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艺理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思路

2021-04-01 05:01郑艳林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思路课程思政改革

郑艳林

内容摘要:《文艺理论基础》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以提升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为目标的理论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从概念介绍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入手,深挖课程的育人资源,探索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新思路。

關键词:课程思政 改革 思路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学的核心环节,把思政教学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是高校教学的应有之义,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探索思政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方式,深挖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资源,既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也盘活了专业课程丰富的思政资源,既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也升华了专业课程的精神高度,真正发挥出课程群应有的协同效应,实现全程育人的教学效果。

《文艺理论基础》课是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对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和任务等问题的讲授和探讨,培养学生理解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通过讨论文学的应有品格,引导学生理解学习文学理论的意义和作用。课程能力目标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文学理论的内涵和学科归属,明确文学理论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课程育人目标是让学生领会学习文艺理论类课程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学习文艺理论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思考文学理论多样化的原因,理解中西方文学理论的差异,理解中国文学理论的特殊性。

为了便于阐释湖北文理学院的课程思政教学思路,本文以“文学活动论”专题中的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为个案展开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要做好课程思政教学,首先需要吃透教材,明确教材所蕴含的课程思政育人点。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是“文学活动论”专题的第一个章节,本章节的中心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文学活动本质,也就是让学生能够用马克思主义观去理解文学活动的性质及美学意义。长期以来对“文学是什么”等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的思考,往往进行静态的考察,忽视了动态的把握,对文学本质的界定虽然多,但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我认为本章的讲授过程中,要避免简单的理论概括,要结合具体案例,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进行归纳,总结不同民族对文学的不同认识,从而归纳对文学本质的认知。

本章节的知识点是人类活动的性质、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的内部构成及其关系。教材编写的目的是从人的劳动实践入手,分析劳动对人审美能力生成的重要性,讲授文学活动和一般性活动的差异,明确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让学生可以明确文学活动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文学”、“文艺”的价值,也通过对文学价值的肯定,激发汉语言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自豪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教材借助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人的活动”这个观点,以此来分析文学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最终得出对文学本质的理解。

从课程思政的资源来看,马克思在其代表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劳动的价值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即劳动不仅改造自然,劳动也改造了人自身。劳动的过程也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和动物的差异逐渐明晰,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显示了人性的尊严。这个重要论断从实践出发,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同时,这一论断还彰显了文艺的价值,即文艺不是“小道”和“消遣”,而是反映了人的本质力量、彰显了人的创造力量的重要精神活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这方面入手,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史观的科学性,帮助学生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审美观,能评价发展文化产业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的价值。从之前的教学实践来看,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学生对这一章节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有效理解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进而不能理解该课程的育人点。从教学思路来看,本单元讲授思路应该是从案例分析入手,去发掘人类劳动实践之美,从而帮助学生明确人和动物的差异、明确劳动的美学意义,进而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的科学性。

二.教学思路

第一,做好导入环节的课程思政。

这一环节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的重要性。课程可以结合以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一过”、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和法国拉斯科岩画等案例,让学生明确人类活动和动物活动的区别,以此让学生展开对人类生活活动独特性的思考,最终进入课程内容“文学作为活动”。结合名人名言和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引导学生去思考古代人的探索精神,让学生能够去思考劳动在人类进化史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明确人和动物的差异。

这部分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点是,从情境感知方面做好课程导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接受学习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培养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启发学生以开阔的学术视野思考文学问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以问题意识引导学习,对问题先有质疑,再有思考,后有反思。

第二,做好精讲单元的课程思政。

这部分的核心内容是“人类活动的性质”、“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构成”、“人类活动的性质”。讲授要求是让学生从发生学的角度入手,去思考生命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区别。要让学生理解动物的活动属于生命活动,是完全受本能支配的活动,人的活动是超越本能的生活活动。对于人类活动性质的界定有很多,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从进化角度强调人与动物同宗,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则从精神分析角度强调非理性才是人的核心,文学创作的本质是“白日梦”,是人本我的艺术化呈现。马克思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入手,提出了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一定在建立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只有形成了较好的物质基础,文艺才可能出现的重要论断。在讲授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传统的唯物主义多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塑造和影响,唯心主义则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了辩证法和唯物论的统一,能够从主客体相统一的角度去思考文学的出现,既强调了物质生产对精神活动的制约,也强调了精神活动的自由性。

这一环节的课程思政教学思路是: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它将文学活动视为一个有机复杂的整体,将文学活动视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存在,因此,要理解文学活动的本质,就要从整个社会生活的整体来看待,否则对文学的认知必然是片面的。强调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正是采用了辩证法的方法,才能够准确分析了影响文学发生的多个要素。教师在这部分的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明确辩证思维的重要性。

“文学活动构成”的讲授要求是让学生理解中西方理论家对文学活动构成的理解。主要内容是艾伯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观点和中国文艺家的“观物取象”观点。文学活动四要素观点出自美国文学理论家艾伯拉姆斯,他认为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读者、作品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个观点由于逻辑严密受到了学界的认可,被认为是对古希腊以来的诸多文学本质论观点的总结,涵盖了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柏拉图的理式说,亚里士多德的虚构理论,以及后世的再现说、反映说等等。中国的观物取象理论主要有《周易·系辞下》“观物取象”,荆浩的“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叶燮的“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这些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作家通过创作去表达他对世界的感受,同时在读者心中唤起同样的感受。

这部分课程思政教学要点是,坚持文化自信,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典文论的价值。文学活动四要素的观点来自美国文学理论家,虽然观点比较通俗,但由于文化差异,学生对这个概念并不是很熟悉。因此,需要多引用中国古典文论知识,结合中国当下文学创作实际情况,讲授中国古典文论和当下文学创作的对接问题。同时,做好中西方文学理论观点的互证互释,这不仅是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这也是课程育人资源的直接体现。

当前湖北文理学院正在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教学的融合,对于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来说,《文学理论基础》课程汲取了中西方优秀的文学理论著作的营养,课程思政资源十分丰富。在教学中不能停留在对概念的一般性分析,可以结合理论家的求知精神、务实态度、爱国情怀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课程思政资源的深挖,让学生能够对标榜样,从而明确端正学习态度,培育严谨学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发挥出专业课程的思想育人效果。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教研项目《文艺理论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研究SZ2020009。

(作者單位:湖北文理学院文传学院)

猜你喜欢
思路课程思政改革
不同思路解答
改革之路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