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勇
河北邢台乡村的人们生活离不开瓷器———盛水的大瓮、盛粮食的大缸、盛油的瓷罐、吃饭的粗瓷海碗、青花装饰的盘子……邢台是邢白瓷的发源地,南边是邯郸磁县,北边是内丘,身处瓷都中央,按说不缺瓷器,可是因着贫穷岁月养成的节俭家风,瓷器摔破、摔裂,家里人从来舍不得丢掉。
那时我还小,时近年关,家家户户忙着收拾家里,为年节做准备。轧粉条、炸豆腐、杀年猪、炸鸡头……祭祖祭灶怎少得了盘子?崩口豁牙也太寒碜了。粮食缸裂了缝,粮食受潮就会霉变,这不是糟蹋东西吗?每到这时,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也多了起来,有“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剃头师傅,有卖糖瓜芝麻糖的,有卖针头线脑的……这其中有一种手艺人,就是锔匠。只见他们身前扎着皮裙,坐在马扎上,戴着花镜。主家拿来破损的瓷器,先谈拢价钱,不能太贵,否則人家不如买新的,也不能太贱,否则对不起搭进去的功夫和固定用的铜钿钱。老师傅迎着光对好碴口,听着主家痛惜的描述,表示还有救。这位“外科医生”将“病瓷”固定在膝上,画好钻孔打钉的位置,从木箱里取出家伙,然后像拉胡弦一样开始打钻。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没想到街头干活儿的寒士也有金刚钻这样的宝贝,或许就如剌玻璃的玻璃刀,只在头上有一小粒钻石或人造钻石吧。钻头一圈圈地转,细碎的粉末在周围堆起小丘,他轻轻一吹,接着把铜条剪成小片,穿过孔,两边敲平固定。细碴或崩口的地方都得用黏土糊上,烧焊结实。作为“70后”,我在老家从三岁长到七岁,阅历有限,也许我的描述是不准确的,但这些残存的记忆片段时至今日依然鲜活,可见“锔”这门手艺在幼小的我眼里多么神奇。
破镜重圆,也有裂缝。破碗破盆破缸破瓮重圆,更加让人珍惜,一道道铜钿就是岁月的勋章,缝补伤口,聚敛财富,重新出发。如今呀,我们只能在博物馆或私人藏家的瓷器上才能看到锔的痕迹。生活不只有百度,还有沉淀在心底的闪光记忆,那里有人的体温、家常的对话、纷纷扬扬的雪花和热气腾腾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