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两茎灯草》的教学为例,论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表达、品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抓住意象重复,感悟动作深意;紧扣情节重复,走进人物内心;利用认知冲突,品味独特表达。
【关键词】文本表达 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 《两茎灯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5-0087-02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属于习作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其中,《人物描写一组》和《刷子李》是精读课文,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习得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表达。因此,教师要以教材文本为例,让学生对文本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以更好地提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下面,笔者以《人物描写一组》的《两茎灯草》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抓住意象重复,感悟动作深意
所谓意象重复就是指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表达需要对故事中出现的特殊意象反复提及,以使其构成文学作品或明或暗的叙述线索,发挥促进人物形象塑造或者表明人物性格特征等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就这些意象重复之处,反复咂摸品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
以《两茎灯草》一课为例,文章虽然篇幅不长,可是关于严监生病入膏肓、弥留之际还不肯咽气、一直伸着两个指头的描写却采用了重复的描写手法,第一次是两个侄子猜测他的意思,接着是奶妈也猜错了,最后还是赵氏猜对之后他才咽了气。这两个指头的描寫意蕴丰富,不仅代表着严监生在临死前有未了的心愿,而且更是严监生吝啬的代名词,贯穿了全文,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读课文,读完以后想一想自己的脑海中出现了几幅画面,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学生在汇报交流的时候一致认为自己读完小说之后脑海中最深刻的画面就是“严监生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的画面。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文中关于两个指头的描写总共出现了几次,每次提到两个指头的时候严监生的具体动作是什么。(伸着两个指头 越发指得紧了 指着不动 把手垂下)在学生深入了解严监生两个指头动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从两个指头中读出了什么。(两茎灯草、未了的心愿、最后的牵挂)在学生读懂两个指头所代表的含义之后,再从语言表达、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深化:作者在描写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特意选取了他在弥留之际这个特殊典型的环境,对严监生的手指动作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描写,从而使手指的含义被强化、放大,“两个指头”最终变成了一个将死之人最后遗愿的典型代表,也成了代表严监生的经典符号。这样抓住阅读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品析人物形象,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
二、紧扣情节重复,走进人物内心
重复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文学作品中的重复与普通的语言重复不同,它不是单一的复制或粘贴,而是对意象、情节、场景、细节的重新塑造,是一种灵活的、智慧的、必要的创新。在《两茎灯草》一文中,作者采用了情节重复的处理方法,这些故事情节的套路类似,隐含着一定的内在规律,并以亲人三猜,严监生三否,三否中多次对严监生伸指、摇头进行描绘表达的方式进行处理。这些情节看似重复,但实际上没有一处是完全相同的,是富含着一定的变化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故事情节入手,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首先,教师可以和学生就文中的描写,共同完成下面的情节图:
然后,让学生借助情节图说说自己从关于严监生的几次描写中发现了什么,并引领学生想象每一次描写严监生的手指动作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焦灼、期盼、愤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中找出关于描写严监生动作的语句并仔细品味。借助情节图,学生发现文章主要是以大家的猜测和严监生的反应为线索,相互联系,同中见异。这样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严监生在亲人一次次猜测不到他两个指头的含义时那种着急、焦灼,绝望中隐含期望的内心世界。另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分角色表演等形式引领学生把文本内容整合在一起,以使学生真正走进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以绘制情节图的形式引领学生阅读,使学生对文本故事情节一目了然。学生从三次描写手指动作和三次故事情节的重复中读出文章重复描写得恰到好处、不可替换,最终明白在阅读和表达的时候切忌机械地重复,而应该有创意地运用重复手法,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才会更加立体、鲜活。
三、利用认知冲突,品味独特表达
文学作品中常用“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在《两茎灯草》一文中,三次情节重复,亲人“三猜”,是因为亲人们的猜测与严监生的内心想法不一致,这种冲突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文本重复与学生当下生活情感距离较远,学生的阅读期待越大,谜底揭晓的时候带给读者的讽刺感就越强。一个本应悲惨凄凉的临终送别结局令人感到啼笑皆非,发人深思。
在《两茎灯草》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可以让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在临死的时候最大的牵挂是什么?(亲人、遗产、子女……)可是你们知道严监生在临死前最为牵挂的是什么吗?(两茎灯草)你们知道两茎灯草指的是什么吗?严监生为什么临死前还挂念着灯草不肯断气?由此可以看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吝啬)严监生这样吝啬,那么他的家庭情况怎样?(严监生家私豪富,足有十多万两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
在教师的启发引领下,学生发现严监生的这些表现与自己的已有认知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严监生家财万贯,却要紧紧纠缠于两茎灯草不肯咽气,这是多么讽刺啊!为了使学生对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认知,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从严监生的两茎灯草猜测其存在的合理性,接着再把灯草图片展示给学生看,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思想认识反差,在此基础上把原著中关于严监生的家庭状况展示给学生看,就这样,一个吝啬到极致的严监生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小说的讽刺意味跃然纸上,这种讽刺意味不是教师直接告知的,而是学生一步步体验感受到的。
教师从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入手,使学生抓住人物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同时通过认知上的强烈冲突感受到严监生这个吝啬鬼的鲜活形象,体会到《两茎灯草》的经典魅力。这种魅力首先表现在作品选取事例的典型特点上,其次是重复的表现手法。在《两茎灯草》这篇选文中,在严监生弥留之际,紧要关头,作者却一直重复,作者越重复折腾,读者的阅读期待就越强烈;读者的期待越强烈,文章结局就越显得让人大跌眼镜,这显然都是作者的有意为之,掌握这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对学生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虽然《两茎灯草》一文只是《儒林外史》的节选部分,但是透过选文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人物形象的描写入手,抓住重点语言、情节等引领学生品析人物形象,以帮助学生习得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表达特点,为今后完成习作助力。
作者简介:李凤英(1972— ),女,广西陆川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