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形式美的法则

2021-03-31 23:05吴夏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3期
关键词:新颖平衡对比

摘要:任何一首音乐作品的形式,不单单是由音乐基本要素(音高、音色、音强等)和基本组织形式(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等)随意组合起来的,其中蕴含着一定的规律或法则,这些规律或法则就是音乐审美中的形式美法则。本文将以《唱支山歌给党听》为例,剖析其蕴藏的音乐形式美法则。

关键词:审美;延续;对比;新颖;平衡

音乐是具有表现力的声音的有机组合,在这一组合的过程中,人的音乐审美的自然心理规律对音乐组织的制约作用尤为明显。多种多样的丰富的乐音组织形式更是人的审美心理需求的结果。我们说这种审美的自然心理要求就是音乐形式美的法则,是它与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着音乐的形式与结构。人的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具有自然地、本能的特性,它一方面从基本音响感知的角度,另一方面从心理活动规律的角度制约着人们对音乐作品形式的评价。以下以《唱支山歌给党听》为例结合人的这种内在心理活动规律的角度来探求音乐形式美的法则。

一、连惯性原则

人的心理活动有这样一种自然地反映倾向:人们往往不习惯于那种频繁转换的心理状态,而是有一种希望某种心理状态保持与延续的倾向,应当说正是这种自然地心理反映倾向,决定了音乐形式安排的延续性原则。延续性原则往往通过音乐材料安排上的延续性来体现,比如音高之间的延续性、力度衔接的平稳、音色大致统一、紧张度的延续等。

首先笔者将对《唱支山歌给党听》做一个简单的音乐分析,以便对这首作品的形式美的法则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曲采用了再现单三的曲式结构(ABA1),A段(1-16小节)旋律优美,感情真挚,表达出作者对党的赞美与歌颂;B段(21-44小节)则表现出旧社会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生活;A1段(52-73小节)是A段的变化再现,表达出作者对党深厚真挚地感激之情。

那么在《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作品中,作曲家是怎样体现音乐形式美的原则的呢?在带有对比型中段的单三部曲式中,作曲家又是通过什么样的音乐材料使作品前后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呢?笔者发现一是整首作品所采用的节奏型非常有限,紧紧围绕四种核心节奏型加以展开,以最少的节奏材料勾勒出丰富的织体,即×·×××丨×·×丨×××丨××××这四种节奏型,即使是中段与首段在情绪、速度等方面有较大的对比,也不会使人感到突兀与不适;二是整首作品有5-3(徵音到角音)这样一个核心语汇贯穿全曲,不仅使句与句之间,更使段与段之间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延续。

二、对比性原则

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这样一种自然倾向:当长时间保持一种状态时,人们就有一种希望变化的欲望,这种求异心理是一种要求改变当前心理状态与活动发展趋势的倾向,它往往是在一种刺激或一种心态保持了一段时间后而产生的,在音乐中这种倾向被表现为一种需要变化、需要对比的倾向。由于求异心理在音乐中表现为一种期待新的音乐材料出现的心理倾向,因此这种心理实际上为新材料的出现作出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新材料的出现,无论从音乐材料的物理性质上看变化有多大,与前面的音乐材料有多么的不同,但从接受的心理上来讲,这种变化是复合人的心理需要的。

在《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作品中,B段在歌词上与A段形成了对比,所以B段在材料上与A段形成对比是作曲家理所应当该考虑的,但仅仅是音乐内容的需要作曲家才做出对比的吗?实际上在A段,四个乐句16小节,都是一种整体旋律流畅、明亮的音响,给人一种亲切、深情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在保持了16小节之后,人们是不希望后面的音响效果和感受还是处于不变的状态,人们逐渐开始希望它会发生某些变化,因此,在B樂段,作曲家不仅在旋律材料上做出了变化,在情绪上(深情到仇恨)、调式上(宫调式到羽调式)、速度上(中速到慢过渡到快)、音区上(中音区到低音区)均做出了一定的对比,这种变化及对比,是在听众产生求异心理并且达到一定强度之后,满足了人们的求异心理的需要。

三、新颖性原则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人们总是对下面的音乐音响具有一定的期待感,这种期待常常会非常明确地指向某个音高、某种力度、紧张度等,如果音乐的材料完全落在了人的期待之中,那么就会使人产生缺少新意、落入陈规俗套之感。但是如果这个音完全远离人的期待,纯属意外之音的话,那么也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和难以把握的感觉。因此一个良好的进行往往既要照顾到心理期待,又要在一定程度上超出心理的期待,落在一个既新颖,又不生硬的点上。

在《唱支山歌给党听》中,笔者认为休止符的运用使这首歌曲在某些地方让人眼前一亮,备具新意。例如在A段中,由四个乐句构成,一般来说,偏古典派的作曲家会采用4+4+4+4的方整型结构来组织,但是在本曲中,作曲家采用了4+4+3+5的非方整型结构,并且不仅在第三乐句结尾处由原来的2/4拍变为了3/4拍,还在第四乐句的开头使用了休止符,显得第四乐句的第一个字“党”尤为重要,强调“党”的光辉,突出其形象。再例如在B乐段的最后一个乐句,同时使用休止符和切分音,使演唱者更加能够表现出歌词所要传递的内容,即更有力、更痛快、更狠狠地“揍”敌人。

四、平衡性原则

在音乐艺术中,平衡不仅仅是材料的物理关系的比例,更为重要的是音乐所造成的听者不同心理状态之间的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最简单的表现形式就是:音乐向人们呈示一种最基本的材料,这种材料的属性使人们产生一定的心理体验状态,继而转为另一种具有对比性质的材料,从人们的心理体验来说,这一材料的对比性质就使人产生一种非平衡性的对比与变化的体验,继而音乐又回到最初的音乐材料中。简单描述即为:A—B—A形式。

在《唱支山歌给党听》中就采用了A—B—A1的形式,使音乐回到了最初的音乐材料。试想一下,如果本首曲子没有回归(再现)呢,它会给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心理体验?A段把我们带入了明亮的、安宁的一种基本的心理体验,B段把我们带入了相对灰暗的、不安的心理体验,如果它不回归,则会在我们的心理上造成某种“倾斜”,而当它回归到最初的基本状态,听者在心理上就产生了平衡的体验。那我们注意到这首曲子的再现是变化再现,是因为完全的对称有时会给人一种呆板木讷的感觉,因此人们往往寻求一种变化的平衡,一种运动中的平衡,这也是为什么音乐中的再现往往是变化再现的原因之一。

结语:本文以《唱支山歌给党听》为例剖析了音乐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但值得说明的是,在绝大部分音乐作品中,其蕴含的基本法则及表现要复杂的多、细微的多,尤其是身处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存在着不同的自然审美,因此也会产生具有差异的审美心理需求。但无论怎样,好的音乐作品总是蕴含着人的审美心理需求及符合心理运动的规律,我们应当凭着敏锐的听觉与心理感受,以自己的心理要求及运动规律为依据,跳出一切教条去创造音乐,这样的创作思维才是真正的音乐思维。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吴夏(1997-),女,汉族,四川达州,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和声。

猜你喜欢
新颖平衡对比
作文立意的探究
有效引导开启物理精彩课堂研究
关于舞蹈编导创作出新颖独特的舞蹈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
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