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方式研究

2021-03-31 02:19:50詹思琪徐婵
西部皮革 2021年19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融合

詹思琪,徐婵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510230)

引言

最近几年,人工智能获得了众多的创新成果,其作为重要媒介技术,人工智能正深度渗透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中也是如此。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交融结合,可能会引发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范式的转移,甚至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向“智能化创新”范式转变。二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1 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背景分析

1.1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与现状分析

中国有着深厚的优秀文化土壤,足以滋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芽和成长。中国的经济、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和人们消费结构的转变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养分。文化创意产业在社会生产当中的价值,使之成为了各国产业发展的主基调。

1.1.1 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文化相关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活动的集合。全部活动类别可大致归纳为以文化作为重点的领域以及文化相关领域。创意产业一词诞生于英国,它将其定义为“源由个体创意、技巧和才能,也就是通过生成和利用知识产权,同时具备潜在动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在《上海创意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将创意产业释义为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作为核心因素的,引发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提升,创造社会财富和提高就业机会的产业。在北京市的“十一五”规划中被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1]。而创意产业分为文化类和科技类。同时,以创造性比重作为参照,文化产业再分为传统类文化产业和创意类文化产业。通过简单的逻辑演绎,可得文化类创意产业基本等同于创意类文化产业,故亦可将文化创意产业当作二者的交叉部分来理解。

1.1.2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在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梯队。依次是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发展中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国际潮流风向的转变,各国都积极将发展眼光投向文化产业,这是构建文化中国,增强世界影响力,提升国民对自身文化认同度的绝妙时机。中国各大城市也在政策改革中,进行产业调整与转型。

1.2 人工智能概念以及发展现状

人工智能也称作AI,是用于研究、开发关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在软硬件(大数据、算法、自主学习、深度学习、传感器)上形成,呈现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的特点。人工智能在最近几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然成为了新时代的重点领域,影响着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颠覆了传统行业,是引领未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

1.3 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条件

人工智能发展形成的三大理论基础: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行为主义。这三大理论为人工智能进入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理论基础[2]。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日益完善成熟,培育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分别为大数据智能理论、跨媒体感知计算理论以及混合增强智能理论,也为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埋下了伏笔。

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内核就是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吸收智能技术从而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智能化创新发展,智能技术的融合不可或缺。在艺术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以图像识别、风格迁移、动漫生成、图像转换为主。这也为人工智能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创造了技术条件。

2 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实例

2.1 人工智能作用于传统文化中

目前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体系尚未完善,教育普及程度低,对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作用不够广泛。传统文化普遍存在过于学术化的问题,难以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人工智能的出现能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新的发展,相对的,传统文化也能激活智能技术的新提升,二者虽为不同的社会产物,但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彼此促进、彼此融合的关系。

清华大学高峰博士带领的“道子”团队致力于计算机科学与绘画艺术的交叉研究,探索科技与艺术的交叉相融。AI 水墨画艺术通过AI的深度学习技术,将大量的绘画相关信息定量化,形成以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科学与绘画艺术相结合为基石的跨学科交叉领域研究。“道子”画虾,先由系统录入齐白石先生一百多张“虾”的作品,并通过摄像机抓取活虾的动态影像。然后结合齐白石先生的笔触、墨的浓淡,以及画面留白,进行风格迁移的处理。最后再由人工进行画面布局上的调整,完成一副带有齐白石先生画作韵味的国画。再如清华大学实验室的“墨甲机器人乐队”,融合了智能交互、雕塑、音乐以及中国传统元素,让机器人扮演乐师的角色,分别演奏竹笛、箜篌、排鼓三种传统乐器,是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创意性例子。延伸到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如甲骨文影像化保存、机器人陕西皮影戏表演等。再到传统文化的表现模式,如采用文创的形式开发“智能技术+传统文化”的文化创意产品。从传统文化的认知体验上说,如互动性聊天机器人“敦煌小冰”[3]。人工智能在传统文化中的运用,为传统文化的辩证继承与创新延伸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2.2 人工智能作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逐渐成为一种独具色彩的文化标识,而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具有价值的生产力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所在。而现如今人工智能的加入也扩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价值意义的文化符号的通道。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人才处在首要地位,创意是根本手段。资本的投入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生长速度,而品牌建设、创意等因素才是核心的要素。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护和传承提供新的创新思路。

面对这样的时代特征,国内各大非物质文化遗址、博物馆都积极开展了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尝试。例如故宫博物馆所做的融合智能技术的尝试:一是通过基础平面影像、三维技术采集文物影像数据和文物属性数据来搭建数字文物,脱离本体的研究、展示复原的虚拟文物;二是建立在物、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链接五种形式数据化基础上的大数据;三是虚实结合的博物馆——数字故宫,建立全方面、各角度的数字文化展示与信息服务生态体系,实现传播、交互等目的;四是数字故宫社区,具备社交广场、展现文化、信息传达、参观导视、学术交换、公共教育、休闲娱乐和电子商务八大板块,其中文化展示板块,囊括了虚拟现实技术展示故宫建筑、App 形式展示故宫文化、网上虚拟展览等等。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的“敦煌壁画数字化复原及其互动体验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了虚拟洞窟等场景,展现了数字化敦煌。通过简单的交互,让大众能沉浸体验到数字化复原敦煌壁画的流程和结果。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对博物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三维数字化测绘,搭建数字化周口店遗址,为文化遗产的维护和使用提供数据支持,进行开发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应用的尝试。

2.3 人工智能作用于设计服务中

在AI 设计艺术领域,图像识别水平是近年来AI 发展的动力之一,视觉智能五大基本问题即视觉感知、视觉形象思维模拟、视觉知识表达、视觉知识的学习以及跨媒体的多重知识表达。实现视觉知识表达、推理、学习和基础应用技术研究是视觉智能发展的关键,也是促使人工智能技术得到突破的关键技术。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艺术设计领域专家学者合作研究“视觉文本版面自动设计”的新项目,将设计学的审美准则结合可计算的图像特点,创新性地提出可计算的自动排版模式原理。高峰博士带领的“道子”团队通过AI 深度神经网络学习设计师设计风格,结合图像识别、风格迁移等智能技术,设计平面纹样作品,从而应用到更多文化创意产品之中,如丝巾、摆件等。不仅如此,“道子”还在和人类设计专家的合作下设计了具有中式古典圈椅风格和西方极简风格的椅子。高峰博士表示:AI 深度学习算法还处在初级阶段,即完成人类指定的目标任务,是无意图、无想法的,尚未展现出智能的创造能力和自我意识。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艺术家将通过人机协同的方式与人工智能进行协同创作,AI 负责繁琐、枯燥的重复性以及常规性操作,而人类自身在创作中负责创造、想象以及情感部分。阿里鹿班,则通过对基础设计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由人工标注设计结构和元素,从中提取设计师的设计手法及风格,提取关键特征,产生一个设计元素库。最后会析任务需求,结合用户评分模型选取元素库中的元素,从而生成目标海报。

3 结语

人工智能作为科技手段之一,推动着经济、生活、生产各方面、各行业的转变。而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人工智能作为新科技手段,与文化创意产业互相交融交织,其中或许会带来局部的冲击,对一些文化创意从业者带来一些威胁。但与其担忧人工智能未来会不会替代人类从事文化创意类工作,倒不如继续挖掘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将文化转化为文化符号的手段,将产生经济价值的生产工具镶嵌其中。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多的是人类与人工智能通过人机协作共同创作出作品。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与各学科都有交集的交叉学科,本文剖析了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模式,列举了如今的一些融合实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始终是倚靠着科学技术的,更重要的是文化内容本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追求的不应该是昙花一现,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才是长久的目标。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智能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0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4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6
智能前沿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32
人工智能与就业
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