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乐环,周跃华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审评中心,北京 100022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以来,古代经典名方研究已成为行业热点。但是,关于古代经典名方的剂量换算存在较多争议。如汉代的一两因考证依据不同,有13.8 g[1]、15.6 g[2]、3 g[3]等多种换算。本文以15个源自汉代经典名方的已上市中成药及日本汉方药为研究对象,将其处方剂量、日服饮片量与古代医籍及《方剂学》[4]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汉代经典名方剂量换算研究提供参考。
选择了15个源自汉代经典名方的已上市中成药及日本汉方药为分析对象。已上市中成药的出处、名称及国家药品标准见表1。其中,已上市中成药的处方剂量及日服饮片量等主要参考其国家药品标准;日本汉方药信息以日本津村药业有限公司的汉方药说明书为依据;古籍信息来源于《方剂学》。
对同一处方的古代医籍、《方剂学》、已上市中成药及日本汉方药的日服处方剂量进行对比分析,见表2。
其中1~10号的古代医籍原文用法多为“上**味,以水**煮取,……日三服”,为汤剂,因此一剂为一日用量,原处方即为日服处方。11~15号的古代医籍记载均为丸散,其剂量是否为一日量未知,古籍处方剂量与日本汉方药、已上市中成药的日服剂量难以确定对应关系,故表2中未列出古籍及《方剂学》中处方剂量。日本汉方药说明书中【组成】项列明日服处方剂量。已上市中成药国家药品标准中处方量一般为制成1000个制剂单位的处方量,本文根据用法用量及制成总量推算了已上市中成药的日服处方剂量。
表1 15个源自汉代经典名方的已上市中成药处方名称、出处及国家药品标准
表2 15个源自汉代经典名方的已上市中成药及日本汉方药的日服处方剂量
续表2
续表2
由表2可见,1~10号处方中各药味“两”的换算有所不同。本文仅对处方中的质量单位“两”“斤”进行了换算分析(1斤=16两),对已上市中成药和日本汉方药中每个药味“两”换算为“克”的数值进行统计,结果见图1。由图1可见,日本汉方药一两的换算大多不超过1.5 g,仅黄芪建中汤中黄芪一两换算为约2.7 g。已上市中成药换算结果较分散,大多为1.5~3.8 g。其中,剂型为丸散的换算为0.2~0.9 g,剂型为颗粒剂、合剂的换算为1~3.8 g。从上述10个品种看,东汉的“一两”在已上市中成药、日本汉方药、《方剂学》的换算不超过3.8 g。
图1 10个源自汉代经典名方的已上市中成药及日本汉方药处方剂量“两”换算为“克”的数值分布
日本汉方药大多以粗颗粒投料,且原料药材质量普遍较好。而中成药处方投料大多用饮片,较少以优质药材加工,同等条件下,两者提取出的浸膏量及成分量可能有一定差异。这可能是日本汉方药处方剂量相对较低的原因之一。
根据已上市中成药质量标准的处方、制成总量及用法用量推算出日服饮片量。日本汉方药根据说明书确定其日服生药量。日本汉方药与已上市中成药日服饮片(生药)量对比见表3和图2。
表3 15个源自汉代经典名方的已上市中成药及日本汉方药的日服饮片(生药)量 g
图2 15个源自汉代经典名方的已上市中成药及日本汉方药的日服饮片(生药)量
另外,将同一处方的古代医籍、《方剂学》中的日服剂量与日本汉方药、已上市中成药进行了对比分析,见表4。因部分处方中存在以非质量单位计量的情形,如麻仁半升、大枣12枚、杏仁50个等,为使日服剂量能够横向可比,在计算日服饮片(生药)量时,仅对处方中以质量单位“两”“斤”计量的药味剂量进行加和,如炙甘草汤中剂量仅为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6味药剂量之和。
由表3~4的对比分析可知,已上市中成药为丸散剂型的,日服剂量较低(9~18 g),颗粒剂、合剂日服剂量较高(45~90 g)。日本汉方药均为颗粒剂,日服生药量约为10~30 g。与《方剂学》推荐剂量相比,已上市中成药除个别品种外,日服饮片量小于或与《方剂学》所推荐日服剂量相当;与日本汉方药相比,中成药颗粒剂的日服剂量较高,丸散剂较低。
表4 15个源自汉代经典名方的古籍、《方剂学》、已上市中成药及日本汉方药的日服饮片(生药)量
续表4
经典名方中有一些特殊剂量单位,如“枚”“个”“片”等使用较频繁,另有“如梧桐子大”“如兔屎大”等拟量单位。对于特殊剂量的考证,由于药材的产地、生长年份、商品规格等不同,其实测值多有不同[15]。如本文分析的8个经典名方出现了“大枣**枚”“杏仁**个”等,换算结果见表5。
表5 8个源自汉代经典名方的已上市中成药及日本汉方药中“枚、个”的剂量换算
以量具确定饮片量的测量值也有差异,如方寸匕的换算[16]。茵陈五苓散、五苓散、四逆散的用法中有特殊剂量“方寸匕”。相应的已上市中成药、日本汉方药大多按一方寸匕为4~8 g进行了换算。
由表5可知,“大枣一枚”在已上市中成药中换算剂量均不超过1 g,日本汉方药中均不超过0.5 g;“枳实一枚”在已上市中成药中换算为2.25 g,日本汉方药中换算为0.5 g;“杏仁一个”在已上市中成药中换算为0.1~0.2 g,日本汉方药中换算为0.08 g,换算剂量均较小。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10个源自汉代经典名方处方的已上市中成药及汉方药的处方剂量按一两约为0.2~3.8 g进行换算。已上市中成药丸散剂一两换算为0.2~0.9 g;颗粒剂、合剂一两换算为1.0~3.8 g。日本汉方药大多按一两不超过1.5 g进行换算。15个已上市中成药丸散剂日服饮片量为9~18 g;颗粒剂或合剂日服饮片量为45~90 g。相应日本汉方药均为颗粒剂,其日服生药量大多在10~30 g。此外,因处方数较少,上述经典名方涉及的“枚”“个”“方寸匕”等特殊剂量单位的换算规律不明显。
本次整理的源自汉代经典名方的已上市中成药及日本汉方药的处方剂量换算及日服饮片(生药)量相对较低,其原因可能有:1)中成药及汉方药的成药性决定其载药量有一定限制,如丸剂载药量较小;2)相关中成药及汉方药大多未进行过规范的临床试验,处方剂量确定的科学依据尚不充分;3)相关中成药的剂量换算可能参考了《方剂学》的内容,相关品种研发时未进行充分研究和考证;4)汤剂的使用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剂量,而中成药及汉方药往往需要稳定使用一段时间,低剂量的安全性相对较高;5)汤剂在临床上多用于需要尽快控制疾病的急性期,剂量较大;而中成药及汉方药多用于疾病的非急性期,剂量相对较低;6)古代临床用饮片与现代工业化提取所用饮片的厚薄、片型不同,可能影响提取效率。如日本汉方药多以粗颗粒投料,提取相对较完全。
目前,对于古代经典名方剂量的考证,多采用文献挖掘考证法[17]、文物考古法[18]、实物测量法[19]等。由于朝代更迭、制度变迁及疆域改变等的影响,古代度量衡不断演变,加上古籍文献遗失、残缺等原因,从科学的角度准确还原古代医籍记载的处方剂量难度很大。在古代经典名方剂量换算时,建议考虑:1)剂量与安全性。中药的毒理研究往往会因浸膏体积较大而使最大给药剂量受到限制。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日服剂量的上限建议不超出能够获得毒理研究数据支持的剂量;2)剂量与临床经验。需要处理好古代医籍记载与现代临床经验之间的关系。古代经典名方减免临床试验的原因是认可传统人用经验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支持作用。同时,经典名方在目前的医疗实践中仍在使用,其剂量主要由医生根据临床经验把握。两者各有其合理性。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饮片的常用剂量范围也有一定参考价值;3)剂量与病种。古代医籍记载的处方如涉及多个不同证候或疾病,其用药剂量可能需因病(症)而异;4)剂量与疗程。古代医籍大多未明确记载疗程。疾病的不同阶段需要的药物剂量可能不同,一般急性期量多,缓解期或恢复期量少。有些处方如大剂量长期使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本文仅从已转化为上市中成药及日本汉方药的汉代经典名方的角度出发,对15个品种的处方剂量及日服剂量进行了分析。由于品种数量较少,所得结果未必准确,仅为汉代经典名方剂量换算研究提供参考。建议开展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在形成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