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诚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相对应的,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以下简称“驾培行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安全文明机动车驾驶员的历史使命,其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近15年来,驾培行业通过不断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强化培训服务质量,为我国培养了数亿名合格的机动车驾驶员;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数量、事故致死人数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从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总量来看,我国仍处于世界前列,且年度道路交通事故致死人数、万车死亡率均排名世界第一,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驾培行业需要思考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探索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学驾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安全文明的机动车驾驶员。
随着我国汽车生活的普及,社会学驾需求旺盛,驾培市场相应地得到了快速发展。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国共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以下简称“驾培机构”)19 471所、教练员92.5万余人、教学车辆79.7万余辆,年培训2705.2万人次,与2015年、2010年和2006年进行比较,2019年驾培机构数量分别增长了30.6%、108.5%和182.8%,有效满足了社会学驾需求,为社会规模化、系统化的交通安全文明教育起到了显著的支撑性作用。近15年来,驾培行业改革不断深化,但与新时代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驾需求相比,驾培行业在供需平衡、培训规范化、生产要素质量、信息化服务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阻碍了驾培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存量人口的学驾需求基本得到释放以及年新增符合学驾年龄条件的人口数量逐年递减并趋于平稳,社会群众学驾需求的绝对数量逐步收窄并趋于平稳,驾培市场供需关系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行业产能利用率逐年下降,2019年全国驾培机构年培训能力超过4500万人次,而实际年培训量为2700余万人次,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0%。市场供需失衡 以及黑驾校、黑教练等非法培训扰乱市场秩序,致使驾培机构经营者创新与品牌化发展的意识不足,存在短视经营行为,习惯于采用低价招生、缩减培训学时和应试教学降成本等恶性竞争方式,培训教学大纲执行不到位,驾培行业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筑牢道路交通安全第一道防线”的初心。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可知,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环境条件,包括劳动、土地、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市场供给体系的质量,生产要素质量不高,将造成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不高。在驾培市场生产要素中,驾培机构经营者与教练员的素质最为关键,因此,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建立了较为系统的驾培机构经营者和教练员职业培训与管理制度。我国驾培机构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能力不足,造成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甚至广东、湖南、重庆和河南等多地出现个别驾培机构经营者因盲目扩大规模或者盲目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引发社会不稳定事件。教练员是学员安全驾驶的引路人,对学员安全意识和良好驾驶习惯的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大部分教练员是高中及以下学历,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对从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存在“听不懂、学不会、记不住”的情形,与高质量培训教学要求存在差距。2016年国务院取消教练员从业资格认定之后,如何强化教练员队伍素质培训与管理成为行业发展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些驾培机构采用家族式企业经营模式,内部管理停留于粗放式管理阶段,新技术应用不足,企业规模大但集约化程度低,教学手段落后,学员体验感不强。2012年以来,驾培行业开始推广应用计时培训系统,对培训过程进行动态监管,但是一方面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一些地方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推动信息化建设时,多个信息系统间不互联形成信息孤岛,一些地方与全国驾驶培训信息系统未实现对接和信息共享,全国机动车驾驶培训服务“一张网”尚未建成;另一方面一些地方交通运输部门与公安部门的协同机制缺乏,培训与考试系统的信息共享仍未实现,导致“互联网+监管”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驾驶培训信息对学员不够透明,学员知情权、自主选择权等合理消费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且学驾不够便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驾培行业发展面临着国内经济社会深刻转型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在政策环境方面。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增强行业服务社会的能力。驾培行业发展规划、法规政策、标准规范需要进一步完善,形成新的行业治理政策体系,夯实驾培行业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法治基础。
在市场需求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需求结构剧烈变动的新时期,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人口结构变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等正在改变原有的需求结构。在驾培领域,对学员年龄的统计分析表明,25周岁以下的学员群体占全部学员比例达39.9%,35周岁以下的学员群体占全部学员比例达81.54%,学员群体趋向年轻化,其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需求增加,为推动驾培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
在创新驱动方面。在国家“互联网+”政策的引导下,以及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能源汽车等技术发展,计时培训、网络远程教学、VR模拟驾驶训练装备、智能辅助教学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技术在驾培行业中逐步进行试点和应用,驾培行业迎来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升级以及形成新发展动力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九大提出交通强国建设任务,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国要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这些技术对确保培训服务质量稳定安全、解决行业传统发展模式中的深层次矛盾,以及帮助驾培机构提质增效、提升市场竞争力,帮助学员增强学驾体验感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驾培行业作为重要的民生服务业,也是守护道路交通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需要发挥其培育社会交通文明的基础性作用,支撑交通强国建设:一是推进驾培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法规政策,夯实制度的根基。形成以“互联网+监管”为主要手段、以信用管理为基础、以重点监管为补充的事中事后监管体制,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协同共治新格局,营造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二是引导驾培行业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能源等新技术与驾驶培训行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培训服务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构建适应驾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形成驾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三是以培养安全文明驾驶员为根本目标,全方位提升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出行文明素质,推动全社会交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发展,是以质量和效益为价值取向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同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在《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实现条件,涵盖以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为核心的生产力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科技创新理论、集约增长方式理论等,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创新,科学研判中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系统地提出了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制度创新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路和方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出奠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作出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判断,主张要顺着形势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转换经济发展动力,并指出:“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驾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学驾需求,为社会培养安全文明的机动车驾驶员。支撑驾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供给结构调整、发展动力优化、质量效益提升、安全风险可控、营商环境优化等。从行业发展质量、企业经营质量、行业治理质量3个维度来分析,其主要表征包括:
(1)在行业发展质量方面,高质量主要反映在行业规模壮大、供给结构合理、区域发展平衡、创新发展动力足、风险管控能力强等方面。
(2)在驾培机构经营质量方面,高质量发展主要反映在经营者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先进、从业人员素质优良、企业培训服务规范、安全可靠且有创新、企业市场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等方面。
(3)在行业治理质量方面,高质量发展主要反映在行业治理理念先进、法规政策体系完备、治理方式创新、治理能力现代化、质量文化环境形成等方面。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推动驾培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建设人民满意驾培为中心,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提升驾培市场供给体系质量,提高驾培服务供给对人民群众学驾需求的适应性。对此,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和措施建议。
优化驾培机构资格条件,引导驾培行业以中高端学驾需求供给为主进行供给结构优化,逐步淘汰低端过剩产能;修订法规和标准规范,支持行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开展学驾需求跟踪分析和行业培训服务质量监测评价,促进市场供需结构的匹配,逐步消除不同区域之间行业发展不平衡问题;构建驾培行业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经营风险等风险管控制度体系,提升驾培行业风险防范和危机应对能力,为提供稳定安全的驾驶培训服务做好坚实的保障。
补齐质量管理型立法对多元主体参与质量治理的制度性短缺,建立健全综合执法机制,整合政府、企业、消费者、社会组织各方力量,共同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行业培训服务质量监测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加强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实现监管效能最大化、监管成本最优化、对市场主体干扰最小化。
驾培机构要落实教练员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教练员聘用管理制度,落实教练员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推行教练员职业教育,打造教练员职业人才培训基地,构建教练员人才培养新模式;完善学员评价为主的培训服务监督机制,强化教练员教学服务的监督管理;培育和弘扬教练员诚实守信、敬业守则、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提升教练员培训服务质量和信誉。
注重提升驾培机构经营者的职业素质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鼓励企业家发杨“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创新促进企业的战略转型,实现个人价值、企业发展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营造良好的驾培行业质量文化环境,引导驾培机构向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培树一批经营规范、服务优良、管理科学的品牌驾培机构,引领行业提升培训服务品质,同时促进学员质量意识的觉醒。
推进计时培训系统联网运行和信息共享,运用“互联网+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驾培过程中的报名约考、费用支付、培训预约、教学组织等各个环节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化课程和云课堂,实现驾培全过程数字化,增强培训服务质量的可评价和可追溯性,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学员多样化、个性化学驾需求。
推广应用智能辅助教学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技术、新装备,促进驾培行业智慧化、低碳化发展,实现驾培机构节能降本增效,提升学员学驾体验感和获得感。
笔者结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领会,以驾培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研究目标,分析驾培行业存在市场供需不平衡、培训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行业新技术应用不足、信息化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提出完善和创新驾培制度体系、构建协同共治新格局、强化从业人员素质培养、加强技术创新应用等政策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