡土诗人在现代诗歌传入中国的几十年时间里,通过还原乡村风物人情,记录了农民精神世界的变化,农村现实生活的变迁,自然与人文的密切关系,以及现代都市文化侵袭下,乡村文化的挣扎与自我拯救,让带有乡土气息的现代诗歌资源,在农村初中语文校本教材开发中应用成为可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擅长写农村题材诗歌的诗人如海子、藏克家、艾青、余秀华等人,他们用细腻或粗犷,含蓄或奔放的风格,再现人生的感思,对农村生活进行咏叹,抒发乡土情感,赞颂时代或反映现实,创作出了属于中国的乡土现代诗,它像一枚文学史上的瑰宝,在被传诵的过程中逐渐沉淀成为经典,等待我们去发掘其独到的美,扩展到农村中学校本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引导中学生加以咀嚼品味,以拓宽视野,提高诗歌品鉴能力,丰富文化底蕴,体现此类诗歌样式的价值和独特存在意义。而无论农村孩子未来走向何方,是通往城市转化为“后天的城市人”,还是留在农村继续先辈开发耕耘土地的事业,身体里流淌的血液、乡土文化的积淀和乡土情怀,都有理由被毕生保留和封存,也只有这样,一个民族的乡土记忆,才能被时刻铭记,不至于被历史洪流淹没。

参考文献

[1]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2]陈仲义.乡土诗学新论[J].中国文化研究,1999(03):87-94+3.

[3]西川.海子诗全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61.

[4]余秀华.我们爱过又忘记[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3:4.

[5]刘亮程.文学:从家乡到故乡[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25.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农村中学初中学生
初中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体育技能评价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初中学生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浅析
农村数学教学中的后进生转化
农村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
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