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康,牛健壮,惠文颖
(国家管网集团联合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西部分公司,乌鲁木齐 830013)
油气长输管道作为我国能源输送动脉,在石油天然气输送方面具有高效、经济、安全、环保等优势。近年来,油气管道行业发展迅速,但早期建设管道已濒临老龄化,管道安全生产事故风险日益增加。油气管道维抢修队伍作为管道突发事故应急抢修的“专业军”,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事故管段的抢修作业。因此,维抢修队伍的“抢修作战”能力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西部管道公司近3 年来11 支维抢修队伍的管道抢修作业全过程进行跟踪检查,总结出油气管道抢险过程中的常见典型问题,并进行归纳分析,提出合理的纠正措施与建议,规范和提升维抢修队伍管道抢修作业能力,实现抢修作业“标准化”。
油气管道维抢修作业方案是用来指导管道抢修作业的纲领性文件,用以指导作业全部过程,从而使管道抢修达到已定的质量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施工方案合理与否是作业质量的关键。通过对11 支管道维抢修队伍的作业方案进行检查,发现作业方案的审核并不严格,存在以下问题:
1)作业方案编制依据中的标准名称、编号错误,标准年限过期;
2)方案内容与标准规定冲突,低于国标要求;
3)方案未按照其程序文件及规范要求编制,内容不齐全、缺少关键工序控制;
4)方案未按程序进行JSA 分析(工作安全分析),由个别安全管理人员编制分析、未成立风险分析小组、风险识别不齐全、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取值偏大偏小;
5)方案中HSE(健康、安全、环境)措施、应急预案不具备操作性等[1]。
作业许可是对非常规作业和高危作业进行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很好的风险控制工具,也是促进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作业许可管理力图落实实施方案、落实岗位责任、落实风险措施、落实监管认可,从而使现场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得到有效控制。一般包含作业许可申请、批准、实施及关闭4 个流程。但在流程的实施过程中,通常会存在以下问题:
1)作业批准人未组织相关人员在作业许可证上所涉及的工作区域实地检查,确认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就签批作业票或者未经授权进行代签;
2)作业票中关于抢修作业过程的风险识别不齐全,未识别出承包商、交叉作业、辐射等相关风险,未落实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或者“风险识别栏”与“控制措施栏”勾选不对应;
3)作业结束后,作业批准人和作业申请人未共同在作业票上签字,涉及的相关方作业人员未签字;
4)作业申请人员对作业许可的有效期、延期期限及相关规定掌握不到位,许可期限时间存在出入;
5)作业许可未真正落实到位,存在作业过后补办票证、办票与作业同时进行现象,未做到许可先行;
6)作业票填写不规范,未填写日期、出现涂改、临时修改作业票等。
油气管道抢修作业通常会使用吊车、随车吊、轮胎式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等移动式起重设备,这些设备或是维抢修队伍所属,或是在事故属地外租。起重设备外形庞大、结构复杂,涉及起升、运行、变幅、回转等多种动作,起重机构的零部件较多,如吊钩、钢丝绳等,且经常与作业人员直接接触,起重机司机准确操纵有相对大的难度。起重吊装作业又是由司机、指挥、绑挂等人员多配合协同的作业,在此作业范围内,还包含其他设备及作业人员,作业场所的限制也比较多,如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物体和输电线路等[2]。同时,吊装作业事故很难避免,这就要求在吊装作业过程中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把控。11支维抢修队伍在吊装作业中,通常存在如下把控不严的情况:
1)吊车(含外租)破旧,不能提供检验报告。吊车主副钩钢丝绳卡扣安装不符合要求:卡子的数量根据钢丝绳直径而定,钢丝绳直径不大于19 mm 时最少设3 个,U 形部分与绳头接触,不能与主绳接触,钢丝绳夹不得在钢丝绳上交替布置;绳卡的间距应为钢丝绳径的6~7 倍。现场吊车通常配2 个绳卡,绳卡方向及间距不符合GB/T 5976—2006《钢丝绳夹》[3]附录A钢丝绳夹使用方法:“钢丝绳夹应把夹座扣在钢丝绳的工作段上,U 形螺栓扣在钢丝绳的尾段上。钢丝绳夹不得在钢丝绳上交替布置”。
2)吊车在吊装作业过程中未按照Q/SY TZ 0363—2017《吊装作业安全管理标准》进行试吊和鸣笛警示,吊车司机在货物悬吊状态下离开操作室。
3)吊装过程中未编制吊装作业方案,关键性吊装作业未编制吊装作业计划。
4)吊车司机未参加技术交底,对作业现场的危险有害因素及控制措施不了解,不熟悉吊装作业要求。
5)非吊装作业指挥人员指挥吊车司机开展作业,吊车指挥人员指挥信号不准确,以非标准手势进行指挥。
6)吊装作业过程中吊物捆绑不平衡,“歪拉斜吊”或者未设置牵引绳等。
油气管道抢修动火作业经常会使用氮气、氩气、氧气、乙炔等气瓶,气瓶作为特种设备,虽然结构简单,但是,瓶内承受压力高、应力状况复杂、介质种类多且性质各异,再加上气瓶流动范围广,使用条件恶劣等危险因素较多,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管道抢修动火作业使用的气瓶一般由属地单位协调气瓶供应商现场配送,通过对11 支维抢修队伍的气瓶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发现气瓶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不安全因素:
1)维抢修队伍人员未对承办商入场气瓶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查,存在气瓶未经检验合格,气瓶压力表、计量器等附件已过检验有效期或未检验现象;
2)气瓶软管存在不同程度的龟裂,软管颜色不合格,瓶帽、防震圈、手轮等安全附件不齐全;
3)入场气瓶倒地堆放或者未分类直立存放,气瓶使用过程中无防雨、遮阳措施,气瓶无状态标识;
4)氧气、乙炔气瓶使用过程中安全距离不足5 m,距离动火点距离小于10 m 等。
油气管道常用抢修技术实际是管工和焊工的作业。因此,管工和焊工的作业质量及技术素养是决定管道抢修成败的关键。从近3 a 来在对西部管道公司11 支维抢修队伍作业过程的全程跟踪中发现,管工、焊工作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监管不严格的地方主要有:
1)管工、焊工对作业方案、焊接工艺规程、技术标准等文件交底培训流于形式,现场作业过程中对规定的技术要求,尤其是误差控制范围比较含糊,以至于出现误差超标现象;
2)在管件预制、打磨、坡口处理、管口清理、黄油墙砌筑、组对等作业过程中局部位置距离、角度、间隙等数值不满足技术规定;
3)焊工在焊接作业过程中对焊材管理不到位,焊材存放点未配备温湿度计,无法判断存储环境是否合规,焊条烘干后未进行保温、焊接作业过程中焊条未保温或使用的焊条保温桶未进行通电保温;
4)焊工对相应施焊管材的焊接工艺规程掌握似是而非,焊接过程中未对管材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不满足要求,施焊中道间温度、焊后缓冷保温(必要时)、局部焊缝宽度、焊缝余高不满足焊接工艺规程;
5)焊工在焊接过程中根焊、填充焊、盖面焊焊接电流电压控制不准确,焊接环境温湿度、风速控制不严格,焊接速度、运条手法、排焊、排渣等不到位,导致出现焊缝缺陷;
6)管工、焊工在作业过程中运用的相关监视和测量资源(如卷尺、钢直尺、游标卡尺、焊接检查尺等)未经鉴定或校准,存在误差;
7)维抢修队伍中个别管工、焊工心理素质不过硬,平时在练兵、演练过程中技术相对精湛,但在实际抢修过程中出现紧张、激动、焦虑、压力大等,进而影响作业质量[4]。
“低、老、坏”是作业过程中“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的简称,它的形成有人的本性因素、制度因素、教育因素、环境因素等,最根本的因素是“走捷径”“图省事”等人的本性弱点。“低、老、坏”现象的长期存在致使安全管理人员对其视为常态,对其不重视,从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11 支管道维抢修队伍在油气管道抢修作业过程中常出现的“低、老、坏”现象:
1)作业人员安全防护不到位,如打磨作业佩戴线手套,未佩戴防噪声耳塞、护目镜、防机械振动手套等;
2)管道抢修作业坑旁按要求设有静电释放柱,但作业人员进出作业坑时未摘除手套触摸静电释放柱进行静电释放;
3)设备、车辆防静电接地不全面,部分设备未进行接地,管道和设备共用1 个接地极,未分开接地,管道接地扁铜线缠绕圈数不足;
4)作业中未严格按照作业方案要求进行作业,如某队伍管道抢修动火作业方案要求特级动火现场应有消防车保驾,而实际作业过程中未见消防车到场等;
5)作业票证、过程资料等记录不齐全,相关方人员未参加相应安全教育培训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底线思维,定期对风险因素进行全面排查。要善于经一事长一智,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练就斗争的真本领、真功夫”。维抢修队伍各自应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结合抢修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结果,明确应急预案构成;针对管道抢修作业类型、抢修方法,制订管道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和练兵,做到“平时如战时”;在实际管道抢修作业过程中从以上作业方案、作业许可、吊装作业、气瓶管理、作业过程和“低、老、坏”6 个方面逐条落实改进,控制风险,以增强队伍综合应急抢险素质,为油气管道安全输送保驾护航[5]。
管道维抢修与油气管道的安全运行密不可分,提升维抢修队伍的实战能力有助于高效快速处理管道失效事故,减轻管道失效对周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危害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油气管道专业维抢修队伍应从作业方案、作业许可、吊装作业、气瓶管理、作业过程和“低、老、坏”6 个方面规范自身作业,实现管道抢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