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小旭 邹高峰 邓可 钟小红 秦启荣
[摘 要]当前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大学创新创业资源为依托,但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存在信息交流不通畅、项目运营落地难、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匮乏、大学科技园科技传统管理和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仍然处于转化率低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充分调研了当前大学科技园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认为进行大学科技园职务发明成果发明人产权归属、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强化专业管理队伍建设、专业化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服务平台管理,完善平台信息市场化对接和风险投资制度、建立一体化市场服务平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必须要从思想上重视、技术手段上切实可行、配套服务完善才能为广大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制度一体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5.054
1 当前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大力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业形势下,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科技创新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考核指标。
逐步完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已经成为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最迫切的需要,也是新时期高校科技创新力量助力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1]。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之一[2-4]。
针对当前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剖析,对比国外先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方法,探索实现大学科技成果快速高效的转化提供有效途径,笔者经过调研,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1 科技转化平台与市场对接不够,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流动不通畅
在国务院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5]。目前很多大学科技园已经建立起了配套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但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当前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与市场对接不够。主要表现在政府-企业-高校-创业者的平台信息没有实现信息联动,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和技术信息仍然处于静态,表现为信息孤岛的现象,需求没有得到市场动态地高效地转化和运作。
由于科技成果发明人和企业技术需求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高校、企业和政府一体的创新资源信息集成度表现出充分的不足,加上科技成果信息筛选确认与更新不及时等因素,导致科技成果创新资源出现了区域性,这制约着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
同时,随着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网站的建设逐渐上线,也爆发了新的问题,出现了重网络轻应用的现象,受大学科技园传统教学管理体制的束缚明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改善。其中部分大学科技园科技研发实力薄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很突出[6-8]。
1.2 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运营落地难,平台空壳化严重
目前大多数的大学科技园已经建立了相应配套的科技中介服务,但目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专业度有待提升,在科技成果价值评价和市场对接中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不能很好地给予市场估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了实现短期利益,忽视了高技术含量项目的转化落地,产品在中试环节被搁浅。
同时,中介服务机构队伍服务质量还未纳入政府层面的管制和监督,整个成果转化的产业链还没形成。
另外,由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产业化还需要中间的中试环节,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目前大学科技园由于国有体制的限制,并未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风险评价制度和金融风投资金,导致很多项目落地实施难。
1.3 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明显不足,科技转化机构设置缺乏专业化
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要负责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价、成果营销、风险投资管理等一系列工作。但目前,大多数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从业者只是简单从事文秘工作,在平台运营中充当了“平台中介”的角色,很多大学科技园老师的成果转化专业能力不足,缺乏科技成果转化培训,更是没有相关的管理和科技服务经验,在市场化运行中这种缺陷暴露得特别明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是熟悉技术、法律、市场、金融、风险管理的综合性岗位。
一般大学科技园这类综合型人才奇缺,外部聘用成本高,国内外引进比较困难。目前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设置比较简单粗糙,只有简单的行政、财务、科技转化、主任办公室等,在科技转化机构设置缺乏系统评价、专利营销、风险投资这几个重要机构。
1.4 大学科技园科技传统管理和科技成果评价制度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大学科技园的转化难以得到量和质的飞跃
大学科技园的成果转化主要依托大学,大学科技园的评价制度及资金的不足直接体现在大学传统科研价值导向有偏离、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项目吸引投资能力差、科研项目导向不利于科技产业化。
首先,当前高校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大部分局限在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低层次的一次性买卖。其次,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在共同研发技术、共建科技创新企业等较高层次的合作少,缺乏相应政策引导和支持。再次,大学科技园在市场调研和应用这块深入研究少,认识不足。因此很多科技论文和专利成果缺乏市场孵化潜力,从而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制约了产学研的合作。最后,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缺乏第三方的市场评价,市场化价值得不到认可和体现。目前科技成果鉴定和评估都是大学找专家,专家又都来自大學和科研机构,缺乏市场化的经济价值评价,只有第三方的市场经济价值评估制度才能保障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的价值受到市场认可。
正是平台与市场对接不够、中介服务能力不足、资金引入难、专业化人才缺、价值评估难等综合因素导致了大学科技园的科技成果转化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后仍然处于转化率低的困境。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商业文化学习,创新创业的商业氛围打造,还需要经过漫长的熏陶和培养。
2 当前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改革的方向
笔者认为,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和认识,但在今后应该要结合大学科技园自身专业优势,利用好地区政府政策优势和地理产业优势,制定市场化发展的具体方向和原则。梳理总结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OTT成功模式,美国大学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0TT模式有着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在科技转化成果信息收集、科研成果价值评估、专利营销、成果转化分配权和财务独立权方面具有成熟的工作模式。同时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OTT模式具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主要体现在完善的法律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完善资金体系提供物质保障、浓厚的创业文化提供文化保障、专业化管理提供运行保障。基于此,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可以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和完善。
2.1 优先明确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产权归属,优化科技成果评价制度,提供制度保障
我国大学科技园科研成果产权属性不清晰是造成科技成果转化难、科技转化率低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加紧优化大学科技园职务发明成果的产权归属问题和科研成果评价制度。要改变大学科技园教师职务发明归学校一方所有的产权制度,要给予发明人一定的产权比例,激发科技创业人员的活力与积极性。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改革,引导大学、企业、科研工作者对于科技成果实践应用的重视。构建以应用研究为核心的科研价值取向,增强研究的适用性[9]。只有这样才能将大学科技园的教师资源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创新活力。
目前,各大大学科技园已经深刻意识到了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近年来知识产权法律修订、政府相继出台配套政策、地方政府科技成果转化部署进一步推进,我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已经在不断完善。全国开始进行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探索,目的是让科研人员享有职务发明的部分专利权。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学科技园职务发明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状况的专文分析,随着科研成果产权归属问题的改革进一步深入,大学科技园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问题将会更加明确[10]。那么,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和评价机制面临什么问题?一方面是缺少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缺乏有效的评估制度。目前评价导向还是科技成果的“合理性与逻辑性”,缺乏经济与社会效益科学合理评价;另一方面是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第三方市场准入还没有配套,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考评还面临市场化缺失。因此,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制度完善必须建立由第三方市场进行经济价值的市场评估,配套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第三方市场准入和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考评,这样大学科研工作者才有更大动力进入大学科技园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2.2 完善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制度,建立多元化科技成果交易机制,降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制度交易成本
从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包含基础研究、中试环节、产业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都存在制度困境和制度交易成本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基础研究阶段,传统大学科技园学术型研究管理体制与市场需求的制度性隔离。大学科技园教师作为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的主体,当前传统学术型研究与市场隔离的办学制度是导致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与市场相隔离的制度化障碍。当前大学科技园对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了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制度,目前已經逐步建立,教师对成果转化的态度由消极转化为积极已经趋于明显。但目前大多数大学科技园仍然缺少促进科研与市场相链接的有效方法。其次,在中试环节,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缺乏配套的制度支持和相应的资金投入。科研成果转入中试环节的资金支持制度没有建立起来,造成 “大学科技园—企业”间的中试制度缺失。最后,科研成果产业化优势和制度吸纳力明显不足。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就是将中试后的成果进一步转化为产品。缺少吸纳力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引导,企业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道路很艰难,企业依靠资本与人力扩张的传统粗放型方式来提升企业效益是最普遍的道路。
针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制度性障碍,虽然近年来政策出台很密集,但由于政策起步晚,对大学科技园教师科研成果权属的认识比较滞后,根本性制度仍然没有以法律形式确定,造成制度性的交易成本仍然较高。因此,要降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就必须完善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制度,建立多元化科技成果交易机制,充分调动不同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一方面,良好的中介服务可以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提供有效的信息渠道,这就像房地产置业顾问,他们的存在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政府对中介服务的政策倾斜和完善中介监督服务将有效助力市场高效运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2.3 组建一支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管理队伍、完善科技成果服务平台机构设置和管理服务
建立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每个大学科技园必须要做的迫切任务,借鉴发达国家设立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成功经验,改革完善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设置,加强科技转化专业化管理队伍的建设是当务之急。我国的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常局限大学科技园的内设行政机构,缺乏专业性。培养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参考美国的OTT模式,机构人员组成的专业性和科技成果转化团队设置合理性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OTT模式下的科技转化办公室由许可联络部、技术许可部、财务运营部、信息管理部、知识产权部、行政部等组成。
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专业化队伍建设要求从业者具备专利申请、专利运营、专利营销、风险投资管理的技能。这方面人才队伍的培养:一方面是政府应当开设学科专业,制订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形成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另一方面是大学科技园应该调整机构服务设置,内部合理培训轮岗,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复合型人才。同时,在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方面共同出力,通过政策支持吸引留学人员参与平台建设。
2.4 完善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信息市场化对接和风险投资制度,建立政府、企业和大学科技园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市场信息不对称,专业化的专利营销渠道和市场没有建立,导致技术供给与需求出现断层[11]。因此,平衡科技成果转化的供求矛盾最有效的方式是建立高效的科技转化平台,建立专业化专利营销系统渠道和专业化市场平台。
就目前已经建立的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来看,平台自身缺乏市场化功能,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处于封闭空间的产物,无法进行市场化信息的流动,影响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因此,建立政府、企业和大学科技园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将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和之前大学科技园与地方政府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不同的是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大学科技园的联动促进作用,充分发挥以市场需求為导向,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优势,政府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和产业优势,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与大学科技园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政府要扶持大学科技园建立能够规避风险的投资制度,消除“不确定性”。风险投资制度方面,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政策组合拳”,吸引金融机构、投资公司、企业行业等参与;另外,通过组建风险投资公司的形式吸纳民间资本,活跃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本市场。
目前,各地政府和机构也纷纷构建了线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其中湖北省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和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联合推出了“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实现了科技资源、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科技服务一体化的服务。“科易网”已经实现了在线科技成果转化多元化服务,标志着在线科技成果市场一体化交易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趋势。
3 结语
虽然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励政策和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建设中,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距离实现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要达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任重而道远。只有紧紧围绕不断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大众化、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队伍的市场化、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信息高效化,才能建立政府、企业和大学科技园一体的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助力早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质和量的提升,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车玉琴.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D].沈阳:沈阳理工高校, 2008.
[2]谈冰莹.校地共建产业研究院的实践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高校,2013.
[3]刘金秋,冯峰,姚卫浩.建设科技服务平台 推进校地合作共赢——以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扬中产学研办公室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5(Z1):37-38.
[4]张静,宗剑钊,王婵娟.创新技术转移模式——“中国创新驿站”蚌埠站点建设探索[J].中国科技产业,2011(11):70-73.
[5]李丹,张杰.浅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服务平台建设[J].云南科技管理, 2013(6):23-26.
[6]孙晓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对区域经济建设的作用[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67-69.
[7]陈瑜,陈俊梁.高校创新性服务地方政府的路径研究——以江苏省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5(12):69-71.
[8]郑帆帆,崔岩.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框架及平台建设[J].无线互联科技,2018,15(18):80-81.
[9]计晓华,李明.新制度经济学视域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4(6):49-53.
[10]刘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困境与化解[J].扬州高校学报(高教研究版),2019,23(4):12-16.
[11]胡丽.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探索[J].社会科学家, 2018(6):129-133.
[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石油石化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新技术推广平台”(项目编号:2019ZHCG0010)。
[作者简介]关小旭(1980—),男,吉林东丰人,西南石油大学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博士,研究方向: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石油与天然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