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生,丰少伟,柴 凯,蔡敬标
(1.海军工程大学 舰船与海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3;2.海军研究院,北京 100161)
舰船系统庞大且装备复杂,合理使用和适时修理是海军舰船装备及其系统在作战、训练、使用等全寿命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1]。然而,舰船“厂修出不去、待修进不来”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造成维修成本的极大增加,而且严重制约海军转型建设发展和舰船战斗力保持和提升。因此,如何有序、有效、可控地开展舰船等级修理,在确保修理质量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缩短工期、控制成本,提高舰船的装备完好性和任务执行率,已然成为当前海军舰船等级修理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海军舰船等级修理现状出发,深入分析舰船等级修理拖期的主要原因,研究提出修期管控的对策措施,通过舰船等级修理探索实践,进一步缩短舰船在修时间,更充分地发挥装备维修效费比,对提高海军舰船全寿命期内在航率,促进舰船战斗力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海军舰船等级修理采用基于船体使用日历时间的“定期修理”模式,即按照“坞-小-坞-中”类别,根据船体的修理需求,安排舰船寿命期修理结构[2]。其中:坞修主要指舰船定期进坞或上排,进行船体污锈清除、设备检修、保养和故障排除;小修主要指舰船使用一定年限后,对船体和装备进行局部拆检、维修和保养,使舰船在下次等级修理前能够保持正常技术状态;中修主要指舰船经过几次坞修、小修后,对船体和装设备进行全面的拆检和维修,为恢复或保持舰船战术技术性能[3],通常结合中修同步开展装备升级改造和改装工程。
舰船等级修理参与单位多、涉及专业多、技术难点多、协调头绪多、不可预见因素多,是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近年来,随着海军转型建设发展,新型舰船入役数量多,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重,装备使用强度明显加大,修船厂舰船等级修理任务和早期舰船结合高等级修理改装任务更加繁重,在修舰船大面积拖期,甚至出现舰船停航排队等候修理的现象,使急迫的用装需求与较低的舰船在航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不仅导致了人力的紧张,而且造成了装备的超负荷使用,严重违背科学规律,也难以持续保持装备战斗力[4]。
修前准备、修中管理、修后总结是舰船等级修理的3个主要环节[5-7]。梳理分析近年来海军舰船修理数据,对舰船修理体制机制和修理环节中影响修理周期的因素进行总结,其中主要因素如下。
1)修理能力建设不匹配。为履行新形势下的使命任务,海军新型舰船入列数量多。在此关键阶段,修船厂的修理能力建设发展与舰船维修需求不匹配。硬件方面,舰船装备维修所需的船坞、码头、车间、供电供冷设施、修理调试线等设施数量不足;软件方面,维修和管理所需人员队伍专业不全、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维修信息系统开发使用尚不成熟。
2)体制机制修缮不及时。随着海军舰船修理模式改革实践的推进,舰船装备全寿命维修保障的体制机制正在着手试运行,原有的“总体技术责任单位—系统责任单位—承修单位—技术支撑单位”融合式维修保障体制机制尚未进行全面的修改完善,新旧体制机制尚处于衔接转换阶段,等级修理工作机制也处于磨合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舰船等级修理的高效开展。
3)修前技术准备不扎实。物资准备方面,存在技术调研不充分,所需维修图纸资料、工艺文件、修理指南等技术文件收集、整理、编写、调拨不到位,所需物资和器材备件库存种类、数量不清晰,对研制采购器材的质量、周期、流程预估不足,导致因程序繁琐、停产断线、进口渠道受限、数量不足、质量不过关退货等原因,延误修理周期;方案准备方面,工程勘验不细致,对装备可能存在的故障范围和修理工程风险预判不足,重难点修理工程确定不严谨,修理技术方案编制考虑不周全,在实际修理中常出现修理范围扩大、工程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导致修理周期一再拖延。
4)修时工程管理不规范。修理计划编制方面,主承修厂与各分承修单位沟通协调不细致深入,特殊情况及其应对措施考虑不充分,修理计划编制随意性大,修理工程衔接不紧密,对接执行力不够,使修理计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生产管理方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节点考核控制不严,因维修质量因素引起的返工、换新等现象经常出现,甚至出现质量事故,修理计划更改随意性大、执行拖沓,节点考核不严肃,使工程计划节点一拖再拖;涉及修理和改装的交叉牵连工程管理难度大,职责界面不清晰,现场沟通协调不顺畅,严重影响修理周期。
5)修理改装计划不同步。舰船结合高等级修理实施改装任务,往往与等级修理任务脱节严重。有时,修理工程将要完工了,改装方案却仍未批复,待改装方案批复后,还经常面临设备交付周期长等问题。因此,舰船高等级修理逢改必拖现象较为突出。
6)信息收集利用不高效。舰船等级修理所需的信息既包含承修单位修理能力建设和技术准备信息,还包含舰船及其装备技术状态、修理技术方案、修理计划及工程网络计划、工程进度节点考核及重大工程节点变更、安全生产管理、质量体系管理以及修理工程试验验收等大量关乎修理质量和进度的信息,对结合修理进行装备改装的,还包含有关装备改装计划项目、项目进度及试验验收等信息。在等级修理中,舰船装备初始信息和维修过程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欠缺,综合分析研判不全面,使大量的维修信息得不到科学有效的利用,导致修理工程出现延误征兆时不能及时进行纠正,从而出现修理计划的延期。
舰船等级修理是一种模式化和规范化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确定因素很多[8]。因此,为保证修理周期,必须针对拖期问题的根源,从多维度进行深度解剖和管控探索,打出优化修期管控的“组合拳”,从修前策划、修中控制、修后总结3个阶段实施综合管理,全面做好修理周期的管控工作,实现等级修理有效管控的螺旋式上升。
1)全面开展保障资源普查,摸清能力底数。对待修舰船按型号开展全面系统的保障资源普查,掌握包括承修单位维修所需场地、水电气保障条件、修理调试线、检测调试设备、器材备件保障能力、专用和通用工具等在内的硬件资源情况,以及维修图纸资料、修理工艺文件、修理质量保证大纲、修理技术要求和修理人才队伍数质量等软件资源情况。对保障资源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和评估,理清摸准每型舰船维修保障资源底数,准确掌握当前等级修理能力水平,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等级修理需求和标准要求,提出各等级修理能力建设需求,补足维修保障能力短板。
2)仔细做好修前技术准备,掌握关重环节。基于保障资源普查和维修保障能力建设基础,在舰船计划进厂修理前,结合舰船修理级别,各承修单位针对承担的维修保障任务,及时开展技术准备工作。一是对标舰船修理等级,结合修理能力水平,开展针对性修理能力补充建设,使物资、技术、资料、人员等切实满足任务需要。二是深入细致开展修理工程勘验,认真规范编制修理技术方案,确保修理内容全面、原因分析透彻、技术措施合理。三是严格控制修理工程范围和装备技术状态,充分考虑重难点工程、隐蔽工程、牵连工程和外包工程,科学制定等级修理网络计划。
3)切实强化修理工程管理,增加责任意识。一是加强宣讲教育,切实提高参修人员质量、安全和进度辨识能力,正确树立并增强责任意识,自觉加强质量控制,严格工艺流程、过程数据记录等工作,为舰船等级修理交付部队保质、顶用、按时、高效提供思想保证。二是建立定期巡视和例行交班制度,及时发现装备修理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拉单挂账,定人、定责、定时予以解决。三是有效开展技术协调,对修理和改装工作中出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及时组织协调和分析研判,周密制定解决方案,并对发现的隐患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研究提出可行性预案。
4)严格落实工程网络节点,维护计划权威。一是建立网络节点考核制度,实时跟踪掌握各工程网络节点落实情况,并及时进行节点考核,对诸如舰船进出坞、内场修理完工、单机恢复、系统恢复等关键工程计划节点,采用预先通告、按时组织、专班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对未能按时完成计划任务的进行通报或批评,对总体工程进度造成重大影响的进行追责,强化网络计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及时优化调整网络计划,根据不同专业工程特点和实施情况,对总体工程进行科学统筹,对工程网络计划进行优化调整,使各项工作无缝衔接,努力消除进度影响,杜绝随意更改或推迟计划,确保修理工程如期执行到位。
5)开发利用维修信息系统,提高维修效率。舰船维修信息系统是一个涵盖舰船系统设备组成、技术性能、技术状态、技术资料、使用履历、研制和承修单位、保障单位技术条件建设、历次维修记录等大量信息,用于记录和指导舰船装备使用维修保障的交互式一体化系统。在等级修理计划阶段,按照系统构建体系,将修理能力建设情况、技术准备情况、装备技术状态、修理技术方案、工程网络计划、承修单位及人员分工、维修图纸资料等维修所需的初始信息准确完整地录入系统;修理过程中,系统管理员和各承修单位及时收集修理过程信息并录入系统,实现修理工程、修理流程、质量控制、修理工艺、外协工程、工程进度、舰员自修和助修以及修理经费等综合管理,对于影响等级修理的重点工程和重要节点,系统会自动给出检查、考核或验收提醒;修理完工后,根据工程总结或查询需要,系统自动对修理过程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形成一套完整、全面、高质量的修理技术文件。开发利用维修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舰船等级修理全过程、全要素信息化管理,对提高舰船等级修理效率将发挥重要作用。
不同型号的舰船,装备型号数量差异性较大;不同级别的等级修理,修理周期要求也大不相同。为初步验证舰船等级修理周期管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某型舰船的高等级修理周期管控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1)补充开展保障资源普查,客观评估保障能力,针对性补足能力短板。对于该舰主动力装置、水消防系统、辅助设备以及舰炮系统等维修保障能力不足的装备和设备,在修理技术准备时,通过补充采购物资器材、扩充培训技术人员、重新梳理重难点工程、配套编制技术方案、修改完善修理工艺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工程实施的时效性。
2)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确保重难点工程和关键节点不拖期。各承修单位确定技术协调负责人,及时协调并科学管控网络计划,提前安排主汽轮机组、涡轮增压机组、汽轮发电机组等修理周期长的工程计划,主动协调对接改装设备纳期,抓准抓牢换装装备拆卸下舰和主机、轴系、舰炮等重难点修理工程,严格把牢舰船进出坞、主动力装置恢复、舰炮系统恢复、系泊试验、航行试验等关键工程节点,有效保证了总体工程的如期完工。
3)及时收集维修信息,合理利用信息系统,初步实现舰船等级修理的信息化管理。在原有维修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优化了系统体系架构、等级修理流程和网络节点设置,将维修信息的录入工作明确到各单位责任人,定期定时向用户通报工程进展和检查考核情况,并随时为用户提供信息查询。初步实现了维修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共享,有效促进了舰船等级修理工程的科学管理。
在某舰高等级修理过程中,通过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对其修理周期控制进行了探索实践,实现了该舰高等级修理的如期完工出厂,比首舰修理周期缩短近40%,效益十分显著。
强军兴军新征程,装备保障新跨越。新形势下海军舰船使命任务的不断拓展和装备技术水平的持续提高,对舰船等级修理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海军舰船等级修理能否如期进厂并按期完工,将直接关系着舰船在航率和战斗力的长期持续保持。实践证明:只要严格组织管理,科学合理控制,通力协调配合,舰船等级修理修期可控、拖期可治,进而实现修期的适度缩短,这对提高舰船在航率和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舰船等级修理周期管控实践工作应强化主场、主力、主责的使命担当,在保证维修质量的基础上,通过利用科学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在实践中进一步压缩舰船等级修理周期,不断提升舰船在航率,对于海军舰船战斗力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