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喻 冯 嵩
(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 湖南 株洲 412003)
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以新技术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引入为契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融合现有HMIS(铁路货车信息化系统)和ERP系统(生产调度计划系统),提高了企业轮轴生产线信息化集成程度,由原先各个系统费时费力地各自报工,达到一次报工可将3套系统进行数据共享串联的目的,从而减少报工次数,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并结合企业的“以机代人”设备升级改造,打造了物流、信息自动化生产线,为公司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大的生产价值,下文对此进行介绍。
目前,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整条轮轴生产线由整备班、车轴班、磨床班、探伤班、油压班和轮轴班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轮轴生产线
1.2.1报工次数多
员工完成加工操作之后需要对产品进行工位报工,原先仅需要在ERP系统内进行报工即可,2017年开始为符合国铁公司下发实施的《铁路货车轮轴组装检修及管理规则》部署了HMIS轮轴系统,员工需要同时在2套互不兼容的系统内报工,造成了劳动量的增大和时间的浪费。
1.2.2报工准确度不高
员工报工都是手动在ERP、HMIS系统中输入报工信息,给报工数据的准确度带来隐患,很多数据都需要上传至国铁公司,数据的准确可靠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所以如何提高报工数据的准确性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2.3信息流传递方面
由ERP下达产线计划,信息传递时通过纸质记录、《过程控制卡》、手工报工等方式记录生产过程,造成信息追溯困难,寻找原始记录繁琐且不真实易被篡改。
通过MES系统对HMIS、ERP系统进行串联形成一个整体:员工报工后仅需在HMIS轮轴中报工一次即可,由设计的后台数据接口向MES系统传导数据,并通过MES系统将数据与ERP系统进行共享,完成报工后自动将轮轴信息同步至相应系统,一次报工完成三套系统中的数据处理,减少了员工的工作量。
通过在车轴、轮饼、轴承等关键物料粘贴二维条码(全车间单件管理),将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串联。员工采用移动PDA直接扫关键物料二维码完成报工,系统报工时自动匹配父子项关系,将信息传递至下一工位,减少人为干预,提高数据准确可靠性,并使企业具备了减员增效的条件。对各班组各工位职能进行梳理,改变传统的按照班组进行统一报工的模式,转变为按照工位分工情况,各工位独立报工的模式,使得工序传递更加优化,上下工位之间衔接更加紧密(见图2)。
图2 报工流程
密切关注“以机代人”的实施进度,根据生产现场物理工位的布局,实现工位制生产;对上线产品通过二维码的跟踪实现轮座、轮毂孔复核等记录电子化,具备实现车间无纸化管理条件(目前已取消“过盈量选配”记录)。综合应用二维码、手持PDA等信息手段,实现车间现场生产进度、生产状态等信息的快速采集、反馈和处理,做到记录追溯查询简洁方便,且无法被人工篡改,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
为满足检测设备和压装设备的数据自动传输条件,实现手持设备和电脑共享数据,先期对台车车间轮轴生产线的相关设备进行了数据接口开发的工作。完成车轴检测机、泰格线轮对压装机、轮对检测机、轴承压装机、车轴三径检测机、轴承内径检测机、标志板刻打机、两台磨合机等设备的数据接口开发,做到了数据的自动采集和自动上报,避免了数据错漏情况的发生。
拓展报工方式的多样性,员工既可以通过手持PDA扫码报工,也可以通过电脑完成报工(见图3),而且所有数据实现共享,无论手持设备还是电脑所有的报工资料均可实现交互。为保障数据传输的严谨性,尝试利用管理手段鼓励操作者采取手持PDA报工的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所有工位的操作人员利用手持PDA参与报工的比例已经接近100%。
图3 手持PDA报工
实现“一码通”,所有关键物料全部通过二维码进行信息传递。上线后立足于用户需求,不断完善程序,将整条轮轴生产线手工填写的纸质记录纳入报工操作,具备实现车间现场办公无纸化的条件。目前下发了17部手持终端设备,全线采用扫码完成报工。针对原来错误率尤为突出的轮饼信息内容错漏进行跟踪,实现了降低差错率的目的,全轮轴生产线保守预计可以将错误率减少65%。HMIS轮轴系统中所有关键物料全部通过二维码进行信息传递。二维码携带的信息来源于已经做好数据互联的ERP系统,每张二维码均携带物料单件号信息。为每一个关键部件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追溯,在HMIS轮轴系统完成质检后所有信息会实时同步至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该单件号也会作为其在MES系统中的唯一标识,方便以后进行信息追踪,具体如图4所示。
车轴二维码 轮饼二维码 轴承二维码
编写轮对压装机和轴承压装机的专用扫码数据接口,实现扫码枪扫码后可以将部件携带信息,自动写入压装设备,减少人为参与,实现信息流自动化(见图5)。转向架作为铁路货车走行部最基础的核心部件,直接关系到车辆的运行安全,而将车轴与轮饼压装成轮对,将轮对与轴承压装成轮轴的压装工位又是转向架生产的重中之重。在实施HMIS轮轴系统之前的轮对压装和轴承压装工位,压装信息的录入只能依靠人工,操作者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压装合格率。因为前期的数据来源已经实现了数字化传递,相关压装信息的收集也由纸质传递升级为数据流,因此,开发了压装机专用数据接口,在获取压装结果数据的基础上,还能将前部工位收集的数据在压装准备阶段自动写入。
图5 直接扫码导出数据至压装设备
将一些纸质质保卡内容纳入轮轴系统,员工报工时,将所需质保资料填写入手持终端PDA中,该数据将保留在系统数据库中,并做好导出模块,方便质检人员随时查询(见图6)。
图6 系统自动形成电子记录
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和习惯积极修改系统界面和功能,满足不同岗位的需要。质检员的工作具有其独特性和严肃性,为了凸显这个作用,为质检员配备了具备指纹签名功能的手持PDA,质检员检查产品并通过质检之后,完成确认的环节必须使用指纹签名,对不符合要求的产品有权将其返修至上游工位进行再次加工。为了更好地指引操作者完成操作,对界面进行了优化,对关键项点设置阈值,只有阈值范围内的数据才符合操作条件,超出阈值数据无法保存,并提示操作者进行修改;有些工位的操作必须要由2个操作员同时完成,两人的操作有合作也有分工。界面的颜色太过于单调不利于操作,因此对关键项的颜色进行区分,用醒目的色调提醒操作员注意(见图7)。
图7 系统界面
企业围绕“建设数字化车间”的目标,以工位化管理为指引,实施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等,解决现有生产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实现了车轴生产线手持报工,全程对轮、轴、轴承贴码,操作工采用扫码报工方式,提高了报工的准确率和及时率,同时手工填报记录均已通过系统录入,为减人减纸创造条件。通过MES、ERP、HMIS多系统信息化集成应用,最终达到了提高生产率、提高物料配送率、节约制造成本,提升现场管理等目的。由于是三套系统进行集成,并且传输的内容包括近300项检测数据,所以接口相当繁复。每套系统数据存储的格式不一样,为了将这300项检测数据一一对应,保证数据传输的严谨和准确性,通过近半年的努力,进行接口程序的开发、测试、连调,实现了三套系统数据的顺利对接,本次信息系统集成的实施为企业减少生产辅助人员,减少现场纸质记录提供了软件基础,达到了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降本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