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2021-03-31 00:06彭鸿坤赵胤凯
西部皮革 2021年21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都市公众

彭鸿坤,赵胤凯

(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2)

1 公共艺术概述

“公共艺术”本身是一个外来词语。如何理解公共艺术,首先我们对“公共艺术”进行词语拆分。即为“公共”与“艺术”。那么又如何理解“公共”,在《辞海》中对其的解释为:属于社会的,共有公用的[1]。纠其本质就是一种群体性概念的指代词,强调民众公众的所属权。而“大众艺术作品”顾名思义,即是公开的艺术作品形式,非私人所设计或布置的艺术作品。它是一种表现于外在的、可视化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个蕴含着丰富社会精神内容的意识形态,是与公民、社会、艺术家们直接对话的平台,是连接艺术作品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

“公共艺术”的表现内容有:设置在公共场所,允许公众自由参与艺术欣赏。作品的表达应具有社会公益精神,并能体现社会公共意识形态与精神理念。艺术作品的设立和展示应当有广泛的公众参与,并接受舆论的评价和监督。

1.1 公共艺术的产生发展

从世界艺术发展的宏观角度看,20 世纪以来,美学发生了重大转变[2]。美学的发展越来越关注世俗生活和人们的日常活动,不再像过去那样与民众遥不可及,愈发注重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具体生活情境相联系。

当代的公共艺术,最初出现在20 世纪50 年代末和60 年代初的纽约。直接原因是由于西方文化出现了巨大变化,使得其文化教育政策也出现了变化。他们的口号是让美国人享受艺术。因此,在1959 年,曾被称为“壁画之城”的美国费城,成为了全美首个批准授权推行百分比艺术条例的城市。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随着国内城市发展突飞猛进,中国艺术也以更为开放的姿态面向全球。在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随着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需要越来越多元,公众艺术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日常生活和休闲空间,因此便产生了一批形形色色、主题鲜明的公众艺术,在城市空间中无处不在,使广大民众体验到与艺术的零距离感。

1.2 公共艺术的现状

近十年来,中国部分城市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都市现代化的同时,更加强调生活、工作、交通、文娱四大都市要素的合理配置与统筹发展,城市公共艺术成果突出。如珠海、威海、深圳、大连、上海等地,在中国公共美术建设方面已经获得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而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广泛实验,中国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创造水平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不断得到了提升,而且整个创意思路、创造体验、创作流程、艺术材质的使用和表达方式等都在不断完善。

城市公共艺术有着高度的时代性和形象性。而城市公共艺术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人们对城市内公共空间的需求。不少城市公共艺术都能在都市公共空间中发挥很好的艺术装饰效果,画龙点睛,盘活了整个城市公共空间,在都市中形成了一条美丽的城市风景线。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不少城市都在积极开辟都市公共空间,如绿色公园、美化街区、公共广场、地下空间、交通道路等。而且,我国都市公共艺术的形式也在创新发展,如政府在街道艺术、园林建筑和社会主义文化道路铺设方面也在加大投入,这些都促使了我国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的数量越来越多。如青岛地标雕塑《五月的风》、首都国际机场《壁画》等,时代主题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公共艺术已然从单一的政治模式转变为真正为公众服务。

2 城市公共空间

所谓的都市公共空间,指的是在都市里各楼宇内部的,所有公民所能够自由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总和[3]。这种空间关系通过不同的规模和层次相互联系着,从狭窄的街区、早期的商场和港口到后期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百货商场,甚至是大都会的开敞空间,它们全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比如古罗马的集聚广场、巴黎的塞纳河、温哥华的格兰威尔岛、纽约的中央公园、上海外滩等等。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公众普遍性。

城市公共资源共享是所有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标志。同时,分享本身也具有重要意义。最具创意的方向是让城市公共空间满足大多数市民的希望和需求。在日益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人口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膨胀,导致城市越来越拥挤。然而,人们在人群中感受到了潜在的孤独感。只要我们稍加关注,就会发现,如果城市公共空间能够提供宜人的环境和设施,成千上万的人就会找到归属感,分享和沉浸其中。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为人们提供了具有归属感的社交休闲场所。

3 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的联系

对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建设,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其独特的公众从属特性,因此它也受这一特性所制约和影响。具体表现为公共艺术受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受地域及传统文化影响、受公众影响。

3.1 经济政治影响

对我国大中城市而言,由于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推进,中国各方面的经济发展均步入了较合理的轨道,对都市公共空间和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在不少大中城市都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商场和步行街,并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政治与社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都市内公共空间的存在形式。以都市公园广场建筑为例:早期都市公园广场是人们聚会、议事、进行庆典、操练和检阅部队的中央地点。后来由于政治与社会因素的变迁,都市公园广场建筑的性质、功能类型、建筑规格与形态等均出现了重大的改变与发展。

现代都市广场可以说是都市的几何中心和主要交通干道的发散中心,既可以是都市内重大社区公众活动的集中地,也可以是政府、司法、公用事业的中枢地,也可能是商贸、文娱的中间地点,即文化演出和游憩观光,以及有一定综合功用和属性的公共场所。现在广场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和旅游者放松、交流、游览、表演、玩乐和文化消费的聚集地点。都市公共空间性质与用途的改变,必将引起都市公共艺术风格的变革。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将伴随都市社会形态与公共空间的历史内涵而不断地变迁与积累。

3.2 地域及传统文化影响

纵观中国城市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这与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与发展,市场呈现多姿多彩的形象。建筑造型、拱门石雕、店前装潢图案、市场和商品港口等的标志和封面、石狮和石拱门、街巷道路、马桩雕塑、沿街祠堂、寺庙等的建筑装潢与摆设充满了审美创意与人文意蕴,都曾是中国传统都市街区的公共空间美学景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俗节日和习俗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每逢元旦、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都会有一些公共活动,这些活动与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有关。这些节日习俗也导致了具有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的产生和发展。

近代以来,由于中国不少大中城市逐步意识到了都市经济、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等的高速发展对城市街道生活环境和周围自然景观的影响,致使中国不少大中城市逐渐形成了“步行街”,步行街即“文化街”和“商业街”,主要位于城市具备一定历史渊源的中心商务区或旅游人文活动区,目的是在自然、宽松的街区环境中寻求给人们闲适、悠然的生命体验与节奏。

3.3 公众影响

当城市公民作为社区的主要人群之时,公众对公共艺术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要求也始终在促进着其发展、改变与完善。公众对现代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深刻转变,对都市美的全新理解,对更舒适的都市生活空间的要求,对中国都市公共空间环境与都市公共艺术作品提出的全新的审美需求,直接推动着中国都市公共空间设计环境与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蓬勃发展,给其发展带来了契机。

伴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人类的工作效率提高,工作压力与工作时间都在下降,尤其是随着国家双休日制的推行,人类有了更多的休闲时光,所以对于都市公共空间与公众艺术作品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4 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国际化背景下,艺术家必须创作带有现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公共美术以及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公共艺术。当然,这一民族特性也绝不是肤浅的,并非对前人或前辈所创作的作品的某些表面形态、题材和技巧上的简单应用或插图拼贴,亦并非指单纯的艺术概念修改与挪用,而是指它在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天然而真实的人文根基。也唯有如此,我国的公共艺术才会被赋予民族个性,也才傲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并且,如果能够挖掘和运用地方的人文资源,汲取地方特色中富有典范意味、与本地区的城市人文艺术发展中有着某种共同功能的人文精髓,将其再现为鲜明的城市人文美学景观,不但能够引发城市更大的人文情感共振,提高地方民众的文化精神归属性与认同性,而且还能够丰富与完善城市公共艺术创作的艺术个性,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艺术与地方地缘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丰富城市的人文个性。它将有助于缓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中的“千城一面”现象问题。

结语

公共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到目前为止,公众文化艺术和公众空间文化相互影响、互相贡献。公共艺术极大地充实着都市空间,而在充实和完善空间的过程中,不恰当的规划设计,无内涵精神的艺术作品,也会破坏原本和谐的公共空间。因此,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对都市公众空间设计即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相反,城市公共空间也制约着公共艺术,以公共空间的经济文化特征、地域特征、文化内涵、形式、功能、服务对象等制约着公共艺术的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都市公众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穿越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