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重农思想的比较研究及现实意义思考

2021-03-31 04:30蒋文杰
中国市场 2021年5期

[摘 要]农业生产在社会的整体运行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先人的认知中,“农业生产是整个古代世界决定性的生产部门”。而在现代社会,把握住了农业生产,就把握住了一个国家的生命线和温饱线。在此条件下,重农思想的产生就显得顺理成章。在世界范围内,东方重农思想的主体是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而西方就是产生于18世纪的重农主义。两者虽同属重农主义的范畴,但两者在产生的时代背景、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阶级立场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是值得思考的。而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重农抑商;法国重农主义;现代农业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5.075

1 引言

从世界范围来看,重农思想的产生其历史是悠久的。就中国而言,重农思想产生于东周晚期井田制的崩溃,封建地主所有制的逐步建立。在西方,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已出现重农思想的苗头。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则提到农业应是“理想国”之经济基础,其他诸如瓦罗、西塞罗、奥古斯丁等,甚至有人将农业看作高于一切的生产事业。而将这一思想推至顶峰的,当属18世纪法国的重农主义学派。

中国重农抑商的政策作为历代王朝的基本国策,沿袭了数千年。而法国重农主义思想则近乎不合理的产生于商业急速发展18世纪的欧洲,并且仅存续了数十年。两者之间共性是明显的,其差异性也是突出的。中国的东学西渐对法国的重农主义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欧洲重新掀起一股“农本位”的思想,更是对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1]。

2 中国重农思想的概述与思考

普遍认为,重农思想没有产生在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制(奴隶主)时代,而产生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之上。战国时期,魏文侯李锂曾提出“尽地力之效”,认为“农伤则国贫”。他曾说:“雕文刻缕,伤农事也;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农事害则伤女工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源也……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而后来的商鞅在秦国变法时更是彻底的重农抑商,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重本抑末”的口号,并且以法律形式禁止商人从事粮食买卖,并且加重对商人的赋税和劳役,极力地降低商人的社会地位,营造歧视商人的社会氛围[2]。至明清两朝,政府将重农思想贯彻到了极致,极大力度的采取政策限制商品贸易的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重农抑商才退出了我国的历史舞台。

就我国的国情而言,重农思想的存在是有一定合理性。

首先,农业国的大背景下无法形成商品经济社会中对经济活动起支配作用的社会平均利润[3],由此在商人的趋利性下极易产生“贱买贵卖”的现象。在以农民为主要社会构成的国家中,这极大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这是不合理也是当权者所不允许的。

其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后,国内外市场的缺乏,以及传统安土重迁的思想使得商人资本迅速集聚后便向农业方面转移,由此加速土地兼并的进程,而因此产生的大量流民问题严重威胁了社会的稳定。

最后,保证国家机器的运转[4]。国家运转的动力在于赋税,而封建国家的赋税来源则是地租。由于商业具有流动性,且商人财产难以估算,政府对商人很难实施行之有效的、具有长久性的收税办法,历史上虽产生过剥夺商人的事情,但始终没有法律化和制度化。国家只能把农业税作为赋税的主要来源,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人地矛盾的长期存在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重农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但相反的,中国重农思想产生的必要性恰恰构成了后世中的缺陷。中国重农主义的根本在于管控人口,将人口牢牢控制在土地上,由此构成层层稳定的国家架构。但近代以来社会的转型恰恰需要人口的流动。自由劳动力的流动与产生是商业与工业发展的动力。中国有着大量的潜在流动劳动力,但在国家机器下始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而这也是中国重农主义政策存在近千年的原因之一。

3 法国重农主义的产生与思考

新航路开辟后,重商主义兴起。重商主义者认为流通是产生财富的唯一手段,欧洲各国在此思想下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法国作为欧洲大陆的大国,也想借着对外贸易来提振国力。但作为欧洲封建力量最强大的国家,其经济张力显然不如英国、荷兰等新兴国家。路易十四时代,为摆脱国库空虚、民穷财尽的窘境,法国采用了柯尔培尔的重商主义政策,重视工商业,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企图以此取得钱财提高国家实力。为了向外扩张争夺殖民地,法国不惜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和外贸。法国政府对工商业采取各种鼓励措施,如贷款奖金、提供低廉劳力和原料等,对农业则采取“抑”的措施,如抑制谷物的價格等,这样使得农民贫困化,迫使农民放弃耕种流离失所。本来就不太景气的农业很快地衰落下去[2]。随后,另一个重商主义者约翰·罗又一次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事实表明重商主义在法国宣告破产。重农主义便在此背景下产生。

法国重农主义思想深受中国重农思想的影响,认为土地和农业是国家财富与国民收入的唯一来源,反对农业征重税,主张单一征税;力求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法国重农主义的产生其积极意义是明显的,但在封建化较深的国家大规模的限制农业发展是不合逻辑的。法国重农主义也是一个不健全的资产阶级的理论工具,它代表的仅是法国土地经营者的利益。

4 中法重农思想的比较研究

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对中法两国重农思想的共性与差异性进行总结分析。中法两国同属大陆国家,封建色彩浓厚,在此基础上农业自然而然成为两国的重点。虽说中国的重农思想深深影响了法国重农主义的发展,但两者的差异更是明显的。

中国的重农思想在于管控劳动力,保证社会各行业间从业人口的平衡。商鞅曾说:“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在农业国家中,只有保证相当比例的人口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运转。所以,重农思想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而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足够大的国土面积以及足够多的人口基数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这一社会形态下,重农思想看似具有政策的强制性,但又是一种自发的社会共识。在这一环境中,农民的自给自足天然地限制了商业市场的孕育,而地理和历史背景下的局限使得海外市场的发育难以成形,因而大量的农民、少量的商人、少量的统治者形成了这个社会封闭而内在循环的统一体,这使得中国的重农思想得以顽固存在数千年。

法国重农主义的产生则体现了“治病的一味药”。重商主义的直接嫁接并不适合法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农业大而不强、商业亟待发展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商业只有牺牲农业这一条道路可走。但是法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财富只能通过农业来获得,牺牲农业并没有让法国获得强大。所以重农主义在此产生。它代表的是一批以土地经营者为主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中国地主阶级是根本不同的。

可以将18世纪的法国假设为一百年后主动谋求转型的近代中国,即使中国主动的自觉的打破重农思想下的社会架构,其转型也将如18世纪的法国一般艰难。但不同的是,法国周边地缘因素更有利于它的转型。从上文的比较分析,农业的发展形态决定了中古时期以及近代国家的转型与发展,而深究农业发展形态的渊源,则无非地理位置、土地与人口。

5 重农思想对现代中国发展的启示

第一,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业建设与城市化发展所依靠的力量仍是牺牲农业。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可以看作小农经营方式的重生。但自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的发展,户籍制度的放开有效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这些措施仿佛都是重农思想的对立面。但如今,城市劳动力的相对过剩伴随着农业人口的大量流失;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伴随着农村土地资源的闲置;农业发展仍以传统方式为主,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不高;农业人口福利不足,抗灾能力仍较差,农民收入仍然较低等。人口流失、农民收入低等都是千年前中国重农抑商政策想要解决的问题,但新时代的今天,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新的“重农主义”。

第二,农村的发展不能与城市发展脱节,农业的发展不能与工业服务业的发展脱节,农民的生活不能与市民的生活脱节。农村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缓冲区,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有力后备力量。农业是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基础,没有农业发展进步,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必将力度不足;农民是国家建设蓄水池,是国民温饱的决定力量。

第三,缓解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和分布不均的问题。一方面是失地农民群体大量存在,“无地可耕”问题突出;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力外流,“无人耕地”问题存在。为此,可以采取新的劳动力“管控”政策,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部分地区可有组织采取劳动力短期流动政策,根据不同地区农闲农忙的时间差调配劳动力资源。针对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加大农业转移支付补贴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吸引力,将劳动力留在土地上。

第四,促进土地产权流转,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发展“资本+土地+农民”合作式农业。家庭联产承包的发展方式不再适合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提高效率与效益,产业化、集约化必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以政府政策引导、资本注入、大量小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的集中、高度机械化的投入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必将大幅度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创造地区就业岗位,吸引人力资源回流。

第五,加大对农业的投资与支持[5]。农业生产获利周期长、资本投入大。在此情形下,国家金融机构和国家财政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以發放贷款、发行债券等措施支持农村产业的发展。

6 结语

重农思想的产生不是某国之专利。有农业发展就必定有重农思想的发展。但其发展力度的强弱与否受到地理、人口等因素的制约。中法两国重农思想是具有代表意义的,两者有契合点,也有差异性。其两者在时代背景与环境中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但它们对后世的农业政策与农业价值取向有着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同勋,唐任伍.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和法国的重农主义[J].经济科学,1988(6).

[2]黄世瑞.中国古代重本抑末与西方重农主义的考察[J].农业考古,1990(2).

[3] 叶茂.略论重农抑商的历史根源[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4).

[4] 赖作卿,王曾金.从封建社会生产力看“重农抑商”的合理性[J].中国农史,1995,14(4).

[5] 于敏.古典重农主义对现代“三农”问题的启示[J].农村经济,2005(7).

[作者简介]蒋文杰(1997—),男,广东海丰人,现就读于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本科在读,主修经济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