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奉珍 汶上县诚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中级工程师
装配式建筑与现浇混凝土建筑结构相比,具有施工速度快、外界气候因素干扰小、人力资源投入少以及建筑质量保障系数高等特点,在建筑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传统的工程质量管理方法难以确定责任主体,相关方的合同关系较为复杂,给质量管控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为了规避这种情况,建筑项目发包方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并结合BIM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进行全过程管控,效果显著。
质量信息采集系统基于EPC模式,其信息采集贯穿于合同签订、方案设计、材料采购和工程施工等方面。首先在方案设计阶段,设计方根据建设方的要求,设计出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各个环节的基础框架,然后将这一框架牵涉到的各道工序以及各分包商的质量管理职责,分派到具体部门与岗位。当这些信息收集齐全后,依次导入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该项目的总承包方、设计方、施工方、分包方、监理方甚至是材料供应方都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质量管控做出正确判断[1]。
信息采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质量管理决策提供确凿的数据支持。比如在装配式建筑质量控制方案的设计阶段,设计单位可以借助于BIM技术,完成三维建模,然后各相关方可以借助于BIM模型,进行碰撞实验,查找出哪一道工序存在质量缺陷,及时采取相关的补救措施,将质量风险降到最低点。基于BIM技术建立的EPC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集成系统如图1。
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跟踪管理主要涉及10项重点工作,即图纸设计阶段、构件生产、构件出厂检验、构件的运输与堆放、构件进场与接收、现场卸车与堆放、构件吊装、构件装配、整体结构质量抽检以及主体验收。每一个质量管理环节所对应的管理职能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集成化的质量管理职能信息系统的支持。比如图纸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职能归属于设计方,构件生产、出厂检验、运输和堆放的质量管理职能归属于生产厂家,构件进场、接收、卸车以及堆放、吊装、装配的质量管理职能归属于施工方,而质量抽检与主体结构的验收工作则归属于监理机构。在该系统当中,这些职能被分配到各个单位,各单位借助BIM模型可以了解到每一道工序应当注意的质量要点。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在设计、采购、施工过程涉及到的质量管控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化[2]。
过去,在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采购以及施工阶段,常常暴露出信息不流畅的问题,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信息沟通渠道严重受阻,这就导致质量管控措施难以施行,进而出现大量的质量漏洞。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总承包单位应当构建供应链的质量管控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交互层、区块链层、感知层以及实体层组成,交互层是质量管控信息的录入与输出端,参与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方将各个环节的质量运维信息录入到系统当中,采取信息共享的模式,使上级质量监管部门能够随时监控到相关的质量信息。
区块链层划分为多个交易区块,每一个区块相对独立,并且设置了加密登录模块,以确保区块内各种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感知层主要应用物联网技术、GPS技术,获取构件实物信息,并将该信息直接传输至区块链层。实体层是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工程各相关方的终端控制层,这一层涵盖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是相关方直接进行质量管控的关键模块。
工程项目设计是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前的一道关键工序,与传统的质量管控模式相比,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所涵盖的信息既包括前期设计资料,也涉及后期建筑工程项目的基础信息,因此,设计质量与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息息相关。在BIM技术的支持下,设计方模拟出每一组构件的三维模型,利用BIM模型构建系统的剖切、漫游、测距和碰撞筛检功能,确定质量风险点与可能存在的质量缺陷,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录入信息系统当中,工程项目各参与方根据设计方提供的BIM模型进行分析、沟通,然后将各方意见汇总,最终完成施工图纸的设计。在设计阶段,首先要将质量管控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参与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然后由设计骨干或者专业设计顾问对设计人员的整体工作流程进行监督。为了规避质量风险,设计人员应将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尺寸信息、材料信息录入到质量管理系统当中,并由相关方参照可视化构件模型,针对设计要素以及设计环节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及时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3]。
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构件,制作这些构件的材料质量优劣能直接影响到建筑主体结构的质量,因此,EPC模式下,总承包单位应当高度重视材料采购环节,严把材料质量关。在选择供应商时,应当遵循“优中选优”的原则,借助于大数据,筛选出信誉好、质量有保障的供应商,然后经过项目各相关方现场验证,确定最终的材料供应商。
在技术保障方面,总承包方可以应用BIM技术,建立装配式建筑结构模型,技术人员结合模型上面标记的数据信息,及时获取所需材料的种类、数量以及尺寸参数等信息[4]。同时,在构件装配环节,对材料使用的全过程进行动态化管理,防止材料浪费。
在采购组织与管理环节,总承包单位应当结合建筑工程的规模,组建专业的采购团队,并在总承包单位主管的统一领导下,对材料质量负全责。采购阶段的质量管控工作需要坚持“早识别、早确认、早处理、早整改”的原则,即采购部门应当与设计方、施工方搭建一座信息互通的桥梁,施工之前,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调度下,及时查找出采购环节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并制订应急响应方案,消除质量隐患。
施工阶段是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管控的重要一环,总承包方应当利用BIM技术模拟出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结构模型,然后引入PDCA质量管控法则。在计划阶段,总承包单位要事先制订科学高效的质量控制计划,并将计划内容录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当中,项目各相关方集中对计划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以确保质量管控工作能够取得成效。在计划执行阶段,施工方应当严格执行质量控制计划,对构件进场、堆放、吊装以及质检等环节进行严格管控,防止出现质量事故[5]。在检查阶段,各相关方可以参照BIM模型提供的实时进度数据,对工程质量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检查,以确定哪些施工环节存在质量缺陷。在处理与改进阶段,施工方应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统一整改,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质量标准要求。
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融合了各方的意见与建议,使质量管理工作更加具体化、系统化、科学化,而且构件在制作、安装、运输以及吊装等环节,都有一套完整的质量监控机制,能够有效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对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