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 麒 陆 洁
人本治理理念是中国当代语境中城市治理理念的目的层,从根本上强调城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手段层的依法治理理念、系统治理理念、智慧治理理念4大治理理念统称为城市治理。我国城市发展现阶段,城市的本质和基础都是人,从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思想方针,到如今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尤其是2019年中央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指导思想。国际上无论是规划、建筑等同行业以致其他行业的学者们,存在大量从人本视角阐述城市治理的观点。如芦原义信以人对空间的感受、舒适度来对城市街道、广场、庙宇等空间尺度、质感、布局、秩序进行设计。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为文化容器,纵观历史及东西方思想,城市的存在是为了人民美好生活,城因人而生,人为城之本,人本治理是城市治理现代化最根本的思想[1]。
城市公共空间具有“物质”和“社会”双重属性,同时具有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功能性等特质,狭义上包括街道、广场、公园、体育场地、居住区户外场地等,广义上包括城市中心区、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载体主要是城市中心、街道(街巷)、广场、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区、历史街区等。
城市空间的“品”与“质”,通俗地讲就像人的颜值与内涵,是“外形”特质与“内在”特色的结合。城市的“品”主要指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产业结构、居住条件、环境景观灯等外形特质,而城市的“质”主要是城市历史、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等内涵。本文从人本治理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如今城市发展模式从粗放、机械地追求GDP增长模式到如今讲究城市存量更新、品质提升。传统城市发展注重城市物质空间建设,忽略“人是城市空间最根本的使用者”,导致很多城市公共空间缺乏活力、空间品质缺乏魅力、空间形态松散等系列问题。新城区虽然街道宽阔整洁、环境优美,但是街道、广场、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空无一人,缺乏活力,常出现“空城”的现象。因此,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应回归人本与生活,以人居环境品质为核心,从粗放增长、形象塑造、空间构建转向内涵提升、人文关怀、生活体验。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众多人员集中场所,因此城市的安全有保障是吸引人才集聚的关键之一。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复杂庞大,在治理与实践中往往会造成盲区。简·雅各布斯提出城市中街道及人行道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区域,除了承载交通功能外,根本任务是维护城市的安全。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中,公共安全的管控与认知应成为焦点[2]。
城市的精华在于城市的街道、广场、河流、公园等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城市公共空间的地域文化是城市的特色与风貌的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整体精神面貌的反映。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中,不应追求“面面俱到”,应因地制宜,抓住城市最核心的、最有亮点的特色,根据地域的民族文化、民族特色,聚焦当地居民民俗生活与习惯,选择最能让人产生印象和记忆的点来构筑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精神面貌。可见,展现出地域文化才是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核心。
平桂新城处于城市快速建设阶段,目前人行道空间存在很多断头道,环境状况极其恶劣;沿街商店招牌简陋、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电动车、小轿车在街边随意停放,目之所及十分凌乱。整体而言,街道空间公共设施配置主要以路灯和简易垃圾桶为主。
街道空间沿街界面连续性不强,特色不突出,缺乏形象特征、层次感;建筑外立面杂乱、绿化景观粗放;片区公共停车场所不足,路边乱停车现象严重;两侧商业步行道缺少景观配置与休息小品,行人舒适感较低。
4.2.1 城市公园
平桂新城的城市公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平桂新城整体存在绿量不足的问题,可达性较差,缺乏社区级公园。二是公园的深度体验性差,很多区域对市民活动引导过于强调步行和观赏体验,缺乏文体活动的组织引导。三是城市公园缺乏足够的设施以满足市民的休闲活动,存在总量不足与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公园中也缺乏小商业、小娱乐等业态功能[3]。
4.2.2 城市滨水空间
平桂新城目前有两条主要水系贯穿整个片区,一条为东西向的富江,另一条为南北向的西湾河。平桂环山拥水,生态本底优良,但是对于整个山水格局利用不佳,滨水空间利用较为简单粗暴。滨水空间局促、沿江建筑高度失控、可达性较差、景观绿化效果不足、滨江空间缺乏吸引力与驻留空间、休闲配套设施不足。
同时,现状滨水空间的驳岸形式单一、功能单一且防汛能力较差,缺乏对生态生境的保护,存在城市安全隐患。
4.3.1 会展广场
会展广场虽作为平桂新城重要的公共建筑,是平桂的门户,展示着平桂新城的城市形象。会展中心的公共空间本应是城市居民活动的一个重要空间节点,但现实状况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入城大道景观性不强、标识性不明显;二是两侧建筑杂乱,风格不一,环境质量一般;三是景观色彩单一,绿化杂乱;四是存在卫生死角,严重影响空间品质。
4.3.2 历史文化片区
1938年10月1日,广西平桂矿务局应运而生,全权办理平乐、桂林两区所产锡砂之收购、提炼及精锡之营运事宜,平桂故此得名。随着城市发展建设,平桂工人电影院、平桂矿务局、平桂总工会大楼、平桂工人文化宫这些记载着平桂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物质遗产已遭拆除破坏,仅存留在平桂人的记忆里。
旧区建筑多为两层,为岭南特色骑楼建筑、青砖黛瓦的传统建筑及灰白拱窗的西式建筑,城市尺度宜人,生活气息浓,但建筑密度过高,绿地和公共空间严重不足。
以“人、空间、人的活动”为基础,推动以人为本的规划行动,启动平桂新城规划设计事项,如城市干道综合提升规划设计、城市门户地区改造提升设计、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城市更新改造等一系列规划。在规划层面以人的需求、人本尺度为前提,通过对交通组织、街道公共空间进行改善,选取城市重要门户地区,对道路设施、建筑物、景观绿化等进行规划设计。围绕平桂新城发展的重点区域,从景观界面、建筑形态控制、开发强度展开,以指导新区建设,管控城市形态,针对现状问题对城市进行更新与改造,以此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增强城市活力,提升城市整体品质。
以城市更新新理念探索城市老旧建筑改造,针对承载文化内涵、建筑特色、城市记忆的历史遗留建筑和街区,联合高水平的设计师、开发商对其进行再设计、再改造,将之打造成能承载城市记忆的城市公共建筑或文创空间。对城市中失去活力的空间,如平桂市民广场、文体中心等,进行再设计和利用。开展“微改造”,从空间的功能、景观绿化、环境等多方面着手,进行人文化、地域化、艺术化改造,重新打造发展为多元化的娱乐和服务等公共活动空间。艺术空间则体现空间的设计感、美感,满足现代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创新传统公园发展模式,助推从“园”到“城”的自我改造。利用城市现有公园,如平桂山体公园、中心公园、滨水公园等,探索发展新模式,结合城市更新与旧区改造,坚持人文关怀为本,以生态为底、人文为魂,结合科创、城市运动,将之培育成为“微型公园城市”,驱动“城市活力细胞”,恢复本底生态格局、重塑空间公共性。将之建设成为市民共享的公共空间,以生态公园为抓手,推进生态、文化、服务相融合的公园城市建设,实现满足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发展目标。
打造城市新的共享区域与空间,培育共享元素与氛围。平桂作为贺州新城发展,应在新城中增加丰富有趣、多元多样、高效便捷的公共空间,促进市民交往,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综合考虑居住、人文、地域、商业等因素,打造具有高质量、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疏通城市公共脉络。如利用一些街道共享空间和互联网等新平台,营造具有文创特色的微街区、微街角氛围,打造共享空间、共享服务、共享平台、共享生活的活力空间。
“以人为本”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特别是在新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更应实现“人、空间、城市”的良好融合发展。本文以“人本治理”为核心导向,探讨了贺州市平桂新城的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策略,以期促进开展以人为中心的日常活动,为城市公共空间注入活力,通过项目建设落实公共空间品质要求,实现城市生产、生活的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