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 马伟亮
摘 要:中国道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走过了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逐渐定型并不断深化。中国道路是一条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和以人民为价值主导的依靠国家、市场、社会等要素多元驱动,具有显著优势的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应用比较方法,从新老思维和发展模式的维度来看,中国道路是一条区别于“老路”和“邪路”的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特色之路,其内在有鲜明的现代化因素和民族特征,是一条能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中国道路;现代化;科学内涵;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3-0116-03
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到的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中国道路在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磨难与困境。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经验、思潮迅速而深刻地进入我国,从而在国内产生了中国道路的“西方化”与“现代化”之辩。“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1]立足新时代,在各种“思潮”与“主义”中坚定马列主义,全面推进中国道路的现代化,通过比较分析出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发展特征,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当代实际的“真理”之路和满足当代中国人民大众需求的“价值”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关于中国道路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引发热潮。但是对于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学界仍存在争议。明晰中国道路的逻辑内涵,确定中国道路的内涵与外延,无论是对于中国道路的学理研究,亦或是推进中国道路的实践演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中国道路源起的时间节点来看,中国道路大体有以下几种含义:一是认为中国道路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就是中国道路的开端;二是认为中国道路包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历史进程,自党成立之日起便开始了中国道路的探索与建设过程;三是认为中国道路开始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第一大历史任务的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的开始意味着中国道路建设、发展历程的真正开始;四是认为中国道路就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开端。总之,对于中国道路不同的认识既反映了中国道路本身学理体系的丰富性,也反映了不同学者研究背景和视野多样性。但综合学界的研究来看,中国道路应该被定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中国道路这一概念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破解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功密码”被中外学者所提出的,无论“北京共识”“中国模式”或是“中国道路”等等,都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巨大成果的理论阐释。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尤其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将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相结合,构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理论体系,真正体现了中国式特色与优势。最后,中国道路的发展目标必然是实现现代化,虽然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也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目标,但是后来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步伐遭到阻挠、停滞。可以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才开始全面开展,中国道路的现代化建设才呈现出宽领域、多样化、全面化的特征。
综上所述,中国道路是一个专有的学术概念,应该被定义为一条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和以人民为价值主导的依靠国家、市场、社会等要素多元驱动,具有显著优势的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道路的比较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中强调:“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这意味着中国道路既不要陷入教条主义的旋涡,也不应走上修正主义的路线。当今时代,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主张老路或邪路,但是这两种思维还时不时会冒出来阻碍中国道路的正常发展。因此,通过对于“老路”与“新路”,以及“邪路”与“正路”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把握当代中国道路的内在机理,坚定道路自信。
(一)新老思维维度:“老路”之于“新路”
站在不同的历史方位上,意味着中国道路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也决定了中国道路有不同的走法。1949年,新中国成立,自此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探索历程。1956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艰辛探索,顺利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一条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邓小平同志顺应世界潮流,把握国内形势,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腾飞的时代。2012年,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代,走上了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总而言之,每个时代都有其不同的发展道路,党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下形成了回答和解决当时历史重任的道路。回顾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发展道路,从总体的发展目标来看,已走过的“老路”和正在发展的“新路”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发展的现代化;但从具体的发展方式、领域、目标来看,中国道路实现现代化的方式是不断完善和更新的,实现现代化的领域是不断拓宽的,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是不断具体的。因此,当今时代的“新路”是从“老路”中走来,既有着“老路”的基因,也在前进过程中增添了“老路”所没有的时代特色。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后,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贫富差距过大,政治腐败严重,市场经济引发的拜金主义和不正当竞争等现象。因此,有人主张改革应“慢下来”,改革应重新走上过去的老路。其实,他们这样的分析完全是片面、主观和教条的,其本身就脱离了客观历史条件。这种封闭僵化的老路思维往往是从理想的或应然的角度来思考中国道路的未来走向,不是往前看、向前走,而是往后看、向后走,因而认为还是以前好、以前对。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我们应具体地、历史地看待和分析中国道路上的发展问题,老路固然有其自身的价值意义,但这种封闭僵化的“老路”思维却危害极大,这种老路思维往往不从实际出发,只片面追求书本、原则、教条的东西,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极右的。因此,如果不能正確地防范这种错误意识,那么我们就无法处理好中国道路在前进过程中所产生的传统和当代,历史和现实的问题,就无法科学地把握现实国情,继而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要想处理好“老路”与“新路”的关系问题,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与交汇点。首先,把握方向,坚守主流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主流意识形态,自党成立之日起便被写在党旗上,无论老路还是新路都必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前进方向和价值指引,否则必然走入歧路、歪路。其次,把握时机,坚持与时俱进。中国道路有其内在的规定性和稳定性,有着自己的一套运行逻辑,但其中各要素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又会随着条件而发生变化,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道路总是前后顺承、一脉相连的。为此,要构建起已走过的老路与新路相联系的支点与纽带,在保持原有特征基础上让其焕发新活力。一方面,破除封闭僵化的老路思维,从已走过的老路中汲取基本经验;另一方面,依据历史与实践的发展,要不断拓展、丰富中国道路的内容,使其更全面、更具体,又要培育起中国道路的特色形式,使之能更好地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血液和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最后,把握主动,坚定时代重任。时代重任不同,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着力点也不同,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交汇期,要走出一条新路、好路,必须保持战略定位,找准时代命题,这不仅是当代历史和人民之所向,也是避免自身的乱作为、瞎折腾,有所作为所必要的。
总之,从新老思维维度上看,“老路”和“新路”有其内在的原則性、共通性和灵活性。否定已走过的“老路”也是在否定正在走的“新路”,而想要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是在正在走的“新路”上停滞不前。中国道路在发展过程中既应从理论原则出发,又需兼顾国情实际,走出一条真正的所属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二)发展模式维度:“邪路”之于“正路”
现代化是一个涉及多方面领域的集成体系,与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没有必要的联系。实际上,现代化是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核心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为此,“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西方化”这种论调完全是一个伪命题,现代化可以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体制结合形成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是可以独立自主地开创具有先进生产力和远大生命力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历史上,1978年,在邓小平的全面领导下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全新征程。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口号升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命题。邓小平确信:“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在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问题时。邓小平说道:“十二届六中全会我提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要搞二十年,现在看起来还不止二十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4]总之,邓小平以上的论述向我们释放了强烈的信号,就是中国道路在改革浪潮的背景下必须“改”,但这个“改”绝不是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是走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有其内在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准则。从基本目标向度来看,中国社会必须顺势而为,抓住世界发展大势,努力汲取西方社会先进的经济技术因素或政治民主基因,极力推动中国道路的现代化;从价值准则向度来看,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始终要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内,进行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等一系列改革。邓小平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饱有“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又增添了马克思经典作家所没有论述过的新“特色”,将“西方化”与“现代化”的概念、内容、本质精准把握,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自十八大以来,中国道路迈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就“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命题进行了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的解答。可以说,中国道路是一条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依靠国家、市场、社会等要素多元驱动,具有显著优势的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5]。这样的道路扎根于中国大地,有着鲜明的民族本色,同时又汲取了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有着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特色。
总之,从发展模式维度上看,西方化只是西方与现代化相结合的适合西方发展的一种现代化发展道路,而现代化的成果则可以适用于世界各地,可以与不同体制、文化、价值观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各方文明。为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道路的发展目标是现代化,它发展的方向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是社会主义的方向,是中国的方向。也就是说,首先,在意识形态上,必须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基本制度的表述,毫不动摇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坚定信仰,反对并抵制西方的自由化思潮,在多元文化中倡导主流价值观;其次,在现代社会改革的实践上,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领域的改革中,要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尤其在“变”与“不变”,“该向哪”与“如何改”中清醒头脑,把握适度原则,避免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最后,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上,合理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并与当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融合,构建起适合中国国情并具有民族凝聚力和号召力的中国道路。
结语
中国道路在改革开放后四十余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并成熟定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构成坚定保障,“人民主体”思想构成基本的价值坐标,全面现代化构成发展目标,国家、市场、社会三重机制的相互作用构成前进动力。从新老思维和发展模式维度,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老路”与“新路”,以及“邪路”与“正路”的逻辑关系,勾勒出中国道路的基本内在特征,为中国道路的健康与长远发展提供合法性支撑。总之,中国道路作为一条具有显著优势的现代化道路,必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不断焕发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4.
[2]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01).
[3] 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914.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
[5] 王太明,王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逻辑[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62-168.
[责任编辑 晓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