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成 赵雪
【摘要】云南大理祥云县七宣村“哑巴节”是彝族以独特形式传承下来的民族传统节日,作为这一独特形式的重要参与者——人体彩绘,展现了七宣彝家人特有的民族文化与审美观念。本文试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七宣村彝族“哑巴节”人体彩绘的文化生态和在这种文化生态下的人体彩绘图案所呈现出来的样式与审美特征,以及图案背后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人体彩绘图案;样式;审美;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188-03
【本文著录格式】胡金成,赵雪.七宣彝族“哑巴节”人体彩绘图案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188-190.
人体彩绘是以人体为载体,用特殊的顏料在身体上绘制图案的视觉艺术,人体彩绘源于原始社会的人体装饰,并已经形成人们装饰自己和表情达意的一种呈现方式。在哈里斯《文化人类学》中艺术的某种形式能够产生美感上成功的转换—表现,而这种转换—表现是指艺术总是表现着可交流的信息,……把它转换成某种隐喻的或象征的陈述、运动、形象。也就是说这种艺术可以包括以人体彩绘为主的视觉艺术,由七宣彝家人通过图案转换——表现七宣彝族文化内涵及审美观念,由人与图案的交流信息,深入探讨分析背后隐喻的人文意义及价值。
一、七宣彝族“哑巴节”人体彩绘的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包括着自然环境生态和人文环境生态,正是在这种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态背景下呈现其人体彩绘的独特性。七宣村是大营村委下一个彝族自然村落,处在高寒山区地带,东、西、南、北各相接壤的都是山区,主要生产方式还是以农耕为主,背靠大山,以水环绕为主,由于地理位置与气候原因,农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水成为七宣彝族村民最渴求的,这也形成了七宣彝族“哑巴节”文化背后最本质的信仰来源。而在当地有“汉人闹灯闹上不闹下,彝人哑巴跳下不跳上”整个活动仪式只在本村进行,跳到七宣村每家每户,在大营村汉族居住的地方与七宣村彝族居住自然村有一水阁,以水阁为分界线,形成汉彝两种传统民俗传统活动。
二、“哑巴节”人体彩绘图案的呈现样式与审美特征
在七宣彝族“哑巴节”的整个仪式活动中有前期准备--迎神--酬神--入户驱邪纳吉--送神,而彩绘是迎神这一活动中,恭请大哑巴出山前的彩绘装扮(也称作承头家彩绘),彩绘主要在承办“哑巴节”的村民家中进行,承头彩绘在整个仪式中是重要的活动,彩绘图案的呈现表现了七宣彝族村民内心的感激和祈福,其图案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丰富多彩,更是一种自我审美观念的传达。
(一)动植物图腾——图腾文化的原始之美
七宣彝族村民信仰的动植物图腾包括龙王图腾、牛图腾、和树藤图腾。龙图腾主要在“大哑巴”的身体上,胸前彩绘的是黄色龙王,后背呈现的是两条青龙围绕龙珠,称为“二龙抢宝”。七宣彝族村民对龙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因此成为村民精神上的信仰。民间关于龙的信仰传说有两种:一是“哑女传说”,二是龙华会传说。在“大哑巴”身体上通过彩绘龙图案,象征龙王一家,是表达感激和敬仰的一种形式。
牛图腾主要体现在中哑巴和小哑巴的额头上,与彝族村民的农耕生产息息相关,牛承载了七宣劳作的主要动力,与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整个“哑巴节”文化中,牛耕是村民们自然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在刘扬武《古老的彝族傩文化——哑神节》中“哑巴节”吉利内容就包括:“老牛虽吃老稻草,种下五谷看收成。一箩谷子两箩米,吃不完来穿不尽”。由此可以看出牛是村民们收成的可靠依赖。成为村民们农耕生产收获的信仰。
树藤图腾以九鼓九藤(九龙九藤)的图案呈现,主要在女性中哑巴的左脸颊和男性中哑巴的胸前。九鼓是节庆所用的羊皮鼓,以前是九根敲鼓棒,现在用的是两根敲鼓棒,鼓在彝族人民的很多节祭场合都会用到。九藤是一种树藤,有九个花头,以前的老人用此树藤捆稻谷之类的东西,比较扎实,用途较多。七宣彝族人体彩绘动植物图腾更多来自村民们最原初的图腾崇拜,蕴含着最原始的自然劳动审美观念,是一种原始之美的流露。
(二)大自然现象——自然生活的本真之美
大自然现象图形有风、雨、太阳、云彩和水纹,主要在大哑巴、中哑巴和小哑巴、毕摩师脸上呈现。风、雨、日、云和水都是村民们生活的常见,大自然是具有生命力的存在,高寒山区,绵延不断,自然气韵是七宣给我独特的感受。这里的山、水、树、风、云相互映衬,从图案的表达可以知道七宣人民对这些自然的崇拜。在历史上记载彝族人民由于社会生产水平极端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把自然物和自然现象视作具有生命、意志以及巨大威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认为自然万物都有神。由于自然农耕生活的需要,对大自然的敬畏祈望自然灾害的消失。自然现象彩绘图案体现出村民们内心信仰,反映其自然劳作生活的本真之美。
(三)人神像再现——人神交感的神秘之美
人像以猎人,主要在男性中哑巴的手臂上呈现,在七宣护卫猎手是彝家村民信仰的山神之一,在“哑巴节”仪式活动中在恭请大哑巴出山的时候,威严的彝家护卫猎手放响震耳欲聋的猎枪。在李树华《“大哑巴”罗金全》一文中对“大哑巴”的访谈中谈到“七宣”,彝语“拆收”即“开剥麂子的地方”,相传当地彝族先民最初来到这里居住时,这里有个泥潭,傈僳族打山匠(猎人)在这个泥潭边开剥麂子,由此得名。可见猎人对七宣村的存在和来源有很重要的意义。猎人图案连接了彝族人民对猎神的崇拜,而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是对村寨的守护意义。
神像以财神,在“大哑巴”脸上呈现(如下图),以红色象征财神脸,符号是驱鬼符,在彝族村民眼里红色寓意“五谷丰登,红红火火”,可以把财带给村民。黑白无常——七宣彝族神职人员,主要在大毕摩脸上呈现,以黑白阴阳脸,中间是驱鬼符章。在《毕摩文化论》中毕摩的根本职能是为家支、家族安灵、送灵、指路、招魂(亡魂)、作帛(道场)、做斋、祭祀。也兼行占卜、画符、咒鬼、驱鬼、咒人、禳解及对窃案进行“神明”裁判等巫术。毕摩作为连接天上、人间和地下的神职人员,承载了“哑巴节”文化的核心人物,即存在本身角色的本真性,又具有内在的人神交感的神秘性。
(四)彝族字符表达——彝家文化的信仰之美
在七宣,“哑巴节”人体彩绘上的字符传达了彝族文化的集体信仰和认同,字符包括驱鬼符章,在“大哑巴”和“大毕摩”脸中间呈现,大毕摩脸上的符章也是驱鬼符。”同是驱鬼符章,由于本身角色的不同,所表达的内涵也不同,“大哑巴”所扮演的是“哑女”集“龙王”“龙子龙孙”“财神”“辟邪免灾”于一体,到每家每户去跳的时候能够使那户人家辟邪免灾,这也正是由于驱鬼符章的意义所在。“大毕摩”是彝族的一种神职人员,职能就有驱鬼、画符和咒符,因此驱鬼符章也有标志人物角色的意义。
“丰”字的呈现,有彝族吉利文化的寓意,以中哑巴、小哑巴、老毕摩和游客为主要对象的脸上呈现,“丰”字的寓意有“五谷丰登”“健康成长和健康长寿”“横风竖雨”之意,“五谷丰登”是从“丰”字的字面意义来解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健康成长的寓意在卞宇田《仪式与秩序——云南祥云七宣村彝族“跳哑巴”调查研究》中谈到根据“丰”字是“寿”字的异體字,是对后代健康成长的祝愿。“健康长寿”更多是对老一辈人和中年人的祝福,由于参与者年龄的不同所寓意也不同。“横风竖雨”是从“丰”字所形成笔画的图案来寓意的,由三个“丰”组成,这是对于自然的崇拜,大自然中风和雨具有无穷的力量,也是影响庄稼作物收成的重要因素。
三、“哑巴节”人体彩绘图案的文化内涵
七宣彝族由于处于高寒山区,与外界交往较少,没有文字的记载,在以前更多是图案符号、声音符号、肢体符号的记载,保留了原始图腾崇拜的信仰,人体彩绘通过图案符号的形式体现彝族这一族群的信念、价值和知识,融合了彝族传统的文化记忆,人们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情景与“哑巴节”文化结合,在彩绘的过程也是文化记忆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是审美与观念的结合,更是彝族村民们将自我生存空间里的信仰知识和自然生活的场景融合,是一种人与图案的交流,将内心情感和信仰的表达形成一种符号化的视觉图案,成为七宣彝族“哑巴节”文化独特的符号之一。正如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指出:“无论我们看到泥塑的偶像、图腾的雕刻和油画,或注意那些关于冠礼、丧礼、祭礼的仪式,我们都可发觉人们是接近于超自然的实在,以它为一切希望所寄托的对象,和一切信念的源泉……这方面会激动和影响他们全部情感的生活。”
四、结语
云南大理祥云县七宣村彝族“哑巴节”人体彩绘是七宣彝族人民信仰和精神寄托的载体,同时也是彝族人民对日常农耕劳作及生产活动中所面临的不可控的超自然力量的应对方式。七宣村彝族“哑巴节”人体彩绘图案不仅是信仰物化的载体,更是“哑巴节”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人体彩绘通过图案符号赋予人特殊的审美感受和记忆,并记录和展现了彝族人民历史传统的文化积累。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去分析七宣彝族人体彩绘图案有助于深入认识和了解艺术本体以及人体彩绘视觉形象背后蕴含的彝家人的生活、文化与思想。
参考文献:
[1](美)马文·哈里斯著,李培茱,高地译.文化人类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2]刘扬武.古老的彝族傩文化遗存——哑神节[J].云南档案,2013(6):31-34.
[3]万德明.彝山彝水彝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
[4]李树华,“大哑巴”罗金全[J].大理文化,2015(11):95-102.
[5]左玉堂,陶学良.毕摩文化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6]卞宇田.仪式与秩序—云南祥云七宣村彝族“跳哑巴”调查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8.
[7](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胡金成(1995-),女,汉族,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美术;赵雪(1979-),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画与民族民间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