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福军 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初级工程师
在设计房屋建筑结构体系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同房屋建筑结构体系具有不同的施工要求,同时关系到房屋建设效果。因此,需要重视房屋建筑结构体系选型工作,保障整体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在选型工作中,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提高选型工作的专业性。此外,需要注重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优化整体建筑结构抗震性,提高建筑施工质量,保障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当前高层建筑是建筑行业的主体,楼层高度不断增加,施工单位需要保障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在房屋建筑结构体系选型阶段,需要满足建筑各项功能,同时需要兼顾建筑功能和结构体系。设计人员需要遵守受力简单、明确的原则,明确建筑各结构的受力性,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设计人员需要分析建筑结构抗震性,模拟地震发生过程中建筑结构,从而进一步优化建筑结构,合理调整房屋建筑结构的参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1]。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平面设计属于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建筑立面设计和竖向剖面设计,设计人员需要保障设计工作的规范性,优化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节省工程建设成本。建筑人员和设计人员需要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完成相关工作。建筑造型选择规则形体,建筑侧面和竖向剖面受力的均匀性。在实践施工中,一些设计人员为了保障造型新颖,盲目增加结构设计的难度,但是无法满足结构受力要求,还会影响结构抗震性能,施工人员的工作压力因此增加。此外,在建筑结构平面设计中,需要顺利传递水平力,通过重合结构重心和刚度重心,避免结构发生偏心和扭转问题,如果发生地震灾害,还可以保障建筑稳固性。
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具有对象指标,需要综合考量岩性、刚度及强度等指标。如果房屋建筑结构强度符合标准,但是缺乏延展性,发生地震灾害之后,建筑结构将会发生断裂。如果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但是强度不符合标准,发生地震灾害将会发生严重的形变问题,易引发结构坍塌。因此,在房屋建筑结构体系设计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岩性、刚度及强度3 个方面[2]。例如,某建筑工程在结构选型阶段比较2 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第二种方案拱结构。第一种方案的缺点是无法充分利用3/5 的建筑空间,而第二种方案利用落地拱,施工单位合理选择矢高和外形,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空间。
筒体结构主要包括2 种结构,分别是框架——核心筒和筒中筒,框架——核心筒属于普通的框架,密柱框架和抗剪薄壁筒是中心部分。筒中筒的外部是框筒,薄壁筒是中心。整个筒体具有简单的结构,受力效应具有科学性,同时具有较高的审美性,通常是在高层建筑中利用。当前在高层建筑中广泛利用筒体结构,主要是利用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
剪力墙结构中心部件是钢筋混凝土墙板,有效支承竖向利和水平力,剪力墙结构体系具有显著的抗侧力。剪力墙结构的墙身平面内部具有较大的抗侧移刚度,墙身平面外侧具有较小的刚度,因此对比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具有更好的抗侧力。剪力墙结构还具有显著的承载力,可以发挥出空间作用,可以在房间内部隐藏柱、梁的棱角,室内空间因此被扩大,同时可以简化房间装修流程。因为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大刚性和延伸性能,可以有效应对地震冲击力,如果发生地震灾害,可以有效保护整体结构[3]。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受力设施为框架柱和剪力墙,利用这一结构可以扩展室内空间,同时可以满足各站建筑功能。因为侧向刚度比较大,通过框架结构承担竖向荷载力,利用剪力墙结构可以抵抗水平荷载力。利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可以使建筑抗震性能,更加灵活地布置建筑空间,为后期施工和装修提供便利。因为利用剪力墙承受水平荷载的剪力,因此无须设置较大的框架柱截面,利用小面积的框架柱截面即可承担承载力,不仅可以降低建筑的施工成本,而且还可以节省建筑空间,提高整体施工效率,保障建筑企业的综合效益。
为了正常开展房屋建筑结构体系选型工作,我国建筑行业提出具体规范政策引导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明确发生地震灾害之后,建筑结构需要满足的工作标准。如果地震等级比较低,建筑结构不会发生任何损坏。发生中等地震,建筑结构只能出现轻度损坏,通过修复工作即可达到建筑正常水平。如果地震等级较大,只能破坏建筑结构某些部位,但是整体框架仍旧保持良好性。为了实现这三种状态,需要利用以下措施改进建筑结构:
3.1.1 结构抗震性能
在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建筑行业的规范标准,如果建筑工程为B 级,整体结构性能需要达到C 级。如果发生地震灾害,需要达到第一抗震标准;针对强烈地震,需要达到第二抗震性能程度;针对罕见地震,需要达到第三级抗震性能[4]。
3.1.2 地震条件下结构设计
在复核建筑结构变形和承载压力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结构弹性设计。在弹性测算和度量阶段,结构振动具有共性特征,需要在科学规范区域内控制周期和振型,契合结构地震作用和高度分布情况。此外,在控制剪应力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匹配梁截面和剪力墙。
在建筑施工选址阶段,建筑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及水文条件等。通过实地考察明确当地地质情况,在房屋建筑结构体系设计阶段,提前判断分析地震灾害可能会引发的土地下沉和建筑位移等问题,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
在房屋建筑地基设计阶段,设计人员需要把握整体结构,契合地基设计和结构设计。保障房屋建筑宽度和高度的合理性,加强控制构造柱质量,根据比例合理控制混凝土混合比例,保障混凝土搅拌和浇灌环节的施工质量[5]。
在设计防震缝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划分建筑结构,形成合理的小区域,在上部结构中分离出防震缝,同时要结合建筑实际高度设置防震缝,保障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坚固性,发生地震灾害之后可以有效抵御沉降和位移等问题。
如果施工现场频发地震灾害,设计人员需要科学测算拣货组结构的稳固性和抗震性,深入分析整体结构的弹性。针对罕见地震,设计人员需要分析房屋建筑结构的弹性。发生罕见地震之后,不规则结构中会产生薄弱层,影响建筑稳定性,引发坍塌、倾斜等问题。因此,设计人员需要科学测算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影响结构延展性。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地震参数分析房屋建筑结构,尤其需要分析抗震能力较差位置的移动参数,要满足抗震设计标准。
房屋建筑结构体系设计水平关系到整体建设效果,因此抗震设计的基础房屋建筑结构体系设计,优化房屋建筑结构体系受力效果。评判结构体系,需要综合衡量结构的延展性、刚度及能耗等方面,选择的结构体系要符合质量标准,优化整体施工条件。
施工单位需要深入贯彻落实建筑结构布置体系,保障结构布置符合规范要求,避免因为受力不均导致结构重心不稳定,从而影响建筑抗震性。验收结构布置情况,发现不符合标准,将会影响整体受力的均匀性,结构稳定性因此被破坏。为了合理布置整体结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协调结构各部位,严格控制抗震墙间距。
设计人员需要明确建筑结构中核心抗震部位,优化细节设计工作,提高整体房屋建筑结构体系的抗震性。核心抗震部位可以有效防御地震冲击力,保障整体建筑质量。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需要利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出剪力墙结构的作用,避免出现倾斜和扭曲等问题,同时需要加大力度监督和管理地基结构,合理布局竖向构件。
为了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性,建筑企业需要重视房屋建筑结构体系选型和抗震设计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建筑物结构体系,深入研究抗震设计理论,保障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优化人们的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