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大江大湖生态碧道建设的探讨

2021-04-01 10:53:53武汉市生态环境宣教中心张婉婷叶驹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张强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1年21期
关键词:碧道滨水湖泊

文|武汉市生态环境宣教中心 张婉婷 叶驹;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张强

近年来,武汉市打响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长江(武汉段)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从武汉市官方媒体获悉,自2018以来,武汉市组织开展长江大保护15 个专项战役。经过三年努力,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82 家,促进企业安全环保达标升级、入园集群发展。清理整顿长江汉江沿线港口岸线资源,整合、集并迁移码头103 个。对长江、汉江武汉段实施10年的全面禁捕,实施两江四岸造林绿化2.14 万亩。全面完成全市城镇污水厂提档升级,出水水质全部达到一级A 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超400 万吨/天。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2020年,长江(武汉段)江豚再现,水质达到近年来最好,连续2年保持在地表水II类,优于国家地表水III 类考核目标,长江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笔者也发现武汉市长江大保护的成绩还不牢靠,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还不稳固,环境治理能力还存在短板,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不强等问题,离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鉴于此,武汉市亟需在长江大保护工作基础上,探索一条更加体现武汉大江大湖特点的新思路。

1.生态碧道概念的提出

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碧道按所处河段周边环境分为都市型、城镇型、乡野型和自然生态型四种类型。

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汉是百湖之城,三镇湖泊星罗棋布,而且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穿城而过,其地理和自然生态优势举世无双,武汉又是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人们对武汉生态环境的美好期望非同寻常。因此,对武汉提出大江大湖生态碧道概念是最为合适的,具有典型的特殊含义。

大江大湖生态碧道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生态优先、安全为重、生态惠民、彰显特色为基本原则,依托“两江三镇、六轴六契、北峰南泽”(“两江”:长江、汉江;“三镇”: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六轴”: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蔡甸、汉南;“六楔”:大东湖、武湖、府河、后官湖、青菱湖、汤逊湖;“北峰”:北边木兰山、将军山等山地;“南泽”:梁子湖、汤逊湖等大型湖区)的国土空间基本格局,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以武汉市165 条河流河道管理范围和166个湖泊“三线”范围为主体的复合型廊道,在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为重点的“四水共治”理念基础上,建设安全行洪通道、自然生态廊道、文化休闲漫道和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也就是打造“三道一带”),打造江风湖韵的美丽武汉,实现以长江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

2.武汉建设大江大湖生态碧道的优势

2.1 水自然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为生态碧道建设提供了自然基础

武汉市境内5 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65条,列入保护目录的湖泊有166 个,各类水库262 座,2019年武汉市水资源总量30.11 亿立方米,过境水量7151 亿立方米,铸就了生态碧道建设的资源保障基础。

2.2 复合生态系统构架均衡丰富了生态碧道内涵

武汉是山—水—林—田—湖—城全要素复合均衡的超大城市。全市共有“山”体446 座,占国土面积的9.04%;“水”域面积2117.6 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4.9%,拥有全国最大的城中湖,构成了城在湖中、湖在城中、水陆交错、人水相依的“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城市生态特色;森“林”面积1686.8 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9.68%;农“田”面积3013 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5.16%;“城”市建成区面积812.4 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48%。为系统推进长江大保护,塑造复合型生态碧道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治水思路的创新为生态碧道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水污染防治是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武汉市因水而兴,但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等问题也十分突出。近年来,武汉市水环境治理理念明显转变,更加注重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实施三年,武汉市坚持系统治水,实施“四水共治”,来投入近900 亿元实施治水项目1281 个。以“三湖三河”系统治理为重点,大力开展“清源、清管、清流”行动。全面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坚持系统治污,推进流域治理、城乡一体、政企合作,实施水岸同治、城乡协同,全方位治理工业、生活、农业、船舶和水源污染。而生态碧道建设的内在要求与新治水思路一脉相承,也是以水岸共治为抓手,统筹提升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以及市民对良好水环境获得感,充分发挥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效应。

2.4 长江大保护战略定位为生态碧道建设提供了舞台

2020年12月武汉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实施生态文明等“八大战略”。坚持生态优先、打造长江大保护典型城市、努力建设世界滨水生态名城,是“十四五”武汉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的新目标。新目标要求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把武汉打造成令人向往的美丽家园。这就要求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长江大保护工作。

3.武汉大江大湖生态碧道建设的基本内容

3.1 建设安全行洪通道

武汉市每年进入夏天都会面临严重的洪涝灾害威胁,碧道建设必须将水安全放在首位,加快补上水安全的短板,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必须坚持以安全为前提,以防洪为重点,对长、汉江的护堤护岸、防洪墙、闸口进行修复、改造,巩固防洪体系的薄弱环节,依托堤防等防洪工程,构建碧水畅流、江河安澜的安全行洪通道。

3.2 建设自然生态廊道

武汉市生态碧道建设总体布局应以湖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串联起大江大湖自然生态,统筹特色交通和游径规划,形成湖泊与湖泊之间、湖泊与长江之间水陆联动的碧道系统。坚持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核心,以河流河道管理范围和湖泊“三线”范围为主体,延伸大东湖、汤逊湖、青菱湖、后官湖、府河、武湖六大生态绿楔,推进主城区湖泊公园及湖泊水网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完成龟山、月湖、蛇山示范段工程;启动西起九真山、东至九峰山的东西山系生态人文廊道建设,重点打造月湖、龟山、蛇山、长春观等区域3.7 平方公里范围的示范段,形成近100公里富有人文内涵的绿色生态廊道。

3.3 建设文化休闲漫道

加强六大生态绿楔保护与利用,升级为集游憩、休闲功能于一体的湖泊郊野公园群。以东湖绿心为标杆,在完成湖泊水生态环境修复、提升防洪排涝和强化水生态修复的基础上,通过堤顶、护堤地、滩地等地方拓展公众亲水空间,实现景观和生活场所相连为目标,建设沿河湖文化休闲漫道。2021年,武汉东湖顺利通过全国示范河湖建设国家验收,汉江汉阳江滩三期、武昌八铺街江滩陆续亮相,42 座沿江闸口全面改造提升,新增江滩长度6.66 公里、面积61.74 公顷,新增滨江碧道12.19公里,文化休闲漫道功能效果逐步显现。

3.4 建设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以治水倒逼治产、治城,水岸共治,促进城市更新、产业转型升级,以优质的滨水空间环境激发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活力,引领旅游消费升级和清水性产业发展,共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4.武汉大江大湖生态碧道建设的建议措施

4.1 因地制宜建设四种类型生态碧道

以流域水系(湖泊)所含自然要素为基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的功能定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都市型、城镇型、乡野型和自然生态型四种类型生态碧道。其中,都市型碧道主要目标要围绕建设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城镇型碧道要强调生态、经济、文化休闲功能,凸显地域特色;乡野型碧道尽量保留并维护原生景观风貌,减少人工干扰;自然生态型碧道要以修复和保育优先,统筹景观原生态与人为干预最小化,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留有足够空间。

4.2 科学设定生态碧道规划建设阶段

生态保护修复具有生命周期,既要有整体的规划,也要有各阶段具体目标。鉴于此,生态碧道建设不同阶段的建设重点和目标也有所区别,可划分为重点突破、巩固深化和综合提升3 个阶段。重点突破阶段以提升水资源主要功能为主,通过系列重大工程措施,提升防洪排涝能力,提升水环境质量,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和水生态用水等;巩固深化阶段以水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通过深化长江两岸造林绿化、港口码头腾退复绿、长江十年禁捕、湿地保护修复等手段,提升碧道生态、文化和公共服务功能;综合提升阶段主要是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建设,使滨水经济带水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为滨水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支撑。

4.3 深化长江大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

强化水环境治理,严格入河入湖排污口监管,严格审批湖泊新增排污口,严禁污水直排入河。推进综合治理。以“三河三湖”(南湖、北湖、汤逊湖,黄孝河、巡司河、机场河)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为重点,持续开展河湖流域清源、清管、清流行动。推进重点整治湖泊水质提升工作,2025年基本消除劣Ⅴ类湖泊,其他湖泊水质稳定向好。提升水污染治理能力,2025年全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保持在95%以上,新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

4.4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政府部门要统筹做好生态碧道建设规划,协调各方力量按规划逐步实施,重点在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充分挖掘生态碧道的生态、经济效益,使市场成为滨水经济带建设的主体。生态碧道最终建成的成效好坏关键在于公众是否认可,在生态碧道的规划、建设阶段,需充分征求公众意见,保障公众知情权,提升公众参与意愿,以此建立起良性的社会—生态关系。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深入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大战略部署,推动城市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空间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率治理和高品质生活,可通过大江大湖生态碧道建设深化长江大保护,进一步优化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格局,充分发挥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效应。

猜你喜欢
碧道滨水湖泊
广东万里碧道中期建设成效总结与思考
中国水利(2023年23期)2024-01-09 06:20:12
绿色生态视角下碧道景观建设与实践分析
广东万里碧道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广东园林(2022年4期)2022-09-17 04:17:56
揭阳碧道
源流(2021年4期)2021-07-29 00:03:01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房地产导刊(2020年9期)2020-10-28 08:37:24
你相信吗?湖泊也可以“生死轮回”
“害羞”的湖泊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10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奇异的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