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小乐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安市许多单位都养猪,一则是响应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二是能补充当时极度匮乏的肉食。但要养猪,也要有条件,一要有空地方,二要有饲料,三是猪粪容易清理,刚好这些条件我们厂都具备。我厂是个食品厂,有大量的果皮、果核等下脚料;1970年我进厂时厂才新建,当时厂内空地很多,厂后墙外边就是农田,厂子就靠着后墙角修个猪圈,再把墙掏个洞,清理猪粪时只需用水一冲,流出去农民很欢迎。虽说当时工厂养猪比农村养猪条件好多了,但毕竟还是又脏又臭,所以开始养猪的是一个运动中被揪出来的“牛鬼蛇神”——老剧,后来落实政策老剧“解放”了,就改交给一个临时工老婆——老杨。按说养猪和我这个青年工人不搭界,但阴差阳错的让我和我厂养猪还是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上班第一天干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协助老剧修猪圈。那是个秋雨连绵的日子,天上飘着雨丝,地上一片泥泞,老剧砌砖我和泥。我当时刚16岁,力气还没有长全,以前也没干过这样的活,真吃不消。我一边拼命和泥上泥,一边忍不住想起心事:当初也曾分进国营大厂,因眼睛不好体检掉下来,不得不进到这个小厂子。昨天欢迎会上几乎全是老头老婆,听说30多个老职工里就有8个“牛鬼蛇神”,在这干下去,有什么意思?有什么前途?想到这里,大颗的眼泪就掉下来。老剧一抬头,看见我哭吃了一惊,他想不出有什么地方委屈了这个“革命小将”,就战战兢兢地问我怎么了?我当时心里虽然难受,但革命的警惕性还是有的,就一边背过脸用袖子擦眼泪,一边大声斥责他不要多管。老剧叹口气低下头继续砌砖。从那一天起,我就下了决心,这辈子一定要跳出去!
小工厂作坊式的手工劳动是辛苦乏味的,所以猪圈的大猪生了小猪后,女工们就常趁上厕所的机会,拐到猪圈去看看,在那里点评一下猪儿的长相,议论议论厂里的是是非非。久而久之,“猪圈看猪”成了厂里的一道“风景线”。
我在厂里苦熬苦干了几年后,于1975年荣升为后勤班副班长。虽说不多拿一分钱,事却多了许多,什么库房装卸车、下水道堵塞、哺乳室炉子该装烟筒等等闲杂事,我都得自动去干。猪圈也归后勤班,有事我也得管。我厂的水果下脚料猪虽然爱吃,但光吃那些东西猪长不肥,还得搭配些酒糟酱渣之类精饲料。好在食品厂之间都有点关系,领导们电话搞定后,去拉酒糟就是我们的事了。那年代酒糟也是紧俏物资,我们开票虽然容易些,但在出料口有时也得和农民你争我夺地抢着装货。当猪儿有了病,就得找兽医,有时兽医来不了,我和老杨就得赶快送猪去看病。这时北关龙首村的街道上就会出现这样一幅场景:一个城里小伙子用架子车拉了一头大肥猪,后边跟着一个白头发老婆匆匆而行。迎着人们怪异的目光,我心中不免黯然:这样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
从成本核算来讲,工厂养猪肯定是赔钱的,好在那个时代是“大锅饭”,不讲成本。后来,猪肉不再紧俏,于是我厂从1982年后也就不再养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