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洪颖
随着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应用范围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2020年8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对如何推动和落实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作为一家勘察设计企业,该如何做好数字化转型工作,本文通过阐述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梳理转型的行动要点,并尝试以笔者所在的一家千人规模设计企业为参照,结合企业现状,从管理、服务、业务三方面列举出部分近期可实施的数字化转型举措,从而对数字化转型工作开展思路进行了简单描述。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是从“业务到数据”向“数据到业务”的转变,也是从“记录你做了什么”到“告诉你该如何做”的过程,这是对传统依赖组织、流程、经验以及绩效驱动的业务管理模式的挑战,是对企业运营管理思路转变的考验,不进行数字化转型,将落后在起跑线上。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对传统企业的影响重心已转移到通过数字化对企业战略和商业模式的重塑。传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往往以规范制度的流程化、纸质流程的电子化为系统建设目标,而数字化时代,则是以数据为核心,以业务场景的设计为导向,通过对各个不同场景里数据的识别分析,进行智能化生产、思考、决策。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提质、增效、降本,帮助企业实现精益生产管理。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内部信息化能力提升支撑业务运作和决策,更加重要的是数字化场景的设计和生态体系的构建。
通过数字化场景和生态的构建,实现以数据为基础的人物和事物的连接,打通企业内部的人和物、企业外部上下游的供应链,实现直达客户端的触控能力,从而提升服务内容和方式,创造新的价值。企业的核心优势不再是单纯的本体优势,而是进行资源整合和生态构建的能力,以及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优势。
设计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是管理活动的信息化、流程化,而是如何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相融合,如何将新技术和具体的业务场景结合,从而找到价值兑现点。转型的根本目的在于企业利用更深入细致的设计和服务方案提升竞争力,其核心是在全新的数字化信息技术驱动下的设计任务、项目管理、商业模式、运维服务的重组整合,是对设计企业核心业务价值能力的提升。
在新的数字化思维下,信息化部门需要从数字化的角度思考分析业务,补充业务视角短板,探索业务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新方向,在数字化战略下实现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变革。随着数字化时代的业务、信息化服务和运营的高度融合,信息化部门也将逐步转变为企业的价值创造中心。
近年来,由于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趋缓、利润降低,设计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的困境。而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也驱动企业开始思考未来的服务场景、专业应用方式,设计企业需要采用新的数字技术进行数字化部署,通过数字化转型来变革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
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主要体现在设计、经营、市场、客户四个方面,有必要以“BIM+”“AI+”等数字化融合方式,打造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提升设计水平;通过数字办公实现管理数据收集和运营状态分析,优化经营流程;以客户为中心实施数字化项目,包括基于数字智慧化的设计咨询、全过程工程咨询等,强化市场竞争力;通过移动和社交技术实现线上与线下互动,完善客户互动体验[1]。
分析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痛点,对企业业务流程和业务逻辑完整理解,明确业务和商业模式重构方向,做好数字化场景设计,通过场景设计制定明确的转型目标和实施演进策略路线,构建好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
在数字化转型阶段数据不再是传统的应用于分析决策,而是用来驱动业务运营,也就是说对数据的分析处理的精度和深度需求都在提升,大数据的应用是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基础。
从现状来看,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还较弱,由数据应用产生的经济效益还不明显,因此大数据应用是需要首先部署的数字技术。通过数据来增加设计手段,改变传统的管理思路和模式,最终实现设计、管理、施工全过程数据采集、全产业链数据贯通融合、全维度数据智能分析,彻底盘活数据资产,提升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决策运营能力,由此拓宽设计和管理的广度和深度,用数据价值拉动项目价值,最终推动经营管理效能提升。
数据治理则是大数据应用的基础保障。如果没有科学规范的数据治理体系,数据管控标准和流程,基础的元数据管理和数据建模能力,那么采集再多的数据也是处于一种混合不可用的散沙状态,无法从沙里淘金,这将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严重阻碍。
建设全方位应用的数据平台,以数据驱动业务发展,融合链接内外部数据资源,打通信息孤岛,构建数据应用场景平台,将业务沉淀的数据回归平台强化数据能力,形成闭环,提升整合运作能力和链接能力,为业务赋能。
数据平台上可以既有供给方,又有需求方,既能够获取用户的需求,又能够得到反馈。利用这种双边市场平台的机制,形成良好的生态,这是设计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设计企业本身已有大量的IT 应用和系统,受信息安全和技术的影响,内部的私有云数据中心和公有云将会长期共存。在混合云架构下,一个打通企业内外的混合云解决方案,能保证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的有效集成,基础数据的统一录入,单点落地,数据一致,将体现出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技术支撑能力。
为保证设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必须从多方面匹配建设强大的支撑体系。
数字化组织方面,可建立快速响应的弹性组织架构,在数字化推进的不同阶段设计适合的数字化组织机构,比如数字产业研究院、数字化中心、数字化转型部等。数字化人才方面,培养具备敏捷的数字化思维与数字化顶层规划、架构设计能力的数字化领军人物,以及侧重专业能力和场景应用的数字化技术人才。数字化文化方面,强调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打造变革文化、创新文化、试错文化等。
依托于“云大物移智”等数字化新技术支撑,通过优化完善公司已有的管理流程、数据流转、接口标准,构建包括经营管理、生产设计、业财一体化、项目管控、采购管理、智慧决策等在内的企业内部数字化管理体系,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实现让数字为管理赋能[2]。
在管理服务方面,按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节点,从商机获取、项目前期、设计执行、产品交付和后期服务五方面,针对不同客户的诉求和痛点,提供决策和数据服务,最终给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工作平台。
在技术服务方面,基于未来数字化服务的顶层设计,发展BIM 正向设计、BIM全过程工程咨询和造价管理、BIM+GIS 等新的服务模式,形成涵盖上下游全业务链的业务大数据平台,打通规划、设计、施工、采购和管理各环节的信息壁垒。
在能力服务方面,通过自建研发团队、收购数字化企业、与科技公司或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等方式提升公司的数字化服务水平,为相关方提供品质高、响应快、灵活机动的服务。
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工地、数智应用等方面探索提供集成解决方案,逐步将已有业务向数字化转型,形成新的盈利模式。以下列举部分勘察设计企业可实施工作举措。
3.3.1 能源大数据平台建设
在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支持下,推动能源数据“大汇聚”。通过对全省能源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预测,推动智慧能源和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电力规划大数据平台,系统性研究中长期电源结构和布局的优化方法,以及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电源与常规电源系统结合的电力系统运行模拟和模型构建等规划方法。
3.3.2 智慧工地管理系统
将智慧工地管理系统建设成为总承包项目建设的重要亮点。实现对现场的全覆盖、立体可视化、精细化管理,对项目现场人员、器械、设备、安全、质量、进度管理提供智慧化决策支持。
3.3.3 风光储一体化系统项目的建设
在规划咨询、技术服务、盈利模式等储能领域深入研究,打造各种风光储一体化储能技术和盈利模式的研究平台,力求在技术提供商、投资方、政府之间搭建起互联互通的宽阔桥梁。推动企业向智能电网运营商、能源产业价值链整合商、能源生态系统服务商的战略转型。
3.3.4 电网基础数据采集和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激光点云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倾斜摄影数据,实现房屋、植被、输电线路的三维建模,矢量地物;统一格式输出。开发用于电气、结构、技经专业等专业外业数据系统。实现多元数据整编和格式统一,多专业内外业信息化、协同化。
3.3.5 智慧产业链设计
通过智慧电厂、智链物流中心、数字化财务、数字化设计等业务领域的数字化整合,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连接,形成智能感知、网络协作、快速响应、高效决策、动态优化的“创新型”生态。通过线上线下场景的无缝衔接,从单一的勘察设计企业转变为资源服务平台,让客户、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等全过程,客户不再是单一的“消费者”,而是变成了与企业共赢的“产消者”,既提高客户满意度,也提升产品竞争力。
3.3.6 搭建网络设计院
建设“互联网+设计”模式的网络设计院平台,通过线上连接进行各专业间的协同设计,线下采用精简模式组织专业团队,审批线上设计成果,保证设计成果能满足项目的设计要求和资质要求,并提供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服务。通过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使设计团队的组建更加便捷灵活,设计任务的完成更加快速高效,从而实现设计院向“互联网+”的高效生产模式的转型,形成“互联网+工程设计”的生态系统。
数字化转型是设计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其基础核心是数字化场景的设计,只有设计出应用合理、切实可行的场景,并最终通过不同场景间的连接形成数字化生态圈,才能保证设计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迈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