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陶瓷工艺的艺术美展现

2021-03-31 06:33白佳璐
西部皮革 2021年24期
关键词:陶瓷工艺唐三彩艺术美

白佳璐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1 唐三彩艺术之美

1.1 “唐三彩”之前的制陶发展简述

艺术美是人为创造的,是人类劳动和思想的结果。艺术美是对现实美的升华,是美的集中表现和高级形态。陶瓷工艺不单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其艺术美是集创作工艺技法、文化背景和世人审美等于一体的文化产物。创作人积极主动地对原始的天然材质进行创造加工,基于当下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审美性来进一步提升其艺术价值。

在工艺美术史中,制陶工艺最初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进行造物的创造性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人类对陶器的需求开始不单单满足于它的实用功能,而选择在素面陶器上雕刻简单的纹饰,同时也开始用不同的陶土为陶器烧制不同的颜色,这种造物活动展现了人类开始具有一定的审美性质并且希望赋予陶器一定的精神价值。在商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生产陶器的工种部门,陶器工艺在此时期的普及说明陶器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和人们对于陶器工艺的认可。随后在战国时期,陶器上的装饰不单有生活场景和自然崇拜的纹饰,也开始出现了大量精致的花鸟图腾样的纹饰,同时在陶器外表使用铅釉而使其外表更光滑。在西汉时期釉料使用普及,并且出现双色彩釉,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感受。此时人们的审美倾向还偏爱于素色或简单釉色的陶器,直到唐朝丝绸之路繁荣兴盛[1],西域的各种艺术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大大开拓了世人的眼界,新颖的材料和异域的配色装饰颠覆了当时人们对艺术的审美,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在工艺美术门类中,陶器工艺的巅峰时期便是那个创造“唐三彩”的唐朝。“唐三彩”的艺术美不光是外表的感官美,更在于它的内在文化蕴涵。它的艺术美包含着工艺美,是集实用与美感于一体,同时也是集民族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生活为一体的艺术造物。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唐三彩”也是当时中国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碰撞所形成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产物。

1.2 唐三彩的艺术美展现

1.2.1 “唐三彩”的工艺美

因丝绸之路的开拓,在唐朝各种外来文化不断涌入并融入唐朝本土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改变了人们以往的审美观,多彩的艺术备受尊崇,较为常见的便是多彩的釉色在陶器上的应用,由此诞生了“唐三彩”,可以说“唐三彩”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文化产物。研究显示,当时流行的“唐三彩”无论是在工艺技术还是在颜色应用上都是受伊斯兰多彩釉色陶器的影响最大[2]。丝绸之路下各国的贸易交流频繁,使唐朝陶瓷业需求量巨大,陶瓷工艺由此发展迅猛,同时也让唐三彩的烧制工艺得到了迅速提升。如此一来,“唐三彩”成为我国陶器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釉彩颜色之美

“唐三彩”全名为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朝的一种低温彩釉陶器。“唐三彩”的成型需要经过两次烧制,先是在1100℃左右的高温下烧出素坯,然后在已素烧过的胎体上施釉,再经900℃的低温烧成。它对温度的把控要求极高,在古代要想控温准确需要匠人具有极高的工艺熟练程度[3]。在科学还没有普及的封建时期能创造出如此精致的工艺品,可见当时人们对于“唐三彩”的推崇,以及当时人们审美的变化提升。

“唐三彩”的工艺美中最引人注目、工艺创新技术最高的便是这陶器的釉彩之美。“唐三彩”的釉彩有多种颜色,但通常以黄、绿、白三种颜色面积占比较大,故后人习惯将这种多彩釉色陶器称为“唐三彩”。而实际上其釉色并不固定为黄绿白三种,且颜色之间也没有固定的界限,而是相互渗透交融,形成错色、渗色现象,产生了很多复色和兼色。“唐三彩”色彩斑斓,是因为制作人在色釉中加入了不同含量的铅、石英、铁、铜、钴等氧化物,在多次焙烧的过程之中产生的化学变化使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色彩自然协调,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经过颜色之间的相互渗透,还会产生浅黄、褐红、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茄紫、赫黑、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丰富多彩的釉色展现给人一种自然、新颖、清新的特殊美感,而这也正是唐三彩特有的、最令人陶醉的釉色效果[4],这种釉色效果是如今的仿品都难以模仿的。真品的釉面颜色自然柔和而独特,在釉色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其独有的釉彩之美。

(2)造型美

“唐三彩”深受唐朝人喜爱的原因不仅在于其颜色之美,还在于它独特多样的造型。在初期“唐三彩”被用做房屋建筑构件,如现代出土的三彩龙头建筑套饰属于高级建筑挑檐等部位的套饰;其次宗教活动中也多次出现它的身影,例如在陕西临潼庆山寺仍保留着当时用于宗教活动中的三彩陶器。而“唐三彩”真正璀璨辉煌的时期是在唐朝贞观之治之后,因厚葬之风的盛行,“唐三彩”作为殉葬物品来展示墓主生前的地位,封建文化使其达到了不凡的高度。

“唐三彩”虽然色彩瑰丽,但是它的胎质较为松脆,渗透性强、防水性差、实用性差,因此官府明文规定,“唐三彩”成为陪葬的冥器,并且只有达官贵人才能根据阶级官品的高低选择一定数量的“唐三彩”进行陪葬,在此时“唐三彩”器皿被人们赋予了“富贵”“希望”等象征意义和精神寄托,达官贵人们希望通过此来还原展现自己生前的辉煌生活。

“唐三彩”之中的人物俑的造型风格多样,面部表情丰富,生活化姿态十足。其中以妇女俑居多,其体态丰腴,面部表情惟妙惟肖,最为出彩。妇女俑一般以当朝宫廷侍女的形象为主,面部圆润、高髻广袖、服装艳丽,姿态或若有所思,或悠闲静坐,婀娜多姿。而在动物俑中,则多以各种姿态的马的形象造型呈现。无论是人物俑还是动物俑,它们的体型都很丰满健硕,这和唐代盛行的“以肥为美”的审美标准有关,也是唐三彩人物俑和动物俑的一大特点。此外,为了保证最后烧制的效果,大多唐人俑的五官都是匠人后期绘制的,这也对制作“唐三彩”的匠人设置了更高的艺术水准门槛。在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中,这些人物俑成为唐朝历史的见证者。

其次,“唐三彩”还有一个类别是生活器皿,以三彩釉盘、罐子、枕居多,陶瓷器上的装饰纹饰主要以植物纹样和兽纹为主,以表达平安吉祥。“唐三彩”主要便是以上述三种造型展现给世人的,它独特的色彩与造型形成了“唐三彩”的工艺之美。

1.2.2 “唐三彩”的传承美

“唐三彩”始于华夏民族国力最强的朝代,但是也随着这个朝代的衰败而衰落。在短短几十年,“唐三彩”从兴盛走向衰落,虽然昙花一现,但这并不影响它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地位,后朝的各种陶瓷工艺都没有“唐三彩”这种在开放的艺术“大杂烩”的朝代下的文化背景中创造的陶瓷艺术更沁入人心。作为中国陶瓷艺术文化瑰宝,“唐三彩”经历了多朝代的变迁,其传承复兴之路异常曲折复杂。

“一件传统工艺制成的唐三彩,从泥料选取、浸泡、漂洗、沉淀,到制作的雕塑、制模、成型,再到素烧、上釉、釉烧,要经过八十多道工序才能做好。因此一件精品,从构思设计到动手制作,再到艺术处理,需要一年甚至几年时间。”[5]“唐三彩”虽然工艺精美,但盛行的时间较短,并没有历史文献准确具体地记载了关于三彩釉色陶器的泥料配比和釉色配方,它的传统制作工艺近乎失传。

为了重振“唐三彩”的声誉,使“唐三彩”的工艺再现于世人眼前,现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高水旺作为“高氏家族”的传人,努力研究唐三彩传统技艺,一心想着找回唐三彩昔日的荣光。由于没有文献记载,也没有人指导,高水旺不断尝试调配配方,经历了数不尽的失败,但是仍没有放弃,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高水旺大师花费了七年的时间掌握了传统“唐三彩”的原料配比,使得“唐三彩”的传统工艺重现于世人眼前。同时,高水旺大师在对待“唐三彩”的工艺态度上不仅仅拥有匠人的坚守,更有对现代艺术文化的追求。“大浪淘沙,作为手艺人,我们要执着、专注、缓慢、细腻、完美。我们做的是传统工艺,要坚守也要创新,要传承也要发展。坚守,要做好技艺传承。唐代的匠人极致地用心去创作,有很多技法特点和巧妙构思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把现代的仿制品做得更加原汁原味。创新,要融合,要突破。我觉得,传统文化产业不能墨守成规,要去苦苦坚守,但更应该开拓思路,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前提下,在不损害其艺术品味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将两种甚至更多的艺术相结合,以新的姿态呈现在大家面前。”[6]

“唐三彩”基于我国传统器物的样式风格,广泛汲取了异国文化的精华,造型和颜色的创新使唐三彩深受异国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它的历史文化和传承之美是永远无法复制的。唐三彩呈现了唐王朝对外频繁交流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情怀,展示了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民族的蓬勃朝气和文化自信,更传达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让当代人可以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唐三彩”的艺术美。

2 结语

陶瓷工艺展现的艺术美同时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本文以“唐三彩”为代表,为后人展现陶瓷古时技法的工艺美和现代传承发展的文化之美,也让我们清楚认知到在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中,不仅仅有视觉审美,还有社会观念、思潮,以及民族特有的民族性审美意识可以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被进一步地弘扬和改进传承,让后人延续陶瓷工艺历史中的艺术美。

猜你喜欢
陶瓷工艺唐三彩艺术美
数字媒体运用于陶瓷工艺的研究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海报设计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Chinese Ceramics
深埋千年的瑰宝
——唐三彩
铜系青蓝釉:开创陶瓷工艺美学新时代(一)
唐三彩韵
土家族房屋花窗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美——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钵传瓷艺文化、创新陶瓷工艺、焠炼卓越品牌
绚丽之花——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