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象与内涵

2021-04-01 05:30张子涵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春秋战国

【摘要】礼乐制度始于西周,对当时维护统治者的权力,规范社会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流逝,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遭到了极大地破坏。我国也由奴隶社会走向了封建主义社会,社会文化经济各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文化上的文化下移现象接连出现。春秋时期西周时期所建立的宗法制度由成熟走向衰亡,本文对这种现象下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总结出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条件下的现象与内涵。

【关键词】春秋战国;礼乐制度;礼崩乐坏;古代祭祀;宫廷礼乐

【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099-03

【本文著录格式】张子涵.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象与内涵[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99-101.

一、“礼崩乐坏”条件下音乐文化的具体现象

(一)乐舞制度的僭越

西周时期,用乐制度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音乐的阶级化和等级化十分明显。在获得了政权不久后便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礼”是阶级分化的产物,把人分为了不同的等级。对于不同阶级的人,乐队排列与所使用的乐器都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在乐队的排列上,天子可排列东西四面,诸侯可排三面,卿和大夫为两面,士则只可以排一面。关于舞队的人数和排列方式规定: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

在西周严格的等级划分中,严格的等级制度也是为了巩固统治者权力而制定,而舞队、乐队等也是仅限于贵族阶级的利益。

春秋时期,贵族阶级矛盾斗争十分强烈,导致贵族阶级发生了动摇。私家势力的发展也使得一部分人财权势力加大,此时,内外政策的强压,严重的赋税也激发了底层人民强烈的不满。虽然表面看起来国力强盛,但统治者的地位逐渐下降。群雄争霸,诸侯国之间争斗不断,僭礼之事层出不穷,礼乐制度遭到了挑战。原来只能用在天子、大夫的音乐等级制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僭越使用,一些因军功奖赏而显贵起来的中下层阶级甚至也用起了天子之乐。在当时的鲁国,叔孙氏在自家的私人宴会上也用起来天子之乐,“八佾舞于庭”,并且将宫廷中为天子服务的乐人全部带于家中,为自己服务。《左传》中记载到,鲁国国君在为先皇的祭祀典礼上只有两个舞者跳舞,其他人都去了季平子家中,孔子对当时这种僭越礼仪之事发出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愤慨之语。

在乐队的排列上,晋侯为了嘉奖大夫魏绛,不仅用到了金石之乐还有兵甲之乐、女乐二八等,这种乐舞制度用在大夫的身份上是完全僭越的。

当时周天子的礼乐垄断制度已经被严重地破坏,《史记·礼书》中记载到,晋悼公设宴款待,让乐工演奏《肆夏》乐,唱《文王》歌。像晋悼公在礼仪活动中无视礼乐制度,僭越使用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了。

(二)祭祀之礼的僭越

我国自古便十分注重祭祀礼仪之事,西周在此基础上扩充了祭祀时的内容,更加规范了整个过程的注意事项。“钟鸣鼎食”便是说当时的贵族在吃饭时要奏乐击钟。其中吉礼则为祭祀之礼。为了突出阶级的不同,不同的等级的人使用的祭祀器物也不同。常用的祭祀器物有鼎和簋,鼎与簋通常相互搭配使用,鼎用来盛肉,簋则装其他祭祀用的食物。在西周的制度规定中,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而且鼎的大小也代表着使用者身份地位的不同,明确了每个人的社会责任、义务与权力。

随着社会动荡不安,周天子的权力受到了威胁,下层社会中庶人也开始使用大型礼器陪葬,更为贫穷的底层阶级则使用仿制的礼器陪葬。现如今所发现的东周墓葬中各国贵族的僭越行为也十分惊人,在河南发现的郑伯墓和安徽发现的蔡昭侯墓中,全部都是按照九鼎八簋的等级所陪葬。其中,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墓,更是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还有一套完整的编钟,编钟整体用青铜所制,出土时大小不一的编钟整齐地挂在木质钟架上,其音域达到了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全,上下三层共六十四件。還有鼓、瑟、琴、筝多种乐器。并且在西周时期的祭祀制度中,天子特有的祭祀形式“郊祭”也被诸侯大肆使用,按照规定诸侯只能祭祀其分封国内的山川河流,而鲁国鲁僖公则使用了天子之礼,祭祀了不在其分封国中的山川河流。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情况下,祭祀之礼已被许多诸侯国君僭越使用,祭祀的器物也被不同阶级的人使用。

(三)用乐场合的僭越

先秦时期,在日常青铜用具上,如壶、杯等上面,常配有图绘画像、雕刻、针刻等,它们大多数表现了燕乐、采桑、弋射等内容,栩栩如生,写实性极强。这种图饰一般称为“燕乐桑猎画像”,其主要在春秋战国时期流传,图案多为新兴贵族的生活写照,在社会动荡年代下,这些图案也是一些突然出现的贵族阶级互相攀比炫富的结果,也是“礼崩乐坏”后社会文化现象的一个真实反映。

现如今所出土的这类器物中,在图案的中心一般都有一个中心建筑物,这类建筑均有一个很高的土台,上有回廊栏杆、斜屋顶,呈开放式。与前朝的建筑不同,这类建筑高大雄伟,具有防水防御功能,并且因为建筑的高大,也能满足贵族们登高望远的享乐需求。所以此类建筑在春秋后期逐渐流行起来,并且成为了该时期贵族们庭院中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齐景公的路台、吴王夫差的姑苏台、越王勾践的燕台等。

在春秋时期,因为军功或者其他因素而发展起来的新的贵族阶级,他们执着于追求之前不能享受的种种制度,并且相互攀比,而这一时期的炫富多以宫苑为主(山水楼台尽有),与之前的燕乐桑猎画像结合起来,新兴贵族的享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内容:

宴饮与乐舞:一般宴饮者位于画像正中间,侍从在其身侧听候其吩咐,台下舞者翩翩起舞,宾客饮酒作乐,画面轻松愉快,没有复杂的仪式痕迹。但这与礼乐制度盛行时的雅乐演奏极其不同,当时的雅乐十分讲究并且肃穆,通常为在庙堂上、祭祀和朝会时所演奏的音乐,周代雅乐指的是“六代乐舞”,歌词典雅、旋律中正。由此可以看出礼崩乐坏后,雅乐的衰落。

射猎:贵族宫苑中树木茂盛,并且养殖着很多动物以供打猎取乐。在周代的礼制中,狩猎常带有军事操练的性质,但在当时器物的图像中可以看到,狩猎者神态轻松,明显以此为乐趣,用来消遣。

竟射:竟射在商代时就常作为贵族之间宴饮时表演助兴的节目,但其礼制烦琐,动作也十分呆板。但在画像中的人物行动自如,十分轻松。并且在成都所出土的百花潭壶画像中,竟射者所用的靶子也与当时的礼制不符合。

(四)宫廷乐人方面

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为音乐教育做了较为完备的基础。在音乐教育方面,主要培养对象是世子与国子,也有部分为学士,即从民间选拔出的优异青年。学习的内容主要有音乐、美学、理论、舞蹈、演唱。其中音乐、美学、理论主要教授中和、祗、庸、孝友。

周代王室的音乐机构为“大乐司”,其中工作人员有明确的数目,为一千四百六十三人。其职务大致分为三类:行政、教育和表演。但在大乐司中工作的人除了极少数低等贵族(如: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等),其他均为下层阶级(胥、徒、舞者等)。但各音乐部门的领导则由贵族阶级担任,由此可看出西周时期严格的等级制度。

从原始时代起,我国的礼乐文化便以祭祀祖先、歌颂神灵来表达其内容,并且在整个过程中,被祭祀者和执行祭祀的人(主祭祀者和助祭祀者)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在礼崩乐坏时期,这种乐舞形式从祭祀活动中抽离出来,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表演,有些专门的演员和独特的风格,初期时的表现为女乐、倡优之类,这种艺术形式也为后来的中国古典戏剧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金石乐舞是王室和贵族间重要的表演形式,也最可以体现其权力地位。春秋后期,各国宫中蓄养女乐的现象十分流行,宫廷女乐除了为贵族阶级表演金石乐外还有着取悦王侯的功能,因此,她们的地位较为低下,命运也多受统治者的制约。如《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记载,孔子在鲁国为鲁定公出谋划策,齐国怕鲁国威胁到自己,便送去了女樂去贿赂鲁国国君。孔子只得“愤而去鲁”。在湖北所出土的曾侯乙墓中,除了大量陪葬的青铜器外,还有二十一具女乐,最小仅十三岁左右。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期逐渐也用陶俑代替一些真人女乐,如在山东临淄一号墓中就发现了六个陶俑女乐陪葬品,同墓坑中还有一些女舞陶俑,均做成年轻女子的模样,脸部轮廓柔和,其中女舞陶俑以黑彩勾眉眼,腰身婀娜。由此可见,当时大多数女乐的生活境遇较为悲惨,常作为贡品或者陪葬品使用,没有任何人身权利。

在各国宫廷中除了蓄养女乐外,还有一种职业歌舞演员,叫作倡优。倡优作为职业歌舞者,主要服务王公贵族的娱乐消遣为主,根据《晏子春秋》中的记载,在春秋后期时,倡优便已经出现了。倡优虽然以歌舞、演奏为主,但通过幽默的语言、滑稽的动作利用自己的特长对当时的君王进行讽刺,同时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我国历史上的“优谏”习俗也在此时垫下基础。他们常通过以表演为铺垫,向统治阶级进言。如宴子为了进谏齐景公,便在宴席上唱歌作舞,并在演唱结束后“张躬而舞”,最终劝得齐景公体恤民情。

倡优们的表演创造性高,技巧性强,相比于演奏演唱《诗》来表达内心的想法,优人的自导自演又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因表演风格幽默滑稽,所以优人十分受到主人的宠爱。先秦时期的倡优皆以侏儒为主,在礼乐制度严格的时期,此类生理有缺陷的乐人绝对不可以参与雅乐活动,也不可以进入宗庙。倡优艺人在宫廷中的流行也代表着由西周所建立起来的礼乐等级制度遭到了破坏,过去只能在宫廷中表演的乐人也随着社会的变动在上下阶层中摇晃不定。

二、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环境下所产生的内涵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势力的削弱,诸侯国权力越来越大,僭越礼仪之事频繁发生,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这种破坏并不是代表着礼乐制度的灭亡,下层社会中,礼乐制度的严格性仍旧存在。虽然正统的权力遭到了破坏与挑战,但却被新兴阶级所取代,在原有的礼制基础上巩固自己的统治。诸侯国的发展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虽然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但也正因当时的分裂更加坚定了要一统天下的观念,为后来的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一)政治方面

周室衰微,诸侯乱战,许多诸侯国越来越强,使得各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贸易圈,贸易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商品的流通加快了人们的交流。从一开始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自诸侯出”,甚至后期“自大夫出”,整个过程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周礼的衰退和周天子权力的削弱。“礼”作为一种统治者加强自身权力的手段,虽然面临衰退的状态,但植入人心的严格等级制还是为后期统治者们做了良好的铺垫,并且“礼”也在动荡的社会中不断适应着人变化而发展。

(二)经济方面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使得中国社会从原始的奴隶制社会转变成了封建主义社会。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使奴隶主变成了封建地主阶级。各种计量法也在此时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文化下移现象使音乐也逐步脱离了它的神秘性,成为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人们用音乐来表达生活,也把生活写进了音乐。

(三)文化方面

文化方面,礼崩乐坏也引发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是思想文化最为激荡灿烂的时代。因为他们的出身各不相同,导致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大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三、结论

前秦时期,我国的古代社会的礼乐文化十分发达,进而表现为一种国家制度——礼乐制度,它与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相辅相成,成为统治者管理的工具和手段。礼乐制度从制作于周穆王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一共走过了五百多年的风雨,成为了此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化形态。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但礼乐制度中所蕴含的许多文化内容,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春秋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转换为封建社会,礼乐制度走向崩塌,但并不代表消失,而是被新兴的地主阶级所利用。因此“六乐”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传承下来并且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春秋后期,代表着各个阶级的人们纷纷提出对音乐的了解与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局面在战国时期达到了顶峰。各个不同的学派从不同角度出发,对音乐本身,音乐对生活、政治各方面的联系保持着不同的看法,展开了激烈的思考与斗争。

而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一方面僭越地使用着礼乐制度,另一方面又用这种制度来显示自己的地位,虽然劳动人民的地位有一些提高,但还是在地主阶级统治下生存。

春秋战国的历史,充满着矛盾,洋溢着激情,流淌着痛楚,展示着愿景。“乱”与“新”,相互碰撞。“好”与“坏”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曹贞华.西周至唐宫廷雅乐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3]刘丹.看看他们的世界——春秋战国音乐人生存状况和艺术贡献[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4]韩启超.春秋战国音乐经济之“生产环节”分析[J].艺术探索,2018.

[5]陈来.春秋礼乐文化的解体与转型[J].中国文化研究,2002(3).

[6]杨华.先秦礼乐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7]李纯一.先秦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8]吕玲.春秋僭礼现象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方向硕士学位论文,2013.

作者简介:张子涵(1997-),女,汉族,山东省济宁市,北华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

猜你喜欢
春秋战国
学富五车
历史喵第二部
例谈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江浙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演变
春秋战国策士特征浅议
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对服饰审美倾向的影响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兴起之原因探究
论轴心文明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科技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