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雨婕
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4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媒介技术不断的革新。这是新媒体的时代,媒介的语境和生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颠覆了传统纪录片从选题创作到发行消费的各个环节。今天的纪录片有了基本的模式,也出现了IP 现象,这使纪录片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将无形的文化资源转为了有效的实体经济。
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或者怀念农村生活,各大平台也出现了各式各样展现乡村文化的纪录片,有展现乡村美景的科教类,乡村风情的人文类,也有感受乡村生活的体验类等,它们多以低饱和度的画面展现乡村的古老和朴素,将乡村的纯色原汁原味的展现给观众。利用动态纪实影像因地制宜地记录发展、变化中的基层乡村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1]
随着观众审美的大幅提升,新媒体平台逐渐演化出了一种新的纪录片形式“微纪录片“去适应观众的新的观影习惯。微纪录片被认为是具有制作周期短、个人化程度高、生产成本低等特点,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生产、传播和营销方式,[2]使得镜头语言有了更多叙述手段,画面颜色也愈发的鲜艳多样。
今天的纪录片已经不再是对现实的复制粘贴,对纪录片的要求也不光是唯美的画面,还要用色彩去奠定乡村的主旋律,用影像符号和个人语言去牵引观众的情感,最终将他们引入更深层次的自发性的思考。每一个符号都将会成为潜在的文化创意并且都含有多层意义,因此,观众能感受到创作者在拍摄和调色剪辑纪录片及其中各大元素所表达的主观意识,并跟随这样的意识展开深层次的联想,最终能刺激相关卖点的热度。
文化及生活生产,我国的乡村并不缺优良的本土资源,缺的是价值的再发现和整体提升,既要思考有型的文化生活、生产相关内容,也要考虑无形的文化精神、思想气质。在纪录片创作时就可以回到“人、事、物、场、境”五个维度对资源进行系统化的梳理。[3]人,在乡村里主要是村民,但也包括了政府、来投资方、游客,他们都是纪录片主要内容里的动态元素;事,包含着宏观事、中观事、微观事,他们是纪录片的经络,负责串联起各个符号要素;物,包含了生活中的实体化的物品,也包括了非物质的物,是纪录片中的静态元素;场,是海边、森林、田野、商场、公共空间在内的宏观场、中观场、围观场和其他场等,是纪录片记录的外部条件;境,包含了视觉境、听觉境、沉浸境、其他境,它们是纪录片中上述所有元素组合升华后想传递给观众的整体印象,通常通过特定的视角、颜色、构图来体现。
乡村文化本身就是IP,纪录片能深度挖掘IP 并创造性的产出不同的“故事”,再由这些故事拓展成更多易于社会大众理解的文创产品。这里,通过IP 创造衍生出更多产业的模式被称之为新文创,它的特征还是慢而久远,并更加注重文化IP价值的生态体系建构,从而打造一个宏观无边际的平台。这里的IP 指的是众多利益相关方共同创造出来的社区标签,[4]它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符号系统,以内容创意与观众共情共鸣。
纪录片作为新媒体的一种形式能很好的宣传乡村文化。以故宫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修复的藏品与外景画面以黄暖色为主(图一),实验室场景则为偏蓝冷色(图二),这样的视觉基调既能很好的拉近了观众与故宫的距离,又可以带领观众领略日常不可见的故宫,并能更好的理解文物背后的技艺与文化,从而提高观众对实地体验的期待值。这些大众产品以简单且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更多的人阐释着中国文化,最终,能凭借这种形式的交流方式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及其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
图一 (图片来源:网络)
图二 (图片来源:网络)
宁波象山南田岛的大沙村,三面环山一面朝海,位置独特,气候宜人,海洋资源丰富,独一无二的天然沙场,有着潮来一片雪,潮去一片金的美誉,因此,绿、蓝、黄是大沙村的基本色调。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支起帐篷,晚上篝火狂欢,星月相伴,清晨迎接初阳,拥抱海风。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贯彻深入和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大沙村的发展重心将从传统渔业向旅游服务业转移。
方案是一部纪录大沙村发展中的典型人物童根土日常生活的微纪录片。拍摄前,采访了解到童根土年轻时候的合作社务农经历、外出打工经历,后因村庄建设的需要,回归故土,担任起了村里日常的各种工作,随着村里设施日渐完善,童根土的工作重心渐渐转移至自家的民宿生意上。童根土代表着回乡建设的那一类群体,这类人,他们心存对故土的依恋,耗尽自己的青春,将热血洒在一砖一瓦间,同时也怀揣对未来的憧憬,积极探寻新的发展路径,他们建设村庄的这一段时期可以作为新的历史话题进行文创设计。同时,团队还对其他村民的日常活动进行拍摄,如鱼晒、出海、篝火等等,拍摄过程中,长镜头和景深镜头为纪录片增加延续性和真实性,采用航拍、定点拍摄、运动拍摄等多种手法全方面纪录整个事件的点点滴滴展示乡村风貌的方方面面。剪辑时运用大海蓝灰色为主基调的画面,作为大沙村的颜色符号,能将大沙村的绿色、蓝色、黄色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既增加了一些画面的现代感又保留了大沙村自然风光亲和力,形成大沙村独有的生活态,提升观众对森林、大海、村落的期待值。最终得到《大沙村》纪录片(图三),再根据纪录片的拍摄经历以及童根土日常生活和过去经历素材,设计相关体验型文创产品——《夜画大沙》。
图三 剧照(图片来源:作者团队设计)
在新媒体的背景和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下,乡村文创的形式不再拘泥于物态的产品,而去寻求一种更生态的路径去开发系统性的文化创意。而纪录片恰好是IP打造的一种形式,它对乡村之色的挖掘更为透彻,传播更为广泛,使文化价值得以创新与转型。因此,将传统村落文化按“人、事、物、场、境”的方法进行梳理并与当代生活相交融,可以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当代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