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想请您谈谈,“十三五”规划制定了哪些能源目标任务?实施的成效如何?
答:总体来看,“十三五”以来,我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快速推进,去产能、调结构取得实质性成效,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和普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但个别领域还存在短板,实现规划目标具有一定难度。
(一)能源目标
“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25个主要指标中,能源领域主要有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和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两个指标,规划目标分别为2020年达到15%和“十三五”累计降低15%。2017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8%,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1.8个百分点,预计2018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4.3%;单位GDP能源消耗在2016年下降5.0%、2017年下降3.7%的基础上,2018年又下降3.1%,逐步接近累计降低15%的规划目标。
(二)能源任务
“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65项重点任务中,能源领域共8项,包括代表绿色低碳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核电,代表智能高效发展的高效智能电力系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能源关键技术装备,代表能源安全和战略发展的非常规油气、能源输送通道、能源储备设施。
可再生能源方面,截至2018年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突破7亿千瓦,其中水电(含抽蓄)、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分别超过3.5亿千瓦、1.8亿千瓦和1.7亿千瓦。常规水电由于后续项目开发条件尤其是经济性相对较差,“十三五”以来装机增速明显放缓;风电近年来发展迅速,开发布局加快向中东部和南方地区转移,预计全年平均弃风率降至7.7%;太阳能发电中,随着光伏发电成本快速下降,近年来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已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规模持续增加,预计全年平均弃光率降至3%左右,光热发电目前正在推动示范项目建设。
核电方面,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44台,总装机容量约420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14台,总装机容量约1500万千瓦,根据“十三五”核电开工情况来看,预计难以完成规划开工目标。主要核电项目中,AP1000核电机组三门一期1号、2号机组相继并网成功;首台“华龙一号”机组福清5号已率先于2017年完成核岛厂房主体结构封顶,福清6号机组和防城港3号机组也于2018年完成核岛厂房主体结构封顶并转入设备安装阶段;山东荣成CAP1400核主泵等关键设备研制正在积极推进,为尽早核准开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效智能电力系统方面,截至2018年年底,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左右,但开工规模与规划目标有一定差距;在建的龙头水电站中,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已进入主体工程建设阶段,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已实现截流,规划的龙头水电站中,金沙江中游龙盘水电综合枢纽工程正在按程序开展前期工作;大连液流电池、金坛压缩空气电站等储能示范工程开工。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方面,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累计实施煤电超低排放改造超过7亿千瓦,累计实施煤电节能改造6.5亿千瓦。2018年8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18年各省(区、市)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目标任务的通知》,提出在东部地区率先完成改造的基础上,2018年力争基本完成中部地区改造,2020年完成西部地区改造。
能源关键技术装备方面,具有四代安全特征的山东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项目已完成土建工程,进入安装调试阶段,福建霞浦示范快堆工程开工建设;柔性直流输电、分布式能源并网、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大规模源网荷友好互动等智能电网技术陆续进行示范推广;百万千瓦级水轮发电机组已完成技术研发并投入生产,将应用于在建的白鹤滩水电站。
非常规油气方面,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已初步建成;长宁—威远、云南昭通页岩气田年产气约30亿立方米,重庆涪陵建成了全国首个百亿方页岩气田;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能源输送通道方面,12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重点输电通道,以及扎鲁特—青州、酒泉—湖南等输电通道全部建成,乌东德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直流、张北柔性直流开工建设;中俄原油管道二线、中缅原油管道建成,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开工建设;陕京四线天然气管道建成,鄂安沧天然气管道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蒙西—华中煤运通道建设有序推进。
能源储备设施方面,建成舟山扩建、天津等石油儲备项目,形成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天然气储气库建设有序推进,但目前全国已建成的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仅相当于天然气消费量的3%,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天然铀资源储备已形成实物储存、国内外资源掌握和长期贸易协定三种方式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储备形式。
问:在促进能源发展方面您有哪些意见或建议?
答:第一,坚定不移地推动非化石能源发展。我国非化石能源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核电开工进展缓慢、水电后续项目经济性普遍较差、部分地区新能源消纳问题突出等情况。为尽早兑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的国际承诺,促进我国能源发展转型,建议进一步推动我国沿海核电安全高效发展,尽快启动“华龙一号”自主创新核电技术后续项目,研究切实可行的支持政策,解决后续常规水电开发经济性较差的问题,并通过优化新能源的开发布局、促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加强电力系统调峰能力、提高电力本地消纳水平等方式,有效促进新能源消纳。
第二,切实提升能源系统的运行效率。建议加强煤炭、油气、电力等能源全行业的中长期预测,结合各区域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未来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演变情况,进一步优化我国能源流向,以便科学规划能源输送通道、能源项目布局和开发时序,逐步完善能源输送网络,提高能源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
第三,加快补齐我国能源发展短板。一是全力打好能源领域“三大攻坚战”,包括防范化解煤炭、煤电、炼油领域产能过剩风险,通过推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光伏扶贫等能源项目建设带动地区扶贫脱贫,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实施煤电超低排放改造、推动北方清洁供暖等方式加强能源污染防治。二是加快建立国内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重点推动多层次储气设施建设,满足不断增长的天然气消费和迎峰度冬调峰需求。三是集中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重型燃气轮机、大规模储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支持力度,逐步摆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
第四,不断完善能源领域体制机制。一是持续深化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打破省间交易壁垒,促进清洁电力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推动建立符合供求关系的电力价格和需求侧响应机制,引导用户错峰用电,加快建立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完善抽水蓄能、储能电站以及其他辅助服务领域的价格疏导机制,充分调动辅助服务提供主体的积极性。二是积极推进我国油气体制改革,通过组建管道公司实现管输和销售分开,实现管网设施公平开发,促进油气市场多元竞争。
第五,持续提升传统能源领域发展水平。考虑到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不会改变,建议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煤炭、煤电等传统能源领域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煤炭绿色高效开采,有效提升资源回收率,并不断提高煤电机组的节能和超低排放水平,以不断提升传统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和能效提升。
问:目前“十三五”中期评估已经完成,作为专项规划编制参与者和规划重大项目的评估专家,结合工作实际您认为关于《“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如何?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加快完善安全高效、智能绿色、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好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十三五”22个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规划》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部分地区和领域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规划》设置了24项主要指标,提出了完善设施网络、加强战略支撑、优化运输服务、提升智能管理、促进绿色发展、强化安全保障、新领域新业态和深化改革8项重点任务,设置了10个专栏去落实《规划》的重点事项,专栏当中包括了32项重点工程和5个重大的专项行动计划。在保障措施方面,《规划》提出加强组织实施,加大土地、投资、补贴等组合政策支持,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强化交通科技和人才支撑等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规划》体现了“支撑引领”的基本遵循,提出了交通运输从“跟跑型”向“引领型”转变的总体思路,强化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思想,《规划》具有明显的新时代特征。
(一)《规划》中期评估工作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受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委托,2018年,中咨公司作为第三方进行开展中期评估。为做好评估工作,我们对全国31个省(市)的《规划》实施情况、指标完成情况、重大任务进展情况、贯彻新发展理念情况、交通运输改革情况等进行了调研;走访交通运输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行业部门和单位;开展了问卷调查,反映人民群众对交通发展的意见和获得感、幸福感;组织专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研判。
总体上看,“十三五”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巨大成绩,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发展迅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空中航线、油气管道网络四通八达,海陆空、地上地下立体交通高效运转,工程建设和管理能力世界领先,交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推动了运输速度和质量提升,互联网应用、共享交通等新业态成为交通发展新亮点,交通走出去步伐加快。交通发展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力地支撑了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工程进步、技术进步、社会进步,是我国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二)《规划》指标的实现
《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部分地区和领域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在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智能交通、绿色安全四个方面,制定了24个发展指标。
我们认为,《规划》目标以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突破点,深化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有利于推动交通强国建设。
总体上看,《规划》提出的24个主要指标绝大多数达到预期进度要求,基本可以完成,能够实现网络覆盖加密拓展、综合衔接一体高效、运输服务提质升级、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绿色安全水平提升的目标要求。
问:《“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涉及哪些重点任务?进展情况如何?
答:《规划》部署了完善设施网络、加强战略支撑、优化运输服务、提升智能管理、促进绿色发展、强化安全保障、拓展新领域新业态和深化改革8項重点任务。
(一)重大项目
《规划》提出了“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构建快速交通网、普通干线网、基础服务网三张网。
总的来看,“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构架进展顺利,以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管道为主体构建的不同层次网络不断完善,规划提出的重点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评估中也发现,中西部地区一些铁路项目受资金等因素影响,建设进度有可能滞后。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因气价谈判未达成一致,进度受到影响;天然气调峰设施建设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和进度。
(二)重大战略
交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中欧班列通达欧洲15个国家49个城市,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建设进展顺利,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沿海港口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点。但是,由于双边或多边关系和利益协调困难,中吉乌、中巴等周边互联互通铁路项目进展比较缓慢。
京津冀城际铁路网建设已全面启动,北京至唐山、北京至滨海、北京至雄安、北京新机场联络线等城际铁路相继开工,形成了“轨道上的京津冀”主要框架。北京新机场建设进展顺利,以天津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为龙头的津冀港口群基本构建,交通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最重要的支撑之一。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加快建设。长江干线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中游荆江航道整治相继竣工,高等级航道达标里程8600公里。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前期研究工作稳步推进。长江干线港口铁水联运设施联通进展顺利。
交通扶贫工作取得了脱贫攻坚阶段性重大成果。扶贫攻坚项目进展顺利,全国农村公路新改建50万公里,大部分省区农村公路建设已提前完成,建制村通硬化路任务能够全面完成,农村居民交通出行条件明显改善。
(三)运输服务
随着我国机场、铁路站场、公路客运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建成投入运行,枢纽功能不断完善。
依托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空铁、公铁等联程联运服务进一步加强,客运服务更加安全便捷。邮政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物流网络节点覆盖率逐步提高。
尤其是运输结构调整、铁水联运进一步提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有力地推动了运输结构调整,要求到2020年全国货物运输结构明显优化,铁路、水路承担的大宗货物运输量显著提高,港口铁路集疏运量和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大幅增长。与2017年相比,全国铁路货运量增加11亿吨、增长30%,全国水路货运量增加5亿吨、增长7.5%;沿海港口大宗货物公路运输量减少4.4亿吨。全国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长20%,重点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0%以上。
(四)交通运输新业态
智能交通蓬勃发展。“互联网+”便捷交通、高效物流、智慧交通行动计划等加快推进,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广应用,辅助自动驾驶技术在营运车辆中逐步推广。
“十三五”以来,交通运输新领域、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推动了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成为了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动力源。高铁经济和临空、临港等枢纽经济拓展了经济发展新空间。如以滴滴打车、首汽约车为主的网约车,以摩拜单车、ofo小黄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交通新业态蓬勃发展。以“货车帮”为代表的公路物流互联网信息平台已覆盖全国,传化公路港网络正在积极推进,积极推进“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交通物流平台服务更加高效。
(五)交通改革
交通运输领域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相应的文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将交通“放管服”改革推向纵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空域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先后在珠三角、海南、长三角、京津冀等飞行繁忙地区推开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试点。在铁路市场化改革方面,铁路总公司18个铁路局完成公司制改革,铁路现代企业制改革和混改正在积极推进。公路领域全面取消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积极有序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各地积极推进出租车市场化改革,按照高品质、差异化原则有序发展网约车。城市轨道交通和公路领域广泛采取PPP模式,成为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推广应用的重点。
问:《“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规划》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在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转变方式、深化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13.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9万公里以上,公路网总里程485.9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25万公里,内河等级航道6.69万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994个,民用航空机场238个,轨道交通运营里程4757公里。
(一)高铁等网络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绩
三年来,郑徐高铁、西成高铁、济青高铁、杭黄高铁、广深港高铁等线路相继投入运营,高铁运营总里程达到2.9万公里,“十三五”将超额完成3万公里的规划目标。以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为标志,树立了世界高铁商业运营新标杆。问卷调查显示,高铁发展排在交通领域重大成绩首位。
三年来,新增民用运输机场29个,广州、重庆、长沙、武汉等机场扩建工程建成投产,北京、成都、青岛等新机场项目进展顺利。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三年来,新开通运营轨道交通城市7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世界第一。
(二)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
以“双百”工程为重要抓手,各地高度重视交通扶贫工作。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建制村通硬化路补助标准提升到60万元/公里,仅就2018年,安排车购税资金883亿元用于交通扶贫农村公路建设。通过调研情况来看,交通扶贫项目在“十三五”都能确保完成,大部分地区都可提前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规划目标。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地区百姓“出行难”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真正享受到交通带来的便利。
(三)综合交通运输理念得到切实贯彻
突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依托铁路站场、机场、公路客运站等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铁路、民航、长途客运、地铁、出租车、城市公交等运输方式换乘更加便捷,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問题明显改善。以沿海及内河港口为集散的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及体系不断完善,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2020年长江干线主要港口全面接入集疏港铁路,沿海港口大宗货物公路运输量减少4.4亿吨。
(四)交通领域技术创新成绩斐然
“复兴号”动车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从整体设计到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技术都是自主研发,在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产C919大型客机全面试验试飞,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完成首飞,ARJ21支线客机载客运营范围进一步扩大。
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领先世界。陆续建成一批世界级铁路、公路特大桥隧工程。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航道系统治理技术等世界领先。
(五)交通新业态发展成为新的亮点
问卷调查显示,对信息导航、共享平台等互联网技术应用成果予以高度肯定。共享交通蓬勃發展,共享单车投放量达到2300万辆,覆盖200个城市。快递业务量飞速增长,快递日均服务用户超过1.1亿人次,2018年年底,我国快递业务量达到500亿件,占全球快递业务一半以上。
互联网与交通发展正在深度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加快应用。铁路网上办理货运、互联网售票比例均超过70%;全国25个省份已建成或基本建成省域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全国二级及以上客运站省域联网接入率已达81%。智能分拣机器人、无人仓、无人机和无人车开始应用,京东、美团、闪送等即时物流新业态不断涌现。
问:《“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实施的结果与成果,您认为达到最初的心理预期了吗?存在哪些问题?
答:第一,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目前交通运输物流成本在GDP中的比例仍较高,运输效率较低、费用较高、运输时效较长、结构不合理是重要的因素。铁路、水运货物运输量占比仍较少,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多式联运方式和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和优化,“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节点枢纽上,各种运输方式在节点城市上各自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各自占领地盘、组织货物流通,进一步增加了运输环节和费用,加大了城市交通压力。
第二,区域内交通成为发展的短板。大城市内部交通及周边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发展的重要短板。大型交通枢纽换乘不便、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共享单车混乱等大城市交通运营管理问题比较突出。目前看,大城市交通出行结构还不尽合理,小汽车等私人交通增长仍然较快,公共交通换乘不便,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慢行交通设施和停车场供应数量仍不能满足需要。成渝、北部湾、哈长、辽中南、呼包鄂榆、黔中、滇中等部分城市群地区城际铁路建设项目进展缓慢,有些尚未启动规划工作。
第三,区域发展仍存在不平衡的矛盾。西部地区部分铁路建设相对滞后,西部地区铁路里程长、投资大、财务效益差,为提高效益,资金问题已成为西部铁路建设的主要瓶颈,需要得到妥善解决,否则区域间发展矛盾会越来越突出。中西部地区支线机场建设受工程施工难度大、建设资金压力大等因素影响,部分项目进展缓慢。
第四,体制性障碍需要解决。地方铁路建设和社会资本投资铁路建设与国铁接轨难度较大,公开透明规则还未建立,建设运营仍受到国铁制约,行业垄断性障碍仍需进一步破解。空域资源依然是制约民航发展的突出瓶颈,机场建设军民航协调难度大,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缓慢,需要进一步深化民航改革。部分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存在跨行业协调难度大、技术标准不统一、建设不同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协调。
第五,债务风险逐步增大。部分地区交通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仍存在不切实际相互攀比、追求高标准高速度的现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任务依然艰巨。中国铁路总公司负债水平不断攀升,债务累计接近5万亿元,债务和筹资压力巨大;新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大部分采用PPP融资方式建设,地方政府财政风险不断加大;地方公路建设以债务资金为主的融资方式,使得债务总额不断攀升,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资困难问题比较突出;中央企业以PPP方式投资建设交通项目风险显现,需要进一步规范。
第六,投资等新动能不足问题开始显现。目前,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在建项目规模较大,交通建设需求和资金保障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政府筹资压力逐步增大,社会资本投资交通领域仍然困难。在全面防范化解风险要求下,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模式发挥投资新动能更加迫切,需要抓紧解决。
问:对接下来推动《“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实施方面您的建议是?
答:为更有效推动《规划》实施,同时为“十四五”规划提供基础和经验借鉴,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快规划内重点项目实施。对照“十三五”规划纲要165项重大项目中交通建设重点工程,优先推进重点项目实施,发挥交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继续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达到部分地区和领域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加强川藏铁路的规划建设工作,加强技术论证,加大建设资金保障,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工程规划建设。
第二,加大运输结构调整力度。扩大铁路运输在中长距离大宗散货运输中的份额,加快构建多式联运系统,加强港口集疏运协调,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组合效率;提升城市综合运输枢纽规划水平,构建多层次和模式的城市交通系统,着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内外交通衔接不畅等问题。
第三,继续加大西部地区支持力度。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进一步破解西部地区资金瓶颈问题,加大中央资金以及政策性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方面支持力度,确保规划重点项目有序建设;进一步推动中西部城市群地区城际铁路建设。
第四,进一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处理好发展需求与建设能力的关系,注重规划重大项目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债务风险评估;抓紧完善基础设施PPP价格形成、市场管理等规范性文件;抓好交通行业及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风险防控顶层设计,进行制度性安排。
第五,激发交通投资新动能。继续破解地方融资难问题,适度扩大专项债务和企业发债规模,继续支持政策性金融投资交通领域,支持地方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模式;大力破解社会资本投资交通领域障碍,切实解决社会资本投资难、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促进有效投资。
第六,继续深化改革。深化铁路、民航、油气管道垄断性行业改革,加快推动中国铁路总公司股份制改造,修订完善铁路法、民用航空法和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城际铁路建设管理。针对不断涌现的新业态新模式,适时调整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提升交通发展软实力,建立交通大数据平台,促进智能交通发展。完善“大交通”管理体制,统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