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引导学生理顺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顺利找准单位“1”的方法,提出寻找等量关系创设数学思维起点、厘清标准建立数量思维基础、创新实践操作提升数学思维品质、对接生活训练建构数学思维体系等教学建议,以让学生成功理顺数量关系,顺利解决分数应用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量关系 解题思路 分数应用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5-0104-02
解决数学问题要面对多种数量关系,如何让学生顺利找出这些关系,形成关联性思考和认知,是数学教学需要重點考虑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多种等量关系进行对应分析,引导学生快速梳理思维,并在归纳总结和提炼中形成教学启发点。如在应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中概括出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模式:①先找准单位“1”。②判断单位“1”是否已告知,如果已知,就直接用乘法计算各个分量;如果待定,就写出乘法等式,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解答。如果学生套用这两个模式,虽然短期内可能会收到奇效,但是把解题思路套路化、公式化,学生只会机械模仿,不明就里,这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寻找等量关系,创设数理思维起点
数学教学启动后,教师要给予科学的指导,引导学生先找出各种数量关系,以勾画明晰的教学框架,为学生的学习思维启动创造条件。在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如何确定单位“1”?“牢牢记住,凡是说谁的几分之几,谁就是单位‘1(以下简称“句法分析法”)。”笔者认为,这种句法分析法,只能帮助学生找准单位“1”,而不能帮助学生理解何为单位“1”。又如,“牡丹花朵数占杜鹃花朵数的[37]”(以下简称例1),如果按“句法分析法”思考,学生势必会这样分析:“杜鹃花的[37]”,杜鹃花的朵数是单位“1”。这样思考,快速高效,但这仅是语句成分分析,学生对“为什么要把杜鹃花的朵数作为单位‘1”根本不理解。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做出更多针对性指导,让学生顺利找到等量关系的对接点,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在例1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展开引导:
(一)从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
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单位“1”基础上的,反之,理解分数意义就可以锁定单位“1”。所以,教师不妨从分数的意义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单位“1”。如例1中[37]表示把杜鹃花的朵数视为一个整体,等分成7份,牡丹花占了其中的3份。这里只有杜鹃花的朵数被看作单位“1”,所以它是单位“1”。这样的教学设计和操作能够让学生顺利地找到单位“1”,对数量关系也理解透彻了。
(二)及早渗透找单位“1”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要有前瞻性,提前渗透单位“1”的知识,为以后学习解分数应用题打好基础。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试着用分数的意义解答:牡丹花朵数占杜鹃花的[37],如果杜鹃花开了140朵,那么牡丹花开了( )朵;如果牡丹花开了90朵,那么杜鹃花开了( )朵。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把140朵杜鹃花看成单位“1”,等分成7份,每份得到20朵,牡丹花含有等量的3份,也就是60朵;把杜鹃花看成单位“1”,等分成7份,牡丹花含有等量的3份,共是90朵,而杜鹃花含有等量的7份,也就是210朵。解答时,学生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同时,自然而然就会找到单位“1”。
二、厘清标准,建立数理思维基础
又如,“华为手机的台数比苹果手机多[15]”(以下简称例2),它的含义是:华为手机台数比苹果手机多出的数量占苹果手机的[15],则苹果手机的台数是单位“1”。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其实还是将其转变为“谁占谁的几分之几”的标准句式(例1)的形式,然后按“句法分析法”来寻找单位“1”。这样找单位“1”,学生会产生疑惑:为什么是“多出的数量是占苹果手机的[15]”,而不是“占华为手机的[15]”呢?
学生对等量关系存在模糊认知,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标准,为学生带来学习提示,促使学生在多重对比分析中找到正确的切入口。结合前文体例,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设计:
1.让学生体会比多(少)时“标准”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先设计诱导性提问:“黄牛高还是矮?”(学生一脸茫然)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作出判断呢?”(那要看和谁比)最后教师说明:“如果以小狗为标准,黄牛就显得高;如果以长颈鹿为标准,黄牛就显得矮。”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比多(少)时,就会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
2.从比多(少)中确立单位“1”。例如,找例2中的单位“1”,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谁多?(华为手机多)和哪种品牌手机比华为手机显得多?(和苹果手机比)比较的“标准”是什么?(苹果手机的台数)多的台数占谁的[15]?(因为苹果手机的台数是比较的“标准”,所以多出的台数占苹果手机的[15])1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按例1的办法确定单位“1”)这样寻找单位“1”,学生能够领悟把苹果手机的台数设为单位“1”的深层原因,就不会产生“句式分析法”引发的疑惑,从而深刻理解数量关系在相差中含有倍率,为后面分析问题做好准备。
三、创新实践操作,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如何寻找解题方法?“根据分数意义写出乘法等式”,并且片面强调,写的是“乘法等式”,而避开“等量关系式”的说法。其理由是:写乘法等式简单直接、路线明确,如果要求是写出等量关系式,并不利于潜力生掌握。如此一来,学生“掌握”的只是模仿的技能,只会解一类题,如果题目出现了一些细微变化,就会束手无策,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通路。
如,“牡丹花=杜鹃花×[37]”。怎么操作呢?文中给出答案:“分数前面的‘的字改写成乘号,‘是、占、相当于、与则变换成等号。”这种机械的“改字”法,学生运用起来非常生硬,依然找不到正确的出口。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用多个等量关系式替换一个乘法等式,这样,学生很快能就获得清晰的等量关系,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途径。
如例1,可供选择的等量关系式有三个:A.牡丹花的朵数÷杜鹃花的朵数=[37];B.杜鹃花的朵数×[37]=牡丹花的朵数;C.牡丹花的朵数÷[37]=杜鹃花的朵数。有了这三个关系式,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能游刃有余。假如单位“1”已知,直接用B式正向解决;假如单位“1”未知,要么继续设未知数用B式列方程解答,要么采用C式顺推解决。如此一来,学生不但领悟了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而且也学会了自主灵活解题,提高了应对复杂分数问题的能力。
四、对接生活训练,构建数学思维体系
在教学例2时,教师如果先启发学生计算华为手机比苹果手机多的台数,列出“苹果手机×[15]”,进而列出乘法等式“華为手机=苹果手机+苹果手机×[15]”,再来变换式子,“利用乘法分配律得出:华为手机=(1+[15])×苹果手机”。这样教学,数量关系没有揭示清楚。另外,利用乘法分配律变换的算式,只是一种形式的改动,没有把握其内在的关于分数意义的本质。
在数量等量关系梳理中,教师需要有对接意识,针对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形成数学思维认知。针对具体课例,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向做出应对:
1.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第一,先画出表示苹果手机台数的线段,因为它是比较的标准(也就是单位“1”),等分成4段。第二,再画出表示华为手机台数的线段,它由两段组接而成,一段表示与苹果手机台数相等,另一段表示苹果手机台数的[15]。
2.理顺“比多少”情境下的基本数量关系。师:我们知道3比5少2,5比3多2,5为“大数”,3为“小数”,2为“差值”,那么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大数-小数=差值;小数+差值=大数;大数-差值=小数。另外,以“比多少”为基础,分析如同例2中的超出倍率的数量关系。师引导:华为手机的台数相当于“大数”,苹果手机的台数相当于“小数”,“差值”是“苹果手机的台数×[15]”。最后,教师适时投放思考问题: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学生就能根据问题顺利找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顺利构建数学思维体系。A.华为手机的台数-苹果手机的台数=苹果手机的台数×[15];B.苹果手机的台数+苹果手机的台数×[15]=华为手机的台数;C.华为手机的台数-苹果手机的台数×[15]=苹果手机的台数。
总之,通过深入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点,避免机械照搬公式,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处理,进而全面提升思维能力和解题水平。
作者简介:覃江玲(1972— ),女,广西大化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