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媛媛
(吉林艺术学院东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
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种,旗袍拥有较为久远的历史。作为袍服中的一种,其在清朝就已经成为女性的主要服饰之一。虽然这一时期的旗袍仍然是尊贵身份的象征,但是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旗袍获得大范围发展的是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旗袍已经成为时尚的代名词了,这也和当时中西交融的社会大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民国时期的旗袍正是在继承传统旗袍的基础上融合西方服饰的特点而获得较快发展的。虽然近代的旗袍主要沿袭着清朝旗袍的形制,但是也吸收了西方女性服饰的特点,其已经是中西融合的重要服饰代表。新时期的中西交融又推动了旗袍设计的发展,旗袍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标志性服饰。
旗袍是中国女性服饰的重要代表之一,它是清朝满族女性的主要服饰,并且在近代又获得了黄金的发展时期。旗袍对于展现中国女性的端庄、大方以及优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服饰的优美曲线使得女性的姿态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反之又赋予了女性巨大的活力。它成为女性追求时尚的重要载体的同时,对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展现自我具有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旗袍作为传统服饰的象征,既代表着传统女性的内向与含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女性的曲线美,所以它在中国女性的心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之一,旗袍承载着中国的浓厚文化。旗袍的发展也是中西交融的重要代表,既代表着中国传统丝绸制作技艺、刺绣技艺以及民族文化,又代表着兼容并包的民族特性。除此之外,旗袍还将中国女性的典雅大方、贤惠以及知书达礼完美地展现出来。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其正是中西方积极交流、融合的重要象征。
可以说在清朝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旗袍都是作为女性的主要服饰而存在的,其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具体来看,旗袍是属于袍服的一种,其起初的设计是为了满足满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所以具有相对宽大、衣衩较长的特点,我们常见的一种形状像马蹄的袖口就被称为“马蹄袖”。在拜见君王和长辈的时候需要放下“马蹄袖”,这在很多满族历史剧中都是可以看到的。起初旗袍也不是女性独有的,很多满族男性也经常穿着这种旗服。并且随着清朝的建立和八旗制度的稳定,被很多满族八旗人穿着的这种袍服就逐渐被称为旗袍。后来袍服在清朝满族人群中愈发盛行,对于满族女性来说,旗袍更是成为她们的日常主要服饰。作为袍服的一种,旗袍的起初设计更多地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尤其是能够利于灵活骑马射箭和上马下马运动,所以它不具备较高的美观度[1]。随着国家的稳定,清朝的满族女性逐渐开始追求旗袍的审美性,开始下功夫对旗袍进行一些艺术性和审美性的设计,以展现女性的魅力。为了提高旗袍的审美性,满族女性在旗袍的周围进行了一些装饰设计,其中主要就是刺绣和纹绣。绣花是满族女性对旗袍进行装饰的主要方式,她们往往会在旗袍的袖口、领口以及前襟等处进行绣花,这些纹绣的花大都十分精美,进而提高了旗袍的审美性。我们在很多历史图片和影视剧中会看到不少满族女性穿着一种袖口十分宽大并且经常会被挽起来的旗袍,在满族旗袍中这被称为“大挽袖”。这种旗袍会在袖口里面纹一些图案,当把袖口挽起来的时候就能将这些纹绣的精美图案展现出来,这满足了很多满族女性的审美需求。在袖口、衣领边以及前襟进行纹绣、刺绣已经成为当时满族女性追求美的重要标志,一些精美的植物图案经常会被绣到旗袍的外部。虽然旗袍已经成为满族女性的主要服饰,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旗袍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同身份的满族女性所穿着的旗袍是有显著不同的。例如贵族阶层的满族女性主要会穿着丝绸制作的旗袍,大红色缎的小团龙的常服就是很多满族贵族比较喜爱的一种旗袍,这些旗袍上的纹绣图案大都是雍容华贵的,这也成为她们尊贵身份的象征。相对而言,普通女性的旗袍则由一种较为普通的布料制作,其装饰图案也是较为普通和单一的。清光绪朝之前一直是禁止满汉通婚的,所以作为满族女性主要服饰的旗袍是很多汉族女性接触不到的,同时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也使得旗袍成为女性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晚清时期,随着满汉融合的不断深入,满汉之间的杂居也对服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满汉通婚之后,很多汉族女性也逐渐接触到了旗袍,并推动了旗袍的发展[2]。晚清时期已经可以看到很多汉族女性穿着旗袍外出活动了,为了留作纪念她们往往会选择照相并保留相片。
这一时期主要是指辛亥革命之后的近代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打破了传统封建下的阶级制度,使得民主和平等思想得到了深入广泛的传播,旗袍渐渐地不再是尊贵身份的象征。实际上旗袍真正得到普及和发展的时期应该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也是五四运动之后,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中西交融的中心,上海地区首先对服饰进行了革新运动。人们开始接受新思想并且勇于打破原有的思想观念束缚,在服饰设计上不断采用新思想和新方法,此时刚开始流行的旗袍就成了新的试验品。在结合旗袍的原有特点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女性服饰的特点,设计出一种新式旗袍,也被称为“海派旗袍”[3]。这种新式旗袍以满足女性的服饰需求为基础,并努力提高旗袍的审美价值,在模仿西方女性服饰的过程中设计出多样化的新奇装饰,极大地满足了女性对美的追求。从具体细节来看,其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由原来的四面开禊转变为两面开禊,旗袍原有的宽松下摆改变为向内收敛的样式,原有的宽大袖口也变为窄紧袖口,这一设计很好地将女性的身材展现出来,对于提升女性地位也具有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旗袍的鼎盛时期,也可以称之为辉煌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新思潮不断出现,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能够充分体现女性美的旗袍便成为很多职业女性和普通女性十分青睐的一种服饰。海派旗袍在原有样式的基础上大胆进行了改良,例如领子的高低、开衩的高低、袖口的大小都与传统旗袍有着显著的不同,打破了对传统女性的衣着限制,使得女性更加主动地展现自我。这种发生在上海地区的服饰革新运动也使得旗袍迎来自己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种类的旗袍样式。从旗袍的整体长短来分,有长旗袍和短旗袍,有的到小腿中部,有的到膝盖处;从袖子来分,出现了短袖旗袍和无袖旗袍;除此之外,还有高领、低领以及无领之分,还有开衩的高低之分;从襟形来分,当时出现了如意襟、琵琶襟和斜襟、双襟。总之,这一时期的旗袍样式种类非常之多,并且每一种样式都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还存着直筒单一样式的男性旗袍,但随着西式服饰的流行,男性旗袍也没有获得长久的发展。从大城市上海兴起的海派旗袍迅速向各地传播开来,很多小城市甚至是县城中的女性以及学生教师也都勇于尝试这种新式旗袍。可以说,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种新式旗袍已经成为很多中国女性外出活动的正式服饰了。这其中由于战争的爆发使得旗袍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使旗袍更多倾向于经济实用性和便于活动性,所以这一时期的旗袍大都到小腿中部和膝盖处,同时还要能够灵活运动,其质量很好,但审美性稍有降低。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夏季时更多地会选择短袖、稍低的领口,这与早期华丽优雅的旗袍风格相比,显得更加朴素和简单实用[4]。
从1911 年到1949 年,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主要代表服饰,其在继承满族旗袍的基础之上经过中西交融以及不断地改良之后,显得既具有现代时尚风格,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旗袍能够在这一时期获得黄金发展的机会,也和当时的时代特点紧密相关,中西交融的不断深入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都是促使旗袍成为主要服饰的重要基础,另外女性对美的不断追求也是旗袍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这一时期主要是指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现在,其中又主要分为几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最后就是现如今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百废待兴,国家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发展国民经济以及提高社会生产力,所以华丽优美的旗袍就不适合当时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了,但是在一些重大活动以及对外活动中仍然可以看到旗袍的身影。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由于受思想观念的影响,旗袍成为封建、传统的象征,同时也被当成腐化的代表,所以在当时的中国很难看到穿着旗袍的人,只有在港澳台以及海外的华人中,才能够看到旗袍的存在。从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旗袍可以说是沉寂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思想观念转变,市场经济发展,旗袍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之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美的追求,旗袍又成为展现女性美的重要服饰,可以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旗袍发展的恢复期。推动旗袍在新时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影视剧,其中以香港的影视剧最为突出,很多影视剧明星纷纷穿上旗袍展现自身的美丽[5]。二十一世纪初也是中国与世界全面往来交流的阶段,所以极具民族特色的旗袍常常作为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出现,这也使得旗袍的样式和制作细节不断精益求精。
现如今旗袍作为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具有的文化性和艺术性更强。虽然没有获得大范围的推广,但是它正焕发出新的活力,并不断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