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九原:融合聚力打造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体系

2021-04-01 14:08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牧区人居农牧民

编者按: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在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中坚持区、镇、村三级共同发力,构建“建、管、用”为一体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服务体系,紧扣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农村厕所、粪污利用等关键环节,从资金保障、监督考核等方面抓紧抓实。这是九原区乡村面貌能在较短时间内有一个较大改变的基础。值得关注的是,九原区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改进激励制度、制定村规民约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引导农牧民改变生活习惯,蹄急步稳推进这项工作,收效甚丰。

2018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紧紧抓住被列为自治区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十县百乡千村”行动示范县的契机,以人民群众所需所想为中心,本着因地制宜、建管并重的原则,科学谋划、统筹推进,以规划为引导,强化资金保障、补齐短板、常态管护等措施,区、镇、村三级同向融合、共同发力,构建起“建、管、用”为一体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服务体系,全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切实增强农牧民获得感、幸福感。

一、政府主导,统筹谋划,上下联动创实效

九原区位于阴山脚下、黄河岸边,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城郊地区。由于地处城郊结合部,受村庄布局散乱、农牧民居住分散、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因素的制约,农村牧区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排乱倒、建筑物私搭乱建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外来进城人口多,环境脏乱差尤为突出,农牧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提升受到严重影响。为推动乡村振兴戰略全面实施,九原区坚持党委领导,着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一是夯实组织领导。整治工作伊始,九原区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压牢压实区委、区政府主体责任,从方案制定、宣传发动、组织实施、竣工验收、运行管护全过程参与,抓好整治工作的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主动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由领导小组牵头设立工作专班,安排150余名工作人员在自然村设立145个信息直报点,采取周报告形式定期反映责任落实、推进措施与工作进展情况,为推进整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由于九原区土地碎片化严重,村庄建设散乱,严重制约村庄整体风貌提升及农村牧区发展。为此,九原区聘请包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包头市九原区区域乡村建设规划》,并结合各苏木(乡镇)、嘎查(村)项目布局和农牧民诉求,启动柏树沟嘎查、哈业胡同村等53个嘎查规划编制工作,从建房、修路、绿化,到厕所、路灯、牌匾,均纳入规划范围,形成“区域+村庄”两级规划体系,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为了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九原区建立“财政绿色通道”,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精准把握具体投向,确保钱花到刀刃上。九原区争取到中央污水处理专项资金930万元、国家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44万元、内蒙古厕所革命试点建设资金229万元、自治区厕所改造专项资金1594.8万元、包头市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1600万元、农村牧区垃圾治理专项资金300万元、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专项资金1200万元,并引导农牧民投入资金和劳动力,形成政府主导、村民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模式,有力推进了环境综合治理。

二、精准施策,补齐短板,乡村旧貌换新颜

村庄环境脏乱差、公共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弱、如厕不方便,成为农牧民生活质量不高的突出表现,也是不少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农二代”不愿回农村、城里人不愿去农村的重要因素。九原区聚焦村情实际,补齐院、路、污、厕、灯、绿等方面的突出短板,着力解决困扰农牧民的“烦心事”,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农牧民的日子越过越舒心。

一是清脏治乱,提升村容新面貌。近年来,九原区累计投入4300万元,建成垃圾转运站13座,购置垃圾清运车辆305辆,投放垃圾箱1190个、各类垃圾桶3万余个。采用市场化运营,选聘6家环卫公司负责保洁工作,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定时回收、统一清运、集中处理,构建起“镇村收集、区转运、市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形成“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以庭院整治和清脏治乱为抓手,广泛动员党员干部和农牧民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出动一线环卫工人3678余人次、机械1490台次,清理各类垃圾7300余吨。原本杂乱的庭院被整齐划分为生活区、种养区、杂物区三个区域,农村牧区环境实现了由“脏、乱、差”向“净、齐、美”的巨大转变,垃圾遍地、蝇虫乱飞的日子一去不返。

九原区坚持绿色环保理念,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目标,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为抓手,建成农村牧区北部、南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心和久元牧业公司等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新建投产年处理秸秆1万吨生产能力的秸秆收集转运站2处,化肥农药使用率保持负增长,农膜回收率80%以上。

二是改厕治污,打造健康新生活。如厕看似小事,但却是一件事关人们生活幸福与否的“关键”之事。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展以来,九原区以满足农牧民实际需要为准则,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便利总要求,根据村庄地理环境、人口结构、集中程度等因素,统筹改水、改厕一体推进,将污水治理与厕所改造有效结合,采取集中式、分散式、集中+分散式3种污水处理模式,建设8处集中污水处理站,安装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2233套,改造户厕8208户、公厕52座,一步到位解决污水治理和厕所改造,全区农村牧区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彻底解决了污水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问题,使农牧民彻底告别了“污水横流,如厕困难”的日子。

以九原区哈业胡同镇打圪坝旧村为例,距城区仅仅5公里路程,过去因为道路泥泞、村庄环境差、如厕不方便等原因,在城里务工的村民和“农二代”一年也回不上几次家。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打圪坝旧村通过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改造、道路硬化等一系列有力措施,村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在城里的年轻村民回来勤了、住下不走了,留住了村庄烟火气息。

三是全域整治,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九原区过去雨天出行一脚泥、晴天出行一身土、居民活动没场所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九原区政府整合资源,精准投入,围绕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房、路、场、院、亮”五方面建设,完成800多公里的主街、巷道硬化,安装路灯5600盏,新建86处文化小广场,对140公里农村通道和129个村庄进行适地适树绿化,累计栽植各类苗木89.2万株(丛),为农牧民无偿提供林果苗木14万余株、花卉种子480公斤,实现了出行方便,活动有场所,院内瓜果飘香,院外绿树成荫。

三、建管并重,創新机制,实现管护常态化

人居环境的改善使农村牧区面貌焕然一新。如何使整治成果得到巩固,变村庄“及时美”为“长久美”,九原区完善管理机制,把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变成组织动员农牧民广泛参与的过程,引导群众养成文明生活方式,实现整治成果共治共享。

一是建管并重,把“突击整治”变为“长效机制”。落实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工作,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近1500万元用于垃圾收集和清运。大力开展城乡综合执法管理一体化项目,将城市执法向农村牧区延伸。区城管执法人员下沉到苏木,实行网格化管理,及时处置违法建设问题,解决农村牧区“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问题。积极推动城乡公共设施维护一体化系统,比照城市建设维护费,每年安排财政预算420万元用于农村建设维护费,以苏木环卫站为平台,业务从垃圾卫生清理拓展到绿化、亮化、道路养护、供水管道维修等。充分发挥城乡环卫、执法、基础设施维护“三个一体化”作用,变突击整治为长效管理,变单一切口为综合服务,实现人居环境整治监管常态化。

二是引领治理,把“依赖政府”变为“积极参与”。九原区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引领社会治理核心作用,69个党支部带领村民确定村规民约,发动党员志愿者、有劳动力的民政救助人员、农牧民群众等监督保护环境卫生,变被动受益者为主动参与者,逐步改变群众“依赖政府”思想。通过广播、电视、微信等,多形式、全方位介绍九原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推进情况,农牧民卫生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健康文明生活习惯逐步养成。

三是灵活激励,把“一次奖补”变为“阶段评价”。根据《九原区村容村貌整治“以奖代补”实施办法》,九原区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分为村庄整体面貌、村民院落卫生2个部分,制定考核指标8项,量化评分细则40余条,设立区、镇、村三级考核监督机构,按照自评、申报、审核、评比、奖补与保持程序,由区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与镇级监督机构共同组织开展奖补工作,按照评比结果和奖补标准兑现资金124万元,评价结果保持期2个月,对村级和个人奖补资金以3︰3︰4或2︰3︰5比例按月分期发放,减轻区级财政压力。变一次性奖励为多次奖励,变大额支出为细水长流,突出示范作用,形成常态机制,保证区级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也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钱花到位、事做到位、村庄面貌改善到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供稿)

猜你喜欢
牧区人居农牧民
最美城市“绿化带”
浅谈中国当代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新巴尔虎左旗
如何培养甘南牧区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关于加快建设农村牧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问题的思考
世界人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