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脉 共同栖居
——以滁州市龙蟠河公园三期景观设计为例

2021-03-31 02:07方纯苟滁州市园林景观管理中心主任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1年3期
关键词:滁州市滨水水体

方纯苟 滁州市园林景观管理中心主任

1 总述

1.1 宏观背景

2018 年2 月,习近平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考虑生态价值,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此前,习近平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1]。

习近平深刻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的,“公园城市”将城乡绿地作为城乡建设的基底,强调了生态价值以及人与自然的融合性,对于公园设计在理论高度上具有指导意义[2]。

安徽省滁州市龙蟠河公园三期景观设计正是基于景观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特点,选择水作为贯穿设计的线索,复合统筹设计的生态性、生活性,从而实现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非生物要素、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共同栖居的愿景诉求。

1.2 项目概况

滁州市滨临长江,是皖苏边界城市、南京的江北门户和“一小时都市圈”核心成员、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一翼,是安徽省的东大门。龙蟠河全长10.68 km,向东流入清流河,其主要功能是拦截滁城西南琅琊山山洪,防止山洪入城,是滁州市区的一条主干河道。

龙蟠河公园位于城南新区北部,公园三期项目位于龙蟠河公园一期二期东侧,东起京浦铁路线,西至阳明路,基地长约1 655 m,宽50 ~270 m,总面积约25.2万m2。

1.3 上位规划

根据《滁州市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基地红线范围内有河道、绿地和一条城市支路(红线宽度13 m),以及预留商业用地、预留公用设施用地(变电站)。

在《滁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5—2030)》中对公园定位为:整合龙蟠河沿岸闲置用地,拓展龙蟠河公园后期精品滨水绿地空间;结合绿道建设,凸显滁南片区舒适的宜居环境,带动周边公园绿地的建设品质;为滁南片区的居民增添一条观赏、游憩活动的风光带。服务对象为全市居民。

通过对《滁州市城市水系规划说明书》的研究,龙蟠河属四级河道,龙蟠河三期基地范围位于生活休憩型景观功能区和自然原生态型景观功能区。

1.4 基地现状

基地所处的城南新区内公共绿地相对较少,周边用地主要有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公用设施用地,且缺乏具有吸引力的开放空间。基地内部现状有停车场、苗圃、部分农田菜地、水塘、渣土堆及园路。场地西接阳明路,中部有3 条南北向市政道路穿越。场地内部有若干小园路,不成体系,可达性低。

龙蟠河为现状的主河道,西端地块中有水系深入陆地,河道驳岸大多为自然驳岸,驳岸线形较生硬。河道通过水闸和3个翻板坝调节水位。场地植被没有整体性,缺乏景观性,基地内有坡地现状植被、成片苗圃地,具体品种有香樟、雪松、桂花、垂柳和栾树等。

2 总体设计

2.1 设计理念

在“公园城市”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上位规划,满足防洪排涝相关要求,根据需要适当丰富规划方案,利用文化内涵的景观元素、公共设施将文化与景观设计相互结合,反映区域独特的文化和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与形象。

以龙蟠河为自然资源线索,与两岸绿带形成水绿交融的空间格局,注重自然环境的营造与保护,加强与周边交通的配合,完善绿色基础设施,强化慢性系统,在坚持采用乡土树种的基础上丰富生物多样性。鼓励多层次雨水利用,遵循海绵城市原则,链接时间、空间、生活,形成景观要素的共同体,以期实现“碧玉襟带行流水,多彩生活现龙蟠”的景观诉求。

以“水”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现状高程,对水体开挖、水源来源、水位控制、水质管理做出合理布局,希望通过设计可以建设低耗、安全的景观系统,创造出高质量的生态栖息地,提供可达、有趣的滨水空间,确保有水可亲、亲水而游。

2.2 设计策略

以水为脉络,设计策略分为理水、活水、塑水,从形态、生态、业态三方面整体入手。理水:优化龙蟠河水景观格局,注重水利工程设计,满足防洪排涝相关要求。活水:注重自然环境的营造与保护,遵循海绵城市原则,对水体进行多重净化。塑水:反映区域特色,提供可游可亲的滨水公共空间集群,联动周边地块。

2.2.1 理水

以现状水系为基础,优化龙蟠河水景观格局,沟通现状水体,优化河道水岸线型,充分利用场地自然肌理形成河、湾、湿地等不同的水体形态,在满足防洪排涝相关要求的前提下,使得水生态环境更加稳定健康,为提高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基础[3]。

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保证泄洪通道顺畅。通过生态系统的营造,注重河道自身净水系统的设计,成为雨水净化廊道和城市生物的栖息地与迁徙通道。二是设置缓冲湿地。结合水系规划和河道现状,打造河道两岸的净水湿地,如芦苇湿地、水杉净水湿地、雨水花园挺水植物净水湿地、复合湿地等[4]。三是扩大水湾面域。营建不同水深的湿地生境,扩大生物栖息地,丰富微生物及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形成具有自净能力的水系。

2.2.2 活水

水依景而活,通过不同植物空间烘托水体,以植物群落林缘线的变化来丰富空间形态,使得水岸倒影变化有致,通过引导人的视线,营造开合变化的宜人空间,使得在远处就能感觉水岸可亲、可近。同时,结合竖向营造丰富的层次空间,增加体验景观空间的深度感。

景观空间大体分为密林种植区、花林种植区、花田观赏区、树阵广场区、湿地植物区和疏林草地区六大类型。同时,注重四季不同植物景观风貌。春季以樱花、碧桃、毛鹃、绣线菊、野蔷薇、柳叶马鞭草、芍药、美丽月见草、常夏石竹、木春菊和鸢尾为主,夏季以栾树、萱草、玉簪、柳叶马鞭草、美丽月见草、常夏石竹、鼠尾草、木春菊、大滨菊、宿根天人菊、波斯菊和千屈菜为主,秋季以琅琊榆、醉翁榆、榉树、栾树、无患子、中山杉、柳叶马鞭草、美丽月见草、常夏石竹、鼠尾草、滁菊、木春菊和波斯菊为主,冬季以梅花、蜡梅为主。

结合缓冲湿地的设置(芦苇湿地、水杉净水湿地、雨水花园挺水植物净水湿地、复合湿地)、防护涵养林带的设计,对水体起到净化作用,丰富生物多样性,提供多种类型的生境栖地。

2.2.3 塑水

根据不同的水体及腹地条件,将全园分为3 个主题片区,以自然基底为依托,融入休闲、运动、科普、游赏等元素,结合健康生活方式,提升景观吸引力,使得滨水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在自然景致中加入人文情调,塑造滨水景观更大的可能性,增强人与水的互动[5]。

3 个主题片区分别为乐活体验片、休闲活动片、生态涵养片,包含水上剧场、美食街坊、绿道慢跑骑行、器械活动、儿童沙坑、植物迷宫、湿地科普展示、湿地河水净化体验、林中观鸟和花田漫步多种功能。以龙蟠河水体为线索,通过两侧慢行系统进行有机串联,通过不同的入口广场和开放式节点,形成面向城市的空间界面,加强公园对城市的渗透作用,提高了龙蟠河的综合辐射价值。

一是乐活体验片。对现状深入内陆的水系进行岸线优化,对局部水面进行扩大,打造龙蟠河岸边的一处“新乐活”空间——“龙珠湾”,周边预留用地做概念性布局——综合商业街区,集娱乐休闲、餐饮美食、康体养身等于一体。保留现有山丘,形成山水相依的景观格局,空间体验更加丰富,通过对空间功能的优化、现状植物的美化,运用先抑后扬的景观空间设计手法来塑造公园西入口形象,同时利用现有低洼微地形,打造绿丘花坡、雨水花带。通过不同水体形态与地形变化,提供漫步空间、观赏花坡、休憩林带、雨水花园、水上剧场和美食街坊不同特色体验。

二是休闲活动片。通过面向水体设置阳光草坪,充分利用水景资源,成为城市居民最向往的所在。为了配合这种体验感,设置丰富的亲子活动场所,设置植物迷宫、儿童沙坑等游戏小空间以及攀爬墙、滑梯、秋千等游戏设施。为丰富滨水空间,通过水上栈桥和河道对面的亲水平台相互呼应,形成视觉上的对景,使得开敞空间体验更加多姿多彩。而活动中的人亦为风景的一部分,增添了生活乐趣和观赏性。

三是生态涵养片。该片区接近龙蟠河下游段,以生态景观为打造重点,沿河岸打造生态湿地,滨水打造生态自然岸线,将原有翻板坝改造为一处生态跌水,沟通河道两岸。通过补种防护涵养林带,打造风景优美的自然野生乐园,体现环境独特的自然野趣景观格局,保持生态廊道的通畅性,为动植物迁移、繁衍创造良好条件,改善城市生态观景。游人在片区内可以林间观鸟,漫步科普长桥、体验湿地,感受生态自然的美好气息。

3 结语

滁州市龙蟠河公园三期景观设计以公园城市为指导思想,通过水体为线索,串联各要素,形成景观共同体,将为滁州市民提供一个充满活力、趣味的生态开放滨水空间。

猜你喜欢
滁州市滨水水体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多源污染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应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习作点评
Mother's hands
习作点评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浅析如何提高滁州市城市防洪标准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