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贝利
(江汉大学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2015 年8 月18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 年1 月24 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2019 年,教育部官网发布声明:已将“211 工程”和“985 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在双一流基本原则上提出了建设目标和基本任务,其中包括:建设一流师资团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基于“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配合“三个一流”即“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以服务于“七个中国”的目标建设,笔者认为产品专业应该从推动教学与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实践质量为改革目标,从而为建设一流本科,一流专业搭建基础和框架。
双一流建设下人才培养应该致力于推动质量改革,其核心应该注重以下三点:
1.1 师生内驱力的引导
1.2 情怀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1.3 服务意识的培养
然而在人才培养中,专业技能往往好教,而思想意识形态难以教养与形成,所以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关系、关注考核与教学细节,通过师生亲密关系挖掘学生潜在欲望及目标,了解学生困难与顾虑逐步挖掘其内驱力、社会使命感、国家及人文情怀,从而达到务实思考,由上至下形成思想引导行为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从专业层面上来讲,我认为应该以“领跑-跟跑-并跑”的模式来组织人才培养。其中“领跑”指专业技术能力强、自驱力强、学习能力强的部分师生,而“跟跑”和“并跑”指目标明确度不足,自驱力不强的部分师生。后面在“教学改革”这个板块也会讲到如何进行“领跑-跟跑-并跑”。
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里“融合”被多次提出。产品专业中,首先是“四新”中的“新工科”和“新文科”的融合,那么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新工科主要研究发展方向是“科学-技术-工程”,其中,机器人、物联网、3D 打印技术、人工智能等均是大家关注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文科的文化、社会、情感、行为习惯等内容,产品设计人才培养就更具有导向性。而介于教育的可评价体系较为复杂,因此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操作方式以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故采用“成果导向教育”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目标-需求-过程-评价-改进,的反复实操,切实有效提高人才培养效率,逐步进行一流专业建设和提升。
高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除部分民办院校因多种因素影响故而思索更多教育形式外,多数传统高校还徘徊在以往传统的高校教学形式,其形式、内容、检验方法在市场人才竞争中显现出来大同化,并没有区别其优势。因此笔者认为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基础知识--分析知识--综合能力--设计能力--沟通能力—终生学习能力。那么要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就需要稳打基础,如基础课程中的手绘、电脑制作、模型制作、材料工艺、人机工程等均要持续不断的进行课内、课外、多课程反复学习与实践。而为了得到更好,更深入的研究和成果,课程内容的连续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课程给定的虚拟课题里,引导学生发现自我需求并延续自我设计需求的研究和实践,能够促使学生在有限的教育时间里更完整的理解和探索课程内容,多维度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是自我选择的目标,所以更能够推动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当然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记住高等教育的根本形式形态与教育目标与义务教育区别甚大,因此遵循学生的自我意愿应该是我们的首要考虑,而在我专业中不难发现,很多同学并不喜爱自己所学的专业,这种情况随着时代的变化在逐渐好转,但现今为止还是比较突出的,因此进行分层教育就至关重要了,抓住那些真正喜欢本专业的,那些对自我专业要求很高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并保持部分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性、提升性培养是整个教育分层的核心,当然其中不乏有不热爱甚至是抵触专业学习的,那我们就要重视他的综合培养,比如:专业组织能力、销售能力、人格品性、行为习惯等的培养,从多维度为学生发展找出路,因材施教,帮助他们脱离在义务教育阶段养成的“统一性”教育思维形式,通过分层教育逐步形成“领跑-跟跑-并跑”。
产品专业在学科赛事方面不具有特别大的优势,在这里我将赛事分为这6 个层级,并列举出其特点:
3.1 国际赛事(难度大、周期长、费用高、渠道少)
3.2 全国赛事(难度大、数量有限、良性竞争不足)
3.3 省市赛事(认可度一般、数量有限、良性竞争不足)
3.4 企业级赛事(认可度低、数量丰富、公平)
3.5 成果转化(主要集中于企业赛事)
3.6 其他赛事(信息不通畅、良性竞争无法确定)
不难发现其各赛事之间均各有优势,和弊端,但赛事毕竟属于不可控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措施里寻找解决方案,首先发挥师生主动性是所有工作内容的核心,其中除了要对其进行有效的鼓励和奖励措施外,还应打造师生获奖荣誉感,从而使其更具有主动性,增强其内驱力;其次是大师引领,课程植入、兄弟院校合作、校企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开发,能帮助师生进行成果积累,寻找更多机会,增加参赛结果的可预测性和可控性。
科研发展是众多高校、众多专业需要攻克的难题,尤其是持续性科研发展力量的培养和传承。高校体系里,科研技术发展里本身存在于技术的保密性,专属性等特点因此分享科研工作方式方法存在很多不可预见性困难,加之科研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经费、场所、人员等多重因素,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是每个学校和每个专业需要面对的难题。在这里细分为以下几个板块进行思考,首先是科研定位,这个板块虽然不难,但却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沉淀,寻找到准确且符合自身条件的科研定位目标,并结合当下科研发展方向,形成校内、甚至是校外科研团队,从而逐渐形成个人研究定位,我们现存的大多数科研问题在于,导向性不明确,仅有大的目标但缺乏实施过程经验,没有核心额引领者,出现问题时难以寻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面对研究课题铺天盖地的袭来,以及繁重的课时任务和琐碎的工作程序时不知如何做出精确选择,或选择后成果内容历时不足以支撑等问题。因此结合团队、校内外科研力量,将科研内容放大或寻找新的科研路径以降低竞争难度也是值得思考的科研路径。
现如今每个学校虽然开设专业各有不同,专业名称也有略微差距,但基本形式并没有产生变化,在基础学科中变化出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特色教育是现在多数高校的发展模式,而专业特色的建立在这种统筹规矩下略显力不从心,这里我们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进行思考,产品设计专业一直在做的就是“多学科融合”,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产品设计专业融入了平面、编程、机械、材料、视频剪辑、人文等,综合性越来越凸显是本专业的发展特色,当然在此特色中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的进行成果转化,使设计及人才培养不仅仅满足教育目标,更多的是满足企业及市场需求,甚至是做到市场的引领,这非常不容易,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及经济、文化地位逐渐提高,国外设计工作者深入中国,提供了更专业且廉价的设计服务,我们未来的竞争是巨大的,但在此次疫情之后,全球经济大洗牌,我们意识到了实体经济的影响力,因此产品设计的重要性,民生的需求性都在稳步提升,所以发展本专业与市场亲密接触是核心之重,其中校企结合与自主创新创业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也是我们未来专业特色发展的方向。
最后笔者还想分享一下自己对于团队建设的一点思考。我认为任何一份工作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人”,由个体组成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专业和工作方式、方法的思考和习惯,那么加强团队团结,提升归属感是解决团队矛盾的首要工作内容,而科学分配工作内容,以线性工作内容降低工作难度、复杂性、繁琐性,从而发挥每位团队成员的特性,保护其工作效能极为重要,而在这里集中考核与个体差异需要充分思考,尤其是对于教师行业,这种时间久,地方性、区域性透明度高的职业,团队建设更显重要。
上述就是笔者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产品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思考,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学科竞赛、科研发展、专业特色、团队建设六个方面进行多维度思考,从而打造双一流产品专业,但教育建设和发展是个复杂且难以评估的内容,需要通过多维度的思考并实践,不断寻求和碰撞新的教育理念和形式,不断变化以求务实的服务于社会,提升被教育者身心素养始终是高等教育及专业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