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莲,张 晨,李慧佳,秦 倩
(驻马店市中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由于疾病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导致的非感染性腹泻。虽然应用抗生素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临床应用也挽救了大量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生命,但往往发生肠道正常菌群破坏,致病微生物增加,引起患儿腹泻[1]。本研究应用中医推拿结合直肠滴药的方法治疗小儿AAD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AAD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儿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6个月至12岁,平均(5.33±0.67)岁;病程3~13 d,平均(7.94±1.66)d。对照组患儿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7个月至12岁,平均(5.35±0.79)岁;病程4~12 d,平均(7.68±1.87)d。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
1.1.2纳入标准 (1)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和《诸福棠实用儿科学》[3]中AAD的诊断标准:腹泻症状出现于抗生素使用后4~7 d,中位5.5 d;腹泻持续时间3~13 d,中位6.7 d;临床主要表现为稀便、脓血便、甚至水样便,大便次数每天大于或等于3次,连续出现2 d以上,可伴腹痛、腹胀、呕吐、食量减少、口干等;粪便镜检见白细胞增多,球/杆比例失调[3]。(2)患儿家属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
1.1.3排除标准 (1)不符合AAD诊断标准;(2)肠道感染、病毒性肠炎;(3)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和免疫缺陷性疾病;(4)对本研究相关药物过敏[4]。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根据病情进行常规对症治疗,包括给予蒙脱石散止泻、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维生素和营养支持等[4]。2组患儿均治疗2周。
1.2.1.1对照组 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口服金双歧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S19980004),用药量:0~6个月1片/次,每天3次;>6~12个月1.5片/次,每天3次;>1~3岁2片/次,每天3次。
1.2.1.2观察组 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应用中医推拿联合扶正益肠方直肠滴药治疗。中医推拿方法:选取清脾经,操作者用拇指偏峰沿患儿掌根部边缘直推120次;清大肠、清小肠各直推150次;退六腑,直推100次;推三关、磨脐、揉腹各200次;揉天枢100次;揉龟尾、按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各150次[5]。中医推拿疗法每天1次。扶正益肠方组成:党参30 g、白术15 g、茯苓15g、白芍10 g、五味子10 g、大黄15 g、蒲公英15 g、附片6 g、甘草6 g,煎汁100 mL,使药液保持37~38 ℃。患儿取左侧卧位,取一次性输液器缓慢插入患儿肛门(插入深度8~12 cm),药液滴速为20~30滴/分,剂量按年龄调整,<1岁给予30 mL,1~3岁给予60 mL,>3岁给予100 mL。
1.2.2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7]判定疗效:(1)显效为大便每天少于2次,性状恢复正常;(2)有效为大便每天3~4次,性状好转;(3)无效为大便未达到上述标准或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2.3观察指标
1.2.3.1临床症状评分 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2组患儿治疗前后大便频率和性状、腹痛、腹胀、食量等症状进行量化评分,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6]。
1.2.3.2肠道菌群相关指标 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粪便和血清学检测指标,包括粪便球/杆菌比例、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含量,以及血清二胺氧化酶、降钙素原(PCT)水平等。
1.2.3.3免疫功能检测 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A(IgA)、IgG和IgM水平。
2.12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2组患儿治疗前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2.22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相关指标比较 2组患儿治疗前球/杆菌比例、SIgA、二胺氧化酶、P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球/杆菌比例、SIgA、二胺氧化酶、PC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球/杆菌比例、SIgA、二胺氧化酶、PCT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相关指标比较
2.32组患儿治疗前后IgA、IgG、IgM水平比较 2组患儿治疗前IgA、IgG、Ig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治疗后IgA、IgG、IgM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儿治疗后IgA、IgG、IgM水平升高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儿治疗前后IgA、IgG、IgM水平比较
2.4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AAD多与抗生素的长期或不规范应用有关,临床发生率逐渐增高,病因较复杂,一般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肠道菌群紊乱或与应用抗生素后影响糖、脂肪和胆汁酸代谢有关[8]。
SIgA是肠黏膜合成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抗体分子,slgA通过避免黏膜与细菌和病毒的接触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免疫屏障,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slgA合成下降;二胺氧化酶主要分布在绒毛上层细胞及肠黏膜细胞中,能调节细胞内离子平衡,促进细胞修复,保护肠黏膜,二胺氧化酶能反映肠道机械屏障的完整性和受损伤程度[5]。因此,二胺氧化酶升高与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密切相关[9]。PCT则是一种感染指标,致病菌增多,内毒素合成增加,血液PCT水平上升[10]。免疫功能紊乱是发生AAD的一个重要原因,患儿通常表现为体液免疫功能失调,IgG、IgA、IgM是反映体液免疫功能的免疫球蛋白[11]。
AAD属中医学“泄泻”范畴,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薄弱,抗生素药性寒凉,极易损伤脾胃而出现腹泻。中医推拿疗法能通过对小儿体表特定穴位或部位施以特殊的手法进行推揉,刺激患儿体表穴位,由表及里疏通经络,调和营卫,促使阴阳平衡,从而疏通经络,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达到平衡阴阳、扶正祛邪、调和脾胃等功效,中医推拿在儿科护理应用中具有较好的疗效[12-15]。直肠滴注疗法通过直肠给药,药物在局部吸收,避免了因胃肠消化酶和酸碱对药物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药物有效成分的利用率,避免了首过效应,进而减轻了药物的不良反应,解决了口服中药刺激胃黏膜引起的恶心、呕吐及小儿服药困难等难题[16-18]。扶正益肠方中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等功效,为君药;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为臣药;茯苓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等功效,为佐药;蒲公英可清热解毒、利尿散结、燥湿杀菌等,白芍和五味子可敛阴止痛,附片可温阳止泻,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健脾益气、燥湿止泻之功[19]。
本研究采用中医推拿联合直肠滴药治疗小儿AAD,观察了此疗法对患儿临床症状、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球/杆菌比例、SIgA、二胺氧化酶、PCT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IgA、IgG、IgM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中医推拿联合直肠滴药疗法治疗小儿AAD能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肠道菌群,调节体液免疫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