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景德镇是中国最重要的陶瓷窑口,素有“瓷都”之美称,在全世界闻名遐迩,其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色釉瓷合称为景德镇四大名瓷。在现当代艺术家的继承及创新之下,青花仍继续在陶瓷艺术中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青花瓷是指用青花钴料在白色的坯体上进行绘制,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青花创烧于元代,其原料呈色鲜明稳定,根据调料浓淡呈现多层次丰富变化,展现出精彩多变的艺术效果,其造型、装饰、工艺之美都有独特的审美风格。本文就国内外对中国陶瓷装饰发展的研究资料进行梳理分析,从审美的角度综述景德镇元代青花的起源,重点对景德镇元代青花的造型、装饰、工艺等方面的审美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并通过对元青花艺术风格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文人画和伊斯兰对其审美特征的影响,为景德镇元代青花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十二世纪末,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生产方式落后,他们在二十几年的时间里灭西夏、金,统一南宋,统一中国。因有南宋和金代的基础,手工业虽在战争中遭到很大破坏,但因元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工匠发展,建立匠籍制度,使得手工业在建立初期仍得到一定的发展。随着元代统治范围的扩大,对外贸易受到极大重视,各民族文化商业交流频繁,促使手工业生产的进步,元代的陶瓷因此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
从陶瓷彩绘的历史进程来看,唐代长沙窑已经成功烧制了釉下彩绘陶瓷,在宋金时期,以磁州窑为主的窑工进一步烧制出了更为细腻的白地黑花釉下彩,遍布北方地区。南宋时期,因为战乱北方的工匠纷纷来到景德镇,同时带来了他们成熟的绘画及烧制技艺,景德镇逐渐形成全国制瓷中心。经历400 多年的发展,元青花发展的条件逐渐成熟。
元代陶瓷的发展从宋代阴柔含蓄的审美表现成功转变为蒙古族豪放粗壮的独特艺术风格,开始进入全新的陶瓷彩绘时代。
元代青花瓷风格首先在其造型上有独特体现。因统治者的改变,其文化及生活较宋代有很大差异,蒙古族人因生活习性的缘故不再追求宋代陶瓷沉静素雅的风格特征,胎厚体大成为当时的陶瓷造型特征[1]。而元代大力发展的对外贸易主要销往伊斯兰等国家,同样需要厚重的瓷器,以便于使用及运输,由此形成了元代陶瓷造型质朴豪放的独特审美。
景德镇元代青花的造型较宋代主要以实用为主,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适宜蒙族人及对外出口贸易国家生活习性而设计的陶瓷造型[2]。伊朗阿特别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所藏元代青花陶瓷造型种类丰富,胎体厚重,色彩丰富,是研究元代青花的珍贵资料。十四世纪前后,青花在景德镇发展已然成熟,由于对实用性的重视,元代瓷器在造型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从梅瓶和玉壶春瓶可以明显看到宋代的式样,但碗、盘、罐相比较宋代陶瓷造型有很大变化。
罐在元代青花器型中是比较常见的器型,它多为直口短颈,溜肩,腹部最大,往下内收至平底,口径一般大于足径,或均等,造型矮胖稳重[3]。罐大多有盖,造型丰富,盖顶普遍装饰狮钮,有波浪起伏的荷叶盖罐、洗口罐、兽耳狮钮盖罐等,制作也较为精美。
元代青花梅瓶和玉壶春瓶较宋代也有一定变化,梅瓶口部加高,肩部很大,体态丰满而又修美,玉壶春瓶承袭宋制,流行范围很广,多敞口,颈部拉长,腹部渐宽,呈椭圆形,近底部。玉壶春瓶仍继承宋代贯耳造型,并发展成元代青花瓷造型的一大特色。
盘是元代景德镇青花瓷主要器物,现留存元代青花经典作品也较多。盘体型较大、多为折沿,圆口类居多,少数为菱花样式。盘均为砂底,不施釉,圈足,装饰全在盘内。碗也为主要造型,有敞口和敛口两种。敞口碗腹部较深,小圈足,足不施釉。敛口碗口沿内敛,该器型只限于元青花器型。
中国的历史上有雅、俗文化之分。雅是儒、释、道的精神产生的,在意识形态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在审美情趣上,则追求道家和禅宗的审美意境。从历代陶瓷的审美特征来看,追求的是含蓄内蕴、自然天成的美学特点,宋代重视釉面本身的质地,釉色肥厚如美玉,主要以刻花、划花纹样装饰,彩绘形式极少。但从元代开始,以元青花为代表的直白的绘画表现形式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元代受文人画和世俗文化的影响,雅俗文化合流,“俗”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形式。
元代青花装饰题材丰富多样,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戏曲故事与历史人物,如萧何月下追韩信、鬼谷子下山、陶渊明爱菊、三顾茅庐等历史典故非常重视形象刻画及内在情感的表达,采用白描手法,将历史情节精炼生动地表现出来,形态生动,达到“传神”之高度,给观者呼之欲出之感,成为元青花装饰画面中后人研究及学习之重点。
此外,元青花装饰纹样还有动物、植物、几何纹等装饰题材,纹饰均严格按构图进行绘制,以瓶罐的腹部和盘心为中心进行主体纹饰装饰,辅助性纹饰层层铺垫,井然有序,繁复统一。题材丰富,从种类来分,常见主题纹饰有植物纹,如牡丹花、菊花、莲花、松竹梅、芭蕉、灵芝、山茶等;动物纹,如龙、凤、鹤、鹿、鸳鸯、狮、蟋蟀、鱼、麒麟等;辅纹有卷草纹、回纹、波浪纹、云头纹、锦地、旋涡纹、缠枝花卉等[4]。元青花装饰主题纹饰与辅纹都有独特的时代风格,画面层次丰富,处理得当,有一种兼具东西方艺术审美的美感。元青花装饰不同于文人雅士所追求的中国画审美意境,更加贴合社会现实生活,通过优美而有视觉冲击力的构图排布,与民众审美相契合,自由欢快,达到世俗共赏的精神感受,生动感人。
元青花绘画采用“一笔点划”技法,灵活地运用笔法,不受束缚,纵笔挥洒,如同中国画的笔法,展现出中国画所讲究的“气韵生动”之美,酣畅淋漓,笔力刚劲。从现存元青花珍品可看出当时工匠绘画用笔精细与生动共存,有法无法之间,形成华丽又活泼的美感,线条与笔法的妙用在元青花绘画中体现充分。
元代时期的青花瓷器造型厚重,一方面是与统治者生活习性有关,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陶瓷发展到元代,制瓷工艺在不断进步,从景德镇元青花瓷胎的分析来看,元青花瓷胎中的氧化铝含量相比较宋代有明显增加。元代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高岭土的使用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减少变形,因此满足了元代工匠烧制更大器型的条件,由此出现大盘、大罐等元青花精品瓷器的流传;而宋代青白瓷仅用瓷石作为制胎原料。
景德镇元青花的釉色白中泛青,光润透亮,釉色不及宋代青釉丰富细腻。元代青花更注重装饰的表现,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镇元代青花料有进口和国产两种色料,原料充裕。青花料虽只有一种颜色,但由于青花料可使装饰纹样深浅浓度不一,层次表现极其丰富精彩,青白对比,互为反转,青中带蓝,蓝中有黑,同一种色,分至七色九色之多,蓝白搭配,犹如百姓民间服饰布料一样,质朴淳厚,这应该也是青花能够迅速成熟并在历史长河上不断发展,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元代景德镇窑不仅成功烧制出青花,还相继烧出釉里红、卵白釉、红釉、蓝釉等高温色釉瓷,但从明清乃至当代陶瓷的发展来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景德镇元代青花的创烧,它的创烧奠定了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方向。
元代青花的装饰效果有中国水墨画的意蕴在内,主要还是由于元代文人因为社会发展方向的原因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文人雅士不得已回归民间。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文人只能通过更加隐晦的方式抒发情感,而元青花的创世,蓝白相间的色彩,清雅丰富,与中国水墨画的墨分五色不谋而合,蓝色的苍翠欲滴,与文人清静无为的追求相契合,诱发了他们内在的联系,虽然还没有确切的证据,但元青花上复杂的装饰纹样,特别是历史故事题材确也不是匠人能够信手拈来之作,这些图案表现高度凝练,极具代表性,人物采用白描手法,形象生动,山石变现使用中国画中的笔法,皴擦点染,用笔泼辣豪放,所以文人画与元青花在理念、笔法、画风等方面是有确切联系的。
景德镇元代青花是由民间工匠所制,他们对民间生活习俗及社会变化感同身受,所以由他们创作出来的元青花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趣味。例如每种青花纹样都有其特定的吉祥图案式样和祝福寓意,艺术表现生动奔放,这些装饰纹样能够历代传承并不断创新改善,在元青花上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其能够适应民间文化,与民间审美相契合有很大关系。
元青花艺术风格的形成不仅是由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审美倾向,还有异族文化的入侵、对外贸易的繁盛对其产生的影响。元代政府和民间对外贸易都十分发达,致使外贸商品的需求量巨大,海外市场的打开,促使手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景德镇为了适应伊斯兰市场的订购需求,不得不进行创新设计,景德镇工匠按伊斯兰人的席地而坐的饮食生活习惯进行制造,装饰风格同样参考伊斯兰风格进行,同心圆环层层分割,由内向外进行装饰设计,因此使用青花釉下彩技法,以伊斯兰装饰风格为主,装饰题材为中国传统题材的元青花瓷器应运而生,比起中国传统的装饰风格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元代统治者还非常注重思想方面的统治,大力宣传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这些宗教的传播,麻痹了百姓的反抗意识,在工艺美术方面,对元代青花的装饰纹样,如缠枝莲纹、牡丹纹的广泛使用,宗教所用器皿的制作,都对元青花的艺术风格带来一定影响。景德镇元代青花引领了中国陶瓷彩绘的新方向,使景德镇由此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5]。元青花推动了陶瓷新时代的发展,政治文化艺术等因素融合碰撞的审美高度造就了元代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更开启了一个明朗的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