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产学研共同体构建研究

2021-03-31 13:42蒙涓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摘    要:旅游业面对消费裂变式增长和全域旅游的推广,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对行业人才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产学研合作形式虽多样化,但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理念依旧存在模糊认识,在合作的持续性、信任度及资源要素汇集等方面存在较大局限性,以致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基于场域分析理论,构建和推动产学研共同体的打造,能厘清产学研共同体中的不同行动者的角色和社会关系,实现多主体效能的发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最终推动地方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共同体;场域理论;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2-0086-03

一、新时期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趋势:

构建产学研共同体

在“新常态”和“去产能”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行业,面对消费裂变式增长和全域旅游的推广,对行业人才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是服务行业人力资源的供给方,肩负着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旅游技能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任,教育改革成为必然。产学研合作作为推进供给侧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结合点,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科研体制、服务区域经济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推进产学研合作,不仅满足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推动高校自身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产学研合作形式虽多样化,但目前仍存在着缺乏利益驱动协同创新机制,各方动力和能力难以对接,以致产学研深度融合不足[1]。因而,有必要尝试构建基于相互信任合作关系为前提,以实现多方主体共赢为目的,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的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产学研组织新形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构想提出的思想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指出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和价值追求。产学研合作共同体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高等教育特定内涵和要求而逐步形成的社会组织。深化产学研合作,作为人才发展引领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最终要落实到共同育人,打造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命运共同体。构建和推动旅游管理类专业产学研共同体,能实现合作多方主体目标、动机和利益融合为一体,不但有助于推动地方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同时还能实现教育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场域理论与产学研共同体的契合研究

(一) 有关场域

场域是社会学家布迪厄借物理学中的“磁场”而创造的概念。布迪厄指出,“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者一个构型”[2]。现实社会中,存在社会场域、文化场域以及经济场域等。这些场域都具有各自的內在逻辑,构成具有某种必然性客观关系和行为结构的一种关系网络[3]。行动者在场域中的位置,依赖于其所拥有的资本(权力)。在布迪厄场域理论中,任何资源只要能作为一种权力的社会关系来发挥影响力,都可以成为资本。而占有资本,则意味着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行动者的关系、地位和利益拥有的多寡。

(二)产学研合作研究进展综述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于1906年,最早开创了产学研合作教育。通过产学研合作,能够根本上解决人才供需“两张皮”的主要矛盾,因此它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培育人才的重要模式。美国高等教育产学研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合作教育模式。在实践上,以高校为核心,建立高新技术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推动产学研实践;日本产学研的典型模式则为“官产学”模式,主要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企业协会、科技协会和学术协会执行具体工作,高校与企业在两者指导与调节下,密切合作,进行产学研实践活动;德国的产学研模式是以企业为主导,其代表为“双元制”模式,以企业实践培训为主,以部分学校教学为辅。我国也在1985年,引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但在实践中,高校、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作为产学研合作主体,各自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4]。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在主体构成、利益诉求、运行机制、发展策略、改革方式上存在差异,两大异质组织相对独立与割裂,对产业和教育的协调发展形成制约。

随着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产业与高等教育的融合,涵盖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等专业的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旅游产学研建设也在不断深入、完善。国外在产学研合作上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CBE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日本的“官产学”、德国的“双元制”等。而我国旅游管理类专业在产学研合作上,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诸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金陵管理培训模式”;各层次旅游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不同程度的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借助国外专业教育优势建立合作关系的“中外合作模式”等[5]。

学者们围绕产学研合作主体模式已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现有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与社会经济实际需求仍有脱节。旅游管理类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需要加强产学研方面的研究。产学研共同体以主体多元化为基础,作为研究产学研合作的新兴视角,是探索产学研组织形式的新成果,能够帮助厘清产学研合作主体间的关系结构,从而建立科学有效、互惠共存的产学研合作形式,成为引领旅游行业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三)场域理论与产学研共同体构建的契合性

共同体是一个群体概念。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共同体的主体实质上由多元主体(行动者)构成,是高校、行业、企业、政府等主体参与组成,抑或校企双方,也有可能是与企业合作的一家或多家高校。产学研的合作既涉及多方行动者的合作,同时也有不同行动者的相互博弈和作用。场域附着产学研合作中拥有一定资本的不同行动者,交织形成。在场域这一客观的关系系统中,行动者是有意识、直觉的。拥有不同资本的行动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动态的关系,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了产学研合作复杂的社会系统及持续的社会关系。产学研共同体体系的构建,作为产学研多元主体融合的新发展阶段,是应用型高校场域空间内一种场域结构动态演化的形态。在场域系统中,多元主体间既有较强场域的自主性,同时也存在彼此之间的竞争。能更好地打造技术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人才共同体,实现各方整体利益的“帕累托最优”,从而打通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及人才链。运用场域理论能够帮助厘清产学研共同体中不同行动者的角色和社会关系。

三、产学研共同体场域结构及行动者社会关系

分析

(一)场域结构

产学研共同体场域结构是以产学研为平台,由教学资源、科研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人才师资、组织资源等构成的联盟场域。政治场域、经济场域、文化场域作为基本子场域,围绕在产学研共同体场域四周,对场域运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场域中的高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不同行动者,围绕场域,根据所拥有的资源及诉求,占据着不同位置,扮演着不同角色,发挥各自的行动力及影响力,从而相互演变成为不同的发展关系。产学研共同体以企业、高校为主体。经济场域影响,体现在产学研共同体的建设动力中,为旅游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高校提供资金,推动科研、技术成果商业化与市场化。产学研共同体为政府推动新型高等教育和产业体系之间互动演进的创新尝试,政府在发展初期将扮演着规则制定者、项目资助者、激励者、统筹与协调者的角色。企业文化、高校精神也将通过不同个体,影响其精神的形塑,反作用于场域,成为文化场域。

总之,多元主体的产学研场域结构的形成,实质是基于互惠基础上,不同利益与不同诉求相互接触、不断创新的建构的动态演化进程。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目标,需要清晰各自定位与行动路线,进一步正确认识包括高校、行业、企业、政府在内的多主体参与及其关系、利益、责任和作用,通过以人为本的多主体目标、协调、利益维护和双向联动推动多主体关系和谐构建,从而实现多主体效能的发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二)产学研共同体场域行动者社会关系分析

政府、企业、高校、行业协会,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主要行动者,是产学研共同体场域的构建者和推动者。作为不同的异质社会组织,在各自的本质属性、诉求、履行的社会职能上,存在差异。由此拥有不同的资本,在产学研合作中担当不同角色,并形成特定的社会关系。

1.应用型高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旨的应用型高校,为地方旅游类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指导方向,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其主要诉求。作为知识创新、科研创新的主体,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得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打造旅游管理类专业平台,把握市场最新人才需求,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育模式。高校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本,通过课程设置,结合专业特征及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和业务知识相关方面的培训。然而,高校在实际的产学研合作中,由于缺乏对产学研的深入了解,以致合作不深入,产教融合难以落到实处。

2.企业。企业是产学研共同体场域的主体,活跃在经济场域中,逐利是其天性。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可通过帮助高校将科研成果转化,实现企业产品研发,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提供实习基地,吸引和留职储备人才;与应用型高校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到高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中来;此外,企业也希望通过合作,获得政府提供的相关政策及资金上的支持。

3.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作为社会组织,是校企融合的重要桥梁。处于政治场域与经济场域之外,其主要诉求为与高校互惠互利,获得与之相匹配的技能人才,能够获得政策支持,推动行业发展。

4.政府。政府是產学研共同体场域中的规则制定者、投资者、支持者,为行业发展制定相关政策,是政治场域的核心。政府参与到产学研合作中来,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地方的经济,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促进推动产业升级和行业的发展。通过政府的力量,能更好地推动产业与教育系统之间的合作、融合。当产学研合作出现分歧时,需要政府进行适当干预,发挥引导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持续进行;当合作趋于稳定时,也需要政府发挥监督评价的作用。

四、基于场域视角的产学研共同体实效提升对策

(一)系统思考与顶层设计产学研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设计多元主体形成合力的产学研共同体发展路径,打破校企合作,或由高校单方管理的单一合作方式。整合高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各方资源,真正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从旅游产业系统来看,能够推动旅游企业全程积极参与到产学研合作中来,共同组建专业集群、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共同开放应用课程、共同开展师资培训、共同推进创新创业、共同评价办学质量,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办学主体;从应用型高校来看,要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建共同体,坚持开放办学,为地方旅游类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指导方向,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多样化发展,办出特色;从政府层面看,需加快出台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建议,落实制度保障,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行业协会层面看,能发挥指导作用,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资源平台。

(二)正视多元主体诉求,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在实际合作中,实际情况多为高校积极主动,企业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不高,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合作共同体关系。以致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发展间的合作、融合存在阻力,缺乏耦合点。产学研合作涉及不同层面、不同主体,承担着不同职责,发挥着不同功能。需要从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多维度进行研究。破解产学研深化合作的瓶颈,在于正视多元主体的诉求,权衡各方利益,引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主体,形成合理的利益诉求和体系,有效推动高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制定产学研合作各方利益分配与保障机制,采取诉求与价值统一的共同行动。从而激励应用型高校变革,在产学研合作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实现突破。激励企业主动作为,以产业技术变革为契机,主动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

(三)打造多主体双向联动模式,构建互利共赢长效机制

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双赢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实践中,各多元主体参与互动问题依旧成为制约合作的关键要素。具有资源优势的企业或其他主体,多偏向现行阶段的短期经济利益,对于长远利益合作教育缺乏主动参与意识。此外,实践中缺乏有效组织平台和适宜发展模式做支撑。应以平台化、生态化的方式,设计推出一系列产学研合作模式。充分考虑产学研合作多元主体间的差异性,突破各自局限,以相互信任的关系为前提,将合作各方主体的目标统一起来。通过基于共同目标进行合作,搭建校企、校政、校协、校校合作的平台,打造“共创、共享、共生”,多主体双向联动的“产学研生态圈”,推动学校、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等优势资源对接、整合、共享,构建互利共赢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蒙涓.产学研结合下应用技术型高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2).

[2][3]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134.

[4]黄东岩,李士军.基于合作主体角度的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3).

[5]王莹,古玉芬.国内外酒店职业经理人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2014,(17).

编辑∕丁俊玲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改革道路探析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基础课多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