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瑶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
该课程是一门将传统手工编织与首饰设计相结合的课程,强调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多种编绳和编结工艺,并将这些工艺运用到首饰设计当中,从而多角度地开拓学生的设计思路,扩展学生的设计技能。课程难点在于,编织技艺属于服装设计教学的内容,因此如何对编织这种基础编结技法通过“点”的形式进行形式转换,并将其运用到首饰设计中。明确其应用的多种体现,也思考编织应用的创新路径。
课程授课方式较为传统,教师传授编织技法,通过PPT 向学生展示编织艺术运用到首饰设计中的优秀作品,强调该门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以及本课程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编织艺术研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编织技艺的认知。授课过程中通过视频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使得学生可以与教师同步进行编结,编结演示后教师到学生中对技术要点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为多种方式的结合:项目驱动法、讲授法、实践法、小组讨论法、演示法等。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课内逐个进行辅导。展示往届学生的编织作品,给予学生在材质、款式、创意等方面一定的艺术参考。
在基础教学阶段由教师做教学引导,要求学生做课前准备并提出问题;课中,师生课堂互动,协作学习,实现多材质、多技法的融合与碰撞,并解决问题;课后作品以主题展览的形式举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件的课程设计中运用大量的编织类首饰实物图片,使得学生对课程形成直观认识,展示实物编织作品,用最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看到编织艺术运用到首饰设计中的多种可能,并用大量的实物激发学生们创作的热情。通过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这门课程所需学习的基本技法并将其传授给学生。
编织艺术最早使用在服装设计中。西周时期染织工艺已较为发达。随着朝代的更迭,编织技法逐渐成熟,纹样不断增加,图案组织从十二章纹饰到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的不断演化;编织材质的种类随对外交流更加多样化,编织手法多,因此呈现出多种美感[1]。
首饰有长达7000 年的历史,其代表的意义从原始的装饰—祈求祝福—身份象征—趣味性表达—再次回到装饰作用中,首饰是具有艺术气息的表现形式,不仅是文化载体也是文化的具体呈现,有着时代的痕迹。作为视觉的艺术表达,首饰可以展现现代美学文化、体现了审美思想和审美趣味。
在工业革命后,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批量生产已经使得首饰开始普及化,但这种现象并不能为有个性表达的人们所接受。因此不同艺术类别首饰的设计师开始为首饰设计开发新思想、新理念,使其达到新高度,首饰设计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表达和个人名片。
艺术教育与首饰设计市场的需求还未完全结合,首饰设计和首饰生产不相配,最终产物缺少了的艺术化,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编织艺术与首饰设计的碰撞依旧处于探索阶段,编织艺术本身的变化特征在艺术领域有充分的可塑空间,因此传统金银与编织材料的搭配产生新潮的艺术冲击力,打破传统视觉效果、思维定势。国粹非遗持续为国潮赋能助力,促使了文化输出,在设计上融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提高了青年一代消费者对首饰选择的主导权和时尚主力。
在材质、触感、颜色搭配方面综合运用多种元素,让首饰的设计方式重新整理与组合,产生新的艺术碰撞。编织艺术与首饰设计的结合,所呈现出的美感、韵味也不尽相同。新型材料在传统文化中的应用体现出无穷的趣味。宝石的坚硬质感和柔和的材质颜色搭配,极大程度拓宽了首饰设计的感染力。
编织材料,通过材料的扩充与改良、优化,将首饰设计赋予新的人文情怀,跨领域的碰撞产生新的理解,欣赏各自的文化,人类共同的硬朗与柔和的精致,留下的不确定设计。满足情感与信念,亘古不变的心灵需求。
通过赏析优秀的编织文化产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践行课程中的美学教育。以实践出发使学生对传统编织技艺有一定的认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编织技艺的思维导图,将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进行结合,美学教育充分应用在课堂中并贯穿课堂,始终通过文化和课堂相结合、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2]。
编织创意设计与传统的竹编、绳编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珠宝玉石与绳编的结合设计,从基础编织入门到深入的视频讲解,潜移默化地让首饰有了更多的材料设计。设计中,通过设计图将图纸变成现实,是个人编织中构图的三维空间元素的重新组合,也是将原材料从简单到繁琐、从平面到立体的呈现过程。在多维度下,课程教学融入了视觉情感,超强的视觉内容包含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缩影。设计中,通过改变传统构图的设计元素,学生针对图纸进行设计思维的发散,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增强学生的学习技能,并可尝试商业款的首饰设计。
通过美学的融入让学生们真正地感受中国传统编织艺术的自身魅力,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与首饰设计相结合,从材质本身到非传统材质的应用及传统吉祥纹样的使用,使前卫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增加珠宝首饰的古典韵味和内在美感、文化寓意。近年来,由于国潮文化的快速崛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逐渐出现在各个产品设计当中。首饰设计也逐渐地凸显民族风尚和文化的传承,祥云纹、古典园林、莲花纹等传统元素是较多原创设计师的灵感源泉,这增强了国内首饰设计的核心竞争力与核心价值。这对于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设计展览及设计比赛。企业可以通过艺术展厅的感官学习,了解学生的编织作品。另一方面,带队考察各个组织机构的编织作品,进行市场调研,研究市场需求。编织艺术这种技能的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助于企业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设计构思的提供、指导、落实等沟通环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设计及制作,通过以赛促学的这种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对编织艺术的兴趣,将时间、空间、环境等多方面综合。
通过社会上的反馈来及时调整教学资源。学习更合适的教育思想、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全方位将现实需求与实际教学资源相结合,作为课程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创意设计阶段,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在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教学中的实践贯穿于课堂始终,来凸显编织技艺中学科育人之美,满足市场实际需求并走向繁荣。
在编织技艺中,发挥传统编织技艺独有的美感,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在形有所表、艺有所达上面发挥得淋漓尽致。目前编织技艺由于其材料的限制和耗时的程度,与首饰设计并没有特别好的结合点,需要教师在设计课堂中,多加费心,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国潮文化发扬光大,发现传统编织技艺和时尚潮流文化相结合的点。国潮崛起正当时,学习传统文化,设计首饰之美。将其融会贯通于美育教育,凸显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