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某三甲医院血液报废情况及原因分析

2021-03-31 10:23余泽波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6期
关键词:絮状物献血者血型

彭 凤,王 静,李 青,余泽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输血科,重庆 400016)

血液制剂的输注是现阶段一种不可替代的临床治疗手段。《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2条规定: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随着社会医疗救治能力的提高,医院的用血量持续增加[1],致使血液供应紧缺常态化,而各类血液制剂在制备、运输、储存及发放等多个环节易受各种因素影响,造成报废。针对此类情况,现对本院2017-2019年血液制剂的报废情况进行归类统计,通过对各血液制剂报废原因的分析,制定相应对策,以减少血液浪费,加强血液资源的合理运用,更好地保障患者血液输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由重庆市血液中心提供,检测合格并入库至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血液制剂为研究对象,不合格血液制剂统计来源于《血液质量检查不合格登记表》。血液制剂包括红细胞类(悬浮红细胞、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血浆类(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冰冻血浆)、血小板类(单采血小板、γ-辐照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冷沉淀类。各类血液制剂按照袋数进行统计分析[2]。

1.2方法 在血液制剂交接入库时、血浆和冷沉淀在恒温水浴箱解冻前后、血液成分出库前,对每袋血液制剂逐项检查,发现不合格血液制剂按相关规定在《血液质量检查不合格登记表》进行登记并予以报废处理。报废标准依据《全血成分血质量要求与血液标准化》判断:(1)血袋破损。肉眼观察血液外包袋内有无漏出的血液,必要时挤压检查,有破损或血液渗漏的血液而报废。(2)乳糜血浆。肉眼观察血浆层混浊情况,分重、中、轻度3档次,中度以上视为乳糜血应报废。(3)絮状物及凝块。肉眼观察有明显絮状物或凝块的血液应报废。(4)颜色异常。肉眼观察血液颜色,有紫色、深黄色、暗灰色、溶血等异常者应报废。(5)解冻后超时未用。血浆和冷沉淀解冻后24 h内未发出或输注应报废。(6)过期血。采血后储存时间超过保存期的血液应报废。(7)取血后未输注。临床合理申请并取血但因各种原因最终未输注导致血液过期应报废。(8)献血者问题。献血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或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的血液退回血液中心进行报废处理。

2 结 果

2.1各血液制剂报废情况比较 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共入库各类血液制剂170 144袋,报废157袋,报废率为0.92‰,其中红细胞类、血浆类、冷沉淀类、血小板类的报废率分别为1.05‰、0.84‰、1.34‰及0.27‰,各血液制剂报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0.61,P<0.05)。两两比较发现,除血小板类与其他3种血液制剂,血浆类与冷沉淀类的报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各血液制剂的详细报废情况见表1。

表1 各血液成分报废率比较

2.2各年度血液制剂报废情况比较 2017年报废45袋(报废率0.82‰),2018年报废55袋(报废率1.01‰),2019年报废57袋(报废率0.94‰)。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各年度血液制剂报废存在统计学差异(χ2=226.46,P<0.05)。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2017年报废率与2018年及2019年均有统计学差异,而2018年与2019年报废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各年度血液制剂报废的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2017-2019年度血液制剂报废率比较[n(%)]

2.3各血液制剂报废原因分析 157袋血液制剂报废原因的分析结果表明,排名前5位的是血袋破损(61袋,占38.85%)、献血者问题(34袋,占21.66%)、解冻后超时未用(18袋,占11.46%)、取血后未输注(16袋,占10.19%)、絮状物及凝块(15袋,占9.55%),前5位合计占91.72%。各血液制剂报废原因的详细情况,见表3。

3 讨 论

有研究报道,国内医院的血液报废率为1‰~5‰[3-5]。2017-2019年,本院共报废157袋血液制剂,报废率为0.92‰,略低于文献报道[5]。报废原因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因素为血袋破损(61袋,占38.85%),其中又以血浆破损最多(54袋)。分析可能的原因有:(1)血浆在冰冻状态下,血袋脆性增加,运输过程中如发生碰撞,极易发生血袋破损。(2)在分拣、入库及解冻时,医务人员不慎使血浆发生碰撞、掉落,导致血袋破损。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加强管理,持续改进,在血液运输箱有富余空间时,应用毛巾等填充物将其填满,以免运输途中血浆在箱内发生位移,与运输箱发生碰撞。运输过程中,应保持车距、避免急刹车,尽量使运输箱平稳。同时,医务人员应加强岗位责任心,在血浆入库时轻拿轻放,解冻时应将血浆轻轻放入已加满水的血浆解冻仪中,避免人为原因导致血浆报废。

献血者问题是本文中血液报废的第二大原因(34袋,占21.66%),献血者DAT阳性(31袋)和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3袋),与受血者交叉配血不相合,导致血液报废。目前,血液中心检测项目主要涉及血红蛋白、肝功能和传染性疾病指标,并没有对献血者DAT和不规则抗体进行检测。DAT是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相应免疫球蛋白或补体的一种方法。据文献报道,献血者中DAT阳性率约为0.37%[6],大部分DAT阳性血液会缩短红细胞的寿命[7],若患者输注DAT阳性血液,可能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8]。为此,医院应加强与血液中心沟通,针对献血者红细胞悬液进行DAT 检测,同时通过献血者库的建立进一步屏蔽DAT阳性血液,以便预防和减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保障患者的输血安全[9]。

血浆和冷沉淀解冻后超时未用是本文血液报废的第三大原因(18袋,占11.46%)。正常情况下,血浆和冷沉淀解冻后应在24 h内发出并输注。造成其未在规定时间内发出的原因有以下2个方面。(1)血型解冻错误(11袋):发血人员未核实患者血型,仅凭取血申请单上临床医师填写的血型解冻。(2)本院前期研究中,为缩短临床领取血浆等待时间,满足临床抢救用血需要,在合理控制报废率的前提下,提出预解冻血浆方案:每日(节假日除外)08:00预解冻O型和A型血浆各1 200 mL,血浆领取高峰期后,将备用量均降至600 mL;B型预解冻血浆备用量为600 mL,AB型因用血量波动较大,暂不考虑。此方案能有效缩短全院临床领取血浆等待时间,为临床一线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虽因此造成部分血浆因超时而报废(7袋),其报废率仅为0.04‰(7/170 144)。同时,此次统计的血液制剂总报废率为0.92‰(157/170 144),均低于本院《医疗目标管理考核方案》中血液报废率1‰的要求,说明此方案未大幅提高总报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且切实可行。为减少解冻后未用致血液报废情况的发生,我们认为:医务人员在解冻血浆或冷沉淀时,应特别注意临床用血患者的血型,防止解冻错误。若出现血型解冻错误,应及时做好登记,上报不良事件,对高频率出现血型解冻错误的工作人员,加强培训教育。同时,发血岗位人员应针对前1 d用血情况,及时总结和分析临床用血的血型分布趋势,根据临床用血需求有选择地提前解冻各血型血浆,避免偏型导致的血浆浪费。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分析中血液制剂取血后未输注也是原因之一(16袋,占10.19%)。患者抢救时,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申请相应的血液制剂,输血科将其备好并发出后,患者去世或放弃抢救,导致血液未输注而报废。或是血液发出后,患者出现发热,不宜输注。因此,输血科与临床医师应加强沟通,尽量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合理制定患者用血计划,输血前与患者及家属再次沟通并确认输血指征及患者情况;对于输血量较大的患者应少量多次发血,尽可能减少报废。絮状物及凝块也是本院血液制剂报废原因之一(15袋,占9.55%)。絮状物见于冷沉淀和血浆(10袋)。有文献报道,血液中心制备、运输过程中凝血因子的激活及血浆、冷沉淀解冻时的不规范操作会导致絮状物析出[5,10]。提示我们,解冻血浆、冷沉淀时应在37 ℃恒温水浴箱中解冻,使其全部没入水中,轻轻晃动,确保受热均匀,禁止一次性放入大量血浆或冷沉淀。若同一批次血浆或冷沉淀连续

出现絮状物的析出,及时与血液中心沟通,排查是否有凝血因子激活的原因存在。凝块见于红细胞悬液(5袋),献血者血液循环差、采集时混匀不充分、采集时间过长等均会造成凝块血[11]。血液中心应详细分析血液采集过程中导致凝块血出现的各项影响因素,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提高采供血机构的质量水平。

目前,全国各省市血液供给紧缺常态化,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广大人民群众自我隔离,献血人数大大减少;同时由于疫情原因,为避免人群聚集,血液中心不能通过组织单位献血来缓解血液紧缺,而临床患者血液需求不见减少,有时甚至略有增加,血液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因此,有必要研究血液报废情况并针对其原因,及时发现问题,做好与临床、血液中心的沟通,在血液制备、运输、储存、使用等各个环节加强血液管理,有效减少血液报废[12],节约血液资源。血液是献血者的爱心传递,作为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加强责任心,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浪费。

猜你喜欢
絮状物献血者血型
油田生产流程絮状物治理探究与实践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你是Rh(一)血型的准妈妈吗
一块毛石的价值
一块毛石的价值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分光光度法测定地表水氨氮含量的研究
7666名互助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知识认知及献血心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